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而不彰,只为适性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11月22日您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名为“隐身之焰”,您能给大家说一说这其中的含义吗?
  余润德:隐身之焰是我上一次个展“疏离的诱惑”展览的延续,从主体思想来讲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我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主要还是想反映这样一个物欲和功利化时代,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种“危机”与茫然失措的警觉和反思。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可窥一斑,欲望、物质、金钱、肉体、精神、绝望、挣扎、衰老、享乐等似乎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们看到的美丽、富贵、奢华等往往是现实中一种华丽的假象,其背后则隐藏着一种复杂的悖论关系。许许多多本质上的东西都被这样的假象所遮蔽。这种隐藏起来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隐藏其后的问题情境恰恰是一种现实的反映,而它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一位当代艺术家不能用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表现一个现象上的美丑、好坏等表象,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切入当下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藉由艺术的方式和语言去表达出现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和作为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及一种价值关怀。“隐身之焰”这个“焰”不是狭义中的焰火,而是一种——焰背后燃烧的人的一种无限膨胀的欲望。正如策展人岛子教授在我的“隐身之焰”展览前言中所说的:这种无限的欲望的燃烧是一种特别焦虑痛苦的状态,灼痛凝睇,如同嘶哑的歌喉、强劲而潜行的回声、伴随那些逃逸的幽魂、无器官的身体,出没在社会空间、话语空间、不可见的……
  由此,通过“隐身之焰”这样一个主题所形成的我对当下问题的一些思考,以促使我这一系列作品获得问题的反思性与自我精神建构的可能。从而,使隐身的精神之火焰,在幽暗的意识隧道朗照,在后退的德性地平线上闪耀、启明。
  笔者:“隐身之焰”以及您上一次“疏离的诱惑”的展览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尤其是以女性的身体作为一个图式、一个形态或假借来构成您创作的主题以及思想内核,这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余润德:我觉得用这样一种时代女性的身体化语言,它具备一种强烈的直接性和赤裸感,它甚至就是当下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女性身体往往敏感性与冲击感兼具,有一种被欲望化的很强烈的载体特征,每一个时代变迁的影响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尤其在当下时代里面,女性所处的境遇和社会关系更为复杂,一方面作为个体的女人生命体,从人的生命理想中考量,是希望建构一种对生命母体的尊重与敬畏,甚至是一种图腾信仰。母性身体本应开显出美丽与神圣,但是在这样一种物欲环境之下,我们看到,美丽的生命母体满载着无限的哀愁。现实中神圣被迫成为庸俗,美丽被迫成为交易,身体成为了肉体,被欲望垄断,被商品化;诱惑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使人性在文明的庇护下无所顾忌的肆意妄为。这些都是我在创作关系当中一直不断思考并想要表达的,试图通过女性身体的时代境遇以及她所形成的问题针对性,假借女性身体化的图式和语言来表达我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反思与关注。通过这样的一种赤裸裸的身体在场来凸显身体在欲望之焰关系中的无奈和价值转换。当身体成为肉体,神圣堕落为低俗时,多个肉身所形成的挣扎、扭曲、享乐交织而成的肉体盛宴,就已然构成了当下现实关系中的真实画面。如此,我的“隐身之焰”系列作品所形成的画面图式,就构成了图像视觉的在场感,这种视觉场域会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映会通过这样一个肉身的主体在场想象形成同构对应效应,产生心灵的冲击力,并触发强烈的焦虑感和紧张性,这种焦虑感和紧张性恰恰暗合了当下社会的问题情境及自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境遇。因此,我个人认为,当代艺术的审美不能仅停留在视觉的美丑关系的直觉性上,更应通过视觉图像进入到艺术形式的背后去与艺术家的思想交流形成共鸣。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形式更不是如同身体被肉身化的成为取悦于感官欲望的美丽图式,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的思想和生命情感去触动良知,引发共鸣,发出声音,引起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建构性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和价值生成。我想这样的当代性,这样的当代艺术,于我,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笔者:您认为艺术对整个时代、对当下社会以及生命个体的意义何在?
