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岱头被认为是离天很近的地方,血统里深深地烙有道风的叶氏在洪武年间,从官岭村迁徙于此,村中有溪名“道士坑”,不知与曾出过很多道士的叶氏或是道士祭天有何因缘。
岱头村坐北朝南,在每个重要方位布置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场地。村落北面是海拔1225米的麻士尖,旧名望祀山,这是村落的“靠山”,其正北位有土名“舞龙头”,即古柴望处,有望祀台;村落南面一前一后两个小山包,分别叫“前屏山”“麒头墩”,即所谓的“案山”,其前遥对大高尖山则为“朝山”,形成错落有致的案山朝山格局。村南水口最低处则为叶氏宗祠,坐南朝北,与望祀台遥相呼应。村东前屏山侧有一小缺口,以廊桥、古树掩护,旧时廊桥前设一池塘,寓意“风水不外露、肥水不外流”;村西有岱头堂和香火堂。
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在村落周围的高山谷地上,叶氏先人开垦出250多亩高山梯田,这些梯田依山就势,高低层叠,俨如石阶,历来以播种水稻为主。村内街巷体系相当完整,主干道和里弄均用卵石或青石板铺砌,保持原有风貌,跨坑则以简易石桥或木桥通行。600多年来,岱头村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
每到春天,岱头村民就让黄牛犁开一垄垄蓄满水的田,野草和苜蓿哗哗地倒在翻开的新土里。这些梯田早就经过规划,一些地被规划成秧床,它们被整理成一畦畦发亮的泥床,老农耐心又均匀地在泥床上撒上金黄的谷种,撒上黑色的草木灰,然后在泥床两侧均匀地插上竹条,再铺以白色的塑料薄膜。这些谷种要在这温室中呆上一个月。满月后,一畦畦的秧苗被转移到各块田里。
待到秋风送爽之际,梯田里的每一束稻穗都谦卑地低下了头颅。五个月的日日夜夜,它们从一颗种子长成一棵秧苗,经历了拔节灌浆,走过青涩之后终于懂得了谦卑。
岱头村民保持着种种传统的习俗,到深秋更深时,岱头村人就自发筹钱邀请戏班子到村中唱戏,谓之仁戏,村民每年自费请戏班到村会堂唱3-5日大戏只为表达洞主娘娘对过去一年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感激,并祈求来年能够平安吉庆。毛洞主是龙母娘娘传说的变异和延伸,在松阳各个乡村流传甚广,岱头村的人则代代以口相传着她的故事,并且每年都祭祀她。
他们会先请道士择一吉日,定好看仁戏的日子,就下帖给戏班子。
到了吉日,先由道士在明新社里进行祭祀,那天,明新社定是人声嘈杂、烛影摇红、香烟缭绕、爆竹声隆,村民们会以虔诚而隆重的礼仪,表达着对先祖的尊崇缅怀之思和对国泰民安、年丰物阜的良好祈愿。准备一番后,村人和戏班子成员在道士的带领下,扛着彩旗、銮驾,带上祭品,一路敲锣打鼓、焚香放炮。有的村民等在自家门前,待迎驾队伍来时,马上点上竹篾火把或焚上香,朝着队伍三拜。前往金坑源洞主殿的队伍浩浩荡荡,他们要排排场场地把洞主娘娘像请到村里看戏。
娘娘出山后,需先巡村,洞主娘娘所到之处,人人放上一挂鞭炮并虔诚地焚香礼拜。巡村结束之后,道士把洞主娘娘请到村会堂,让村民供奉,并与村民一道观看戏班演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戏班,仪式却一成不变,村民始终沿袭着这个旧俗。
岱头村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习俗,清醮又称为太平清醮,是道教一个传统仪式,亦是民间习俗,松阳山区一带特别盛行,清醮是村民酬谢神恩、祈求国泰民安的盛大仪式,又以依赖农业为生的村民最为看重。以往岱头村打清醮时会有很隆重的仪式,仪式由道士主持,地点设在村尾的明新社。在村前空地往往还要搭台,仪式中,道士要站在两根毛竹上,像踩高跷一样行走在山间,并在鼓乐声中完成与天的交流。
每年正月初一,岱头村的族长会在叶氏祠堂里主持上丁仪式,村中上年生了男丁的户主需要买一副对联,拿着香火到祠堂上丁,以完成一个村庄对男丁重视的仪式。
