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简单的技能教学”,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误解!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桌丰盛的佳肴,让人尝后有嚼头,有回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教法,变单一的信息技能培养为多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本文通过例举分析,提出实施这一转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乏味”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不久前,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笔者上了一堂镇级信息技术公开课,课题为《小小宣传员》。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力求这堂课的教学能“大气”些,“灵气”些。活动顺利开展。课后,我进行反思,尽管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总觉得还欠缺些教学的“美”感,尤其是在引领生生互评各自完成的茶文化宣传演示文稿时,那种中国悠久的、灿烂的茶文化底蕴并没有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究其原因,是学生重视了技能的锻炼,现有的认知与教师对茶文化的引导之间未能产生和谐的共鸣。听课教师也多从技能落实方面评价我这堂课的教学。我寻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只是技能教学吗?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误解。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如同一桌丰盛的佳肴,让人尝后有嚼头,有回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更新教育观念,寻思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味”
  估且不说非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已,就是好多信息技术教师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动动手,掌握些操作技能就行了。果真可以了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部分。诚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无可厚非,也必须去培养,但是不能将其片面化,绝对化。就拿《小小宣传员》的教学来说,如果只是给学生以技能训练,那就可以不用去上这堂课了,因为所涉及的信息技能学生都已学过,那么教材何以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充分挖掘,细细品味。
  我认为,要很好地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有效、高效,不妨转变一种教学思路,变“单一”、“乏味”的技能教授为“多方位”、“有味”的信息素养培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与人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2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味”
  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法规,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是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落实教学任务的基础。教材中包含的信息有的是显性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却是隐性的,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深入钻研、用心体会,才能将其充分挖掘。隐性的信息不妨称其为“隐味”。以我上的公开课《小小宣传员》的教材为例,要求制作中国茶文化的宣传演示文稿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教材为什么要安排制作茶文化的宣传演示文稿,而非其它呢?琢磨琢磨,“隐味”就出来了,那是对学生的一次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在宣传幻灯片中结合家乡茶的宣传,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经过这样的“隐味”挖掘,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再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有一课——《端午节》,该课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确定端午节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搜索资料、下载并管理资料。像这样主题性的学习任务,通常会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而这些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端午节的主题有“隐味”可寻,教材列举了几个可选的主题,包括: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等。我认为,教材中所列举的主题,教师自己可以先一个一个地寻找一遍,再让学生寻找,因为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能温故知新,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我是深有体会的。就拿端午节的起源来说,我们很自然地认为那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下,端午节的起源就不止一种说法了。那么,学生在进行这个主题的探究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锻炼。
  人文熏陶、思维训练、品德塑造、情感培养等都是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隐味”。能否读出教材中的“隐味”,我认为这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之一。
  3加强与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多味”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掀起一股高潮,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需要与其它学科整合。如何实现整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来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实现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样以《小小宣传员》的教学为例,其教学任务是使用演示文稿宣传中国的茶文化,它是信息技术与人文素养整合的一个实例。在宣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会要求学生注意幻灯片版面的布局、色彩的合理搭配、图片的正确摆放,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这自然与美术学科发生了联系。再有,给演示文稿配上优雅的音乐,则又与音乐进行了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能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增添多种“味道”,使信息技术教学滋味十足。因此,我认为加强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的字、词、句、篇、人文意境,数学的科学、严谨,思维训练,英语轻松活泼的情境,美术的“美”感,音乐的律动,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举例来说,《查找动画学英语》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铺地砖》主要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编制古诗集》则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掌握多学科的技能。我们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为了时刻保持有一满桶水,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倒给他一杯水。例如《贺新年》需要教师具有美术绘画的技能,《小小作曲家》需要教师具有识谱和简单谱曲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首先得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并能指导学生学习。不然,学生不知该怎么学,又怎么会觉得有趣味呢?
  4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真滋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的。我们提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变对学生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全面的信息素养培养,这是良好的意愿,但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有效落实。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的学习“有滋有味”呢?
  4.1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导入能为教学奠定成功的基础。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采用范例导入的方法,即一开始呈现事先完成的作品范例,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去练习。这样的课堂导入不是说不好,但至少过于程式化。我认为,课堂导入应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课堂导入,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如《鼠标陪我玩一玩》可用游戏导入法,《动物联谊会》则可用故事导入法。这样的课堂导入富有趣味,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4.2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使用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感官刺激下,觉得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享受,享受感官刺激带给他们的兴奋、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如《小小宣传员》的教学,在宣传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配以优美的宣传图片,加上优雅的背景音乐,宣传效果就明显增强。学生在声、像的感官刺激中,肯学、乐学,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4.3开展小组合作和小组竞赛。 在小组合作中,组内成员有着不同的分工,共同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组内实现资源共享,小组任务的完成是以组内成员任务的完成为基础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了自发的行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小组竞赛则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身体机能,使人情绪高涨,反应敏捷。如:打字比赛、画图比赛、排版比赛等。学生在这些竞赛当中为了使自己不落后,会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这时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旺盛,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以很好地发挥。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浓烈,教学效果当然会得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不管是小组合作还是小组竞赛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体味着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滋味”。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技能的培养,但不纯粹是技能的培养,技能的锻炼可以在“润物细无声”处得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别样的风光,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用心琢磨,同时也请非信息技术教师欣赏,品味。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王吉庆 黄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张剑平 熊才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其他文献
直觉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普朗克曾经说过,"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直觉思维通常来源于对问题的直感,它要受到思维主体原有经验知识、审美情感、态度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却缺乏逻辑上的支持。直觉思维的成果往往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能保证正确无误,其正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物理解题,尤其是求解探索性的物理问题是一个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在进行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合要求时,有的老师就简单提示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行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体会感情,把握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很多学校都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把培养学生的“德”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首位。以往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家长们只注意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造成了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人品很差的怪现象。虽然素质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某些方面承担的角色,不过是一个偏重于知识的促进者,是一个强调“知识拥有”和“知识积累”的促进者,而结果是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无法解决心里的困惑,或者在人品和道德水准上表现为不尽如人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期刊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关键词】初中 计算机 教学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
期刊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是所有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更是校本教研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我决定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共同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便开展了“同课异构”的县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理解,自己备课和上课。由
期刊
目前,广大语文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语文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这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目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  1提高教师素质
期刊
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的积极过程。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今社会,知识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具备英语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在中考所占的比重较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领域的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