  余润德:艺术在这个时代和社会确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现象上看我们往往只看到画面图式的表象,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品市场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价格指数,很多艺术爱好者只是从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值不值钱等传统的世俗审美观来臧否艺术,并不能真正走近艺术的内里和背后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层面来观看艺术,了解艺术和评价艺术,这就使很多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和有思想的艺术家的价值无法真正显现出来。当优秀被利益埋没,价值蒙受屈辱时,艺术的审美导向往往受到权利和利益的驱动和诱惑而成为一种媚俗,丧失了艺术自身的价值和作为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艺术作品成了附庸,艺术家沦落为利益关系下的奴隶,整个社会都在利益的驱使下直接导致了艺术审美的泛滥和价值的缺席。伪劣、低俗、恶搞的作品成为主场,功利和投机成为了艺术家的目标和追求。如此现实,艺术非但不能产生其自身价值的积极作用,反而触发了价值扭曲和利益至上的乱象和问题。这不仅是艺术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总体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此,艺术在这个时代应该如何通过审美的感召力来形成一种现实的关照,艺术家应如何重塑一种价值理念,使其在功利物欲横行的时代建构一种生命品格和价值关怀是值得深思和必须面对的。

  艺术和生活同生并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物质享受和钱权至上的时代,面对着花样繁多的诱惑和刺激,作为一个艺术家,仍需抱持本心,既有面对存在的沉实之重,亦要有超脱其里的感悟之轻,不断地在对外界的感受中介入自我的情感,退却虚浮在生活和心灵之上的薄尘,在或喧嚷或安宁的艺术世界里,摒除瑕秽寻觅绚烂夏花和静美秋叶的原真底色,让自我身心获得最大的诗意栖居和灵魂的远扬。
  笔者: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语境下,怎样才能建立起一种自己的思想或是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模式怎样才能向一个纵深方向发展,让作品怎样才能更触动人心?
  余润德:其实艺术家在艺术语言表达的时候,需要一种真诚状态和良好的心性,在现实的复杂关系中,以一种真诚的态度,率性地呈现出来。但往往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不经过深刻思考、敏锐的洞察,你直接表达出来的画面和形式就会显得简单而平庸。从现在的审美主体来讲,大部分人都有很强的人生经验和经历,同样体味着现实的悲喜焦灼,富贵与贫穷的复杂人生。当艺术家把这样的人生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观者就很容易突破外在形式的局限进而与艺术家进行心灵对话,或者是进入一种问题情境的讨论,使画外的思想和意义得到纵深,成为价值主体。


  以我之见,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时代,建构一种自我的思想观念意识和艺术语言表达以及独立性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是丰富多样的,而非概念化,或者人为的复杂性关系。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你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关切以及对当下的真切感,这是由内而外的统一,是油然而生的情感外化,富有时代感和当代感,这样的一种表达很容易产生共鸣,走心,进入灵魂深处。
  一位真正优秀的画家在创作的关系当中是非常艰辛和繁复的,既要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又要有足够的学养积累,还要有高度的凝练能力。在艺术语言表达上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才能把你的思考和你的想法在画布上表现出来。
  笔者:我看您的履历,您对国画、书法也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功底,您觉得国画、书法和油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余润德:首先从广义上讲,国画强调写意而油画强调写实。当然,这主要是在古典绘画时期。到了现代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就大不一样,绘画已基本不叫美术了,美也并不是艺术的代名词和唯一的价值旨归,美术和各种艺术形态被统一归类为艺术范畴,艺术进入一个跨界的多元化时代。西方的油画也由古典时期的写实转向艺术表现和观念表达,国画与油画除在技术语言上有明显的不同外,在形式与精神性上也已日趋相融,艺术界总体已不再细分专业画种,艺术语言也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媒介,这已成为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我自幼喜欢国画和书法,十多岁便为我们当地的一个大寺院题写了一副对联,至今还悬挂在该庙的正殿大柱上。从小对国画和书法的学习和积累对我现在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是西方油画,对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结构、色彩、空间、形式关系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技术语言的表达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能力和水准,有了比较强的表现自由度。但绘画的技术和能力并不等于艺术,艺术家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特表达,更要形成自己的主体思想和艺术观念。国画、书法里面有着很强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艺术语言范式可以很好地反映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生命观,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更是一种生命的寄托和理想。尤其是国画和书法的语言表达还有一种典型的特性,一种以形写神、似像非像、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笔墨性独特语言所形成的文化性和精神性,对我的创作表达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在我的创作中已自然融入到我的作品表现上,并形成了我的风格和思想主体的外化形式,受益匪浅。
  笔者:您经常谈到“异样的自由”,在您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这一主题思想,您怎样看待异样与自由?有何深意?