岱头村,让一大片土地和一个个传统习俗帮它记录着一个村庄的春华秋实,它拈着一束花香,站在历史的长河中。
岱头村坐北朝南,在每个重要方位布置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场地。村落北面是海拔1225米的麻士尖,旧名望祀山,这是村落的“靠山”,其正北位有土名“舞龙头”,即古柴望处,有望祀台;村落南面一前一后两个小山包,分别叫“前屏山”“麒头墩”,即所谓的“案山”,其前遥对大高尖山则为“朝山”,形成错落有致的案山朝山格局。村南水口最低处则为叶氏宗祠,坐南朝北,与望祀台遥相呼应。村东前屏山侧有一小缺口,以廊桥、古树掩护,旧时廊桥前设一池塘,寓意“风水不外露、肥水不外流”;村西有岱头堂和香火堂。
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在村落周围的高山谷地上,叶氏先人开垦出250多亩高山梯田,这些梯田依山就势,高低层叠,俨如石阶,历来以播种水稻为主。村内街巷体系相当完整,主干道和里弄均用卵石或青石板铺砌,保持原有风貌,跨坑则以简易石桥或木桥通行。600多年来,岱头村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
每到春天,岱头村民就让黄牛犁开一垄垄蓄满水的田,野草和苜蓿哗哗地倒在翻开的新土里。这些梯田早就经过规划,一些地被规划成秧床,它们被整理成一畦畦发亮的泥床,老农耐心又均匀地在泥床上撒上金黄的谷种,撒上黑色的草木灰,然后在泥床两侧均匀地插上竹条,再铺以白色的塑料薄膜。这些谷种要在这温室中呆上一个月。满月后,一畦畦的秧苗被转移到各块田里。
待到秋风送爽之际,梯田里的每一束稻穗都谦卑地低下了头颅。五个月的日日夜夜,它们从一颗种子长成一棵秧苗,经历了拔节灌浆,走过青涩之后终于懂得了谦卑。
岱头村民保持着种种传统的习俗,到深秋更深时,岱头村人就自发筹钱邀请戏班子到村中唱戏,谓之仁戏,村民每年自费请戏班到村会堂唱3-5日大戏只为表达洞主娘娘对过去一年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感激,并祈求来年能够平安吉庆。毛洞主是龙母娘娘传说的变异和延伸,在松阳各个乡村流传甚广,岱头村的人则代代以口相传着她的故事,并且每年都祭祀她。
他们会先请道士择一吉日,定好看仁戏的日子,就下帖给戏班子。
到了吉日,先由道士在明新社里进行祭祀,那天,明新社定是人声嘈杂、烛影摇红、香烟缭绕、爆竹声隆,村民们会以虔诚而隆重的礼仪,表达着对先祖的尊崇缅怀之思和对国泰民安、年丰物阜的良好祈愿。准备一番后,村人和戏班子成员在道士的带领下,扛着彩旗、銮驾,带上祭品,一路敲锣打鼓、焚香放炮。有的村民等在自家门前,待迎驾队伍来时,马上点上竹篾火把或焚上香,朝着队伍三拜。前往金坑源洞主殿的队伍浩浩荡荡,他们要排排场场地把洞主娘娘像请到村里看戏。
娘娘出山后,需先巡村,洞主娘娘所到之处,人人放上一挂鞭炮并虔诚地焚香礼拜。巡村结束之后,道士把洞主娘娘请到村会堂,让村民供奉,并与村民一道观看戏班演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戏班,仪式却一成不变,村民始终沿袭着这个旧俗。
岱头村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习俗,清醮又称为太平清醮,是道教一个传统仪式,亦是民间习俗,松阳山区一带特别盛行,清醮是村民酬谢神恩、祈求国泰民安的盛大仪式,又以依赖农业为生的村民最为看重。以往岱头村打清醮时会有很隆重的仪式,仪式由道士主持,地点设在村尾的明新社。在村前空地往往还要搭台,仪式中,道士要站在两根毛竹上,像踩高跷一样行走在山间,并在鼓乐声中完成与天的交流。
每年正月初一,岱头村的族长会在叶氏祠堂里主持上丁仪式,村中上年生了男丁的户主需要买一副对联,拿着香火到祠堂上丁,以完成一个村庄对男丁重视的仪式。
岱头村,让一大片土地和一个个传统习俗帮它记录着一个村庄的春华秋实,它拈着一束花香,站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