  余润德:“异样的自由”其实是我一个展览的主题,也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我们自身文化里的自由精神和生命观。对于生命而言,自由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但由于在现实的法则中人总是不自由的,也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无奈,使得自由成为生命理想和情感寄托。


  “异样的自由”就是我在现实与理想关系中自我平衡的内在真实显现,也是我在面对现实不自由的一种自由独白和立场。我们深知,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一方面,生存乃人之第一要义,适应现实不可能自由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要去建构自由的生命理想,使生命的理性得到安顿,使现实的不自由在生命理想的自由构建中,获得对生命的从容之感。
  笔者:在您的作品当中,包括您谈论当代艺术的时候,能够看出您在美学、社会学、道学、佛学方面都有广泛的涉猎,您认为这些领域与您所从事的绘画艺术有什么相通之处?这些广泛的涉猎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余润德:影响非常重大。艺术的语言性是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性情、思想深度、广度、高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的各种思想体系、文本经验和生命体悟。传统文化里面的道家、儒家、禅宗思想所蕴含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哲思,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关照,都是千古经世之道和生命之道。古圣贤们对于世事的沧桑变化、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自然的感悟和反思,使人生充满理性的光芒和哲思的力量,这些精神财富即使在当代,也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使心浮气燥、追名逐利的当代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抚慰。对我而言,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感悟这些古代圣贤的智慧、思想和生命精神,使自己在思想和精神高度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自我智慧既是一种开启,又是对自我生命的关照,这种开启和关照会使心胸开阔,灵魂获得滋养,生命变得从容与豁达。由此,你对于生命关系的理解,对于天地、自然的理解,就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领悟那丰富浩瀚的生命哲思,看到生命内核的无限,精彩与绽放,并从纷繁复杂甚至分裂的现实世界和个性经验中,洞见人类的真实处境与生命的内在品质。   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通今。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拿起画笔书写和绘画的工匠。他应对时代精神内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面对包罗万象、面目浑浊复杂的现实生存和精神困境,在传统文化经典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完成对于现代生存境遇的价值转换和生命观照,以此展现当代人的价值诉求、精神状态与所作所为。
  笔者:在当下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很多艺术家难避其身,被市场浪潮所裹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难做到不被诱惑、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保持自我艺术独立性的?
  余润德: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被诱惑、被裹挟,并不断游离于诱惑与被诱惑的复杂性关系当中。坦率地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要独善其身,很难!现实关系中,面对生存的复杂性、名与利的追逐,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中,作为社会中的人要协调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困难。因此,大部分人都学会适者生存的现世法则——迎合、适应、屈从和投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现世法则无可厚非,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和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无法要求也不可能完全阻止,价值观不同。没有价值标准的时代,这关涉自我选择与价值认同。如果你真正想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想要有所成就,就不可随波逐流,现世关系越复杂,就越要保持警惕,要有所选择,要努力朝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品格的方向去建构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哪怕是不可能,也要有这种信念和精神!


  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够让人产生崇高的敬意,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能在繁复功利的现实境遇中保持生命的能量和独立自由的精神与品格,并以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对社会与生命的忧戚所形成的艺术思想和生命意识,才会在这个时代里面起到建构性与精神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就会有时代价值,并为后世传承。因此,一位艺术家在现实功利的复杂关系中,要保持警觉,不可轻易被市场的巨大利益所诱惑和侵蚀,当艺术被价格化、庸俗化,艺术的精神价值就会丧失。
  回溯历史,我们看到历朝历代,能被历史存留下来并被人们公认敬仰、流芳百世的艺术大师何其少!原因不言自明。我们总在追问,这个时代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其实这个时代出不了大师,不是不具备大师的能力和才华,而是不具备大师的精神与品格。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拥有完善的现代科技手段和各种科学的训练方法,技术上完全可以达到大师的水平。然而,大师并不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师的价值在于其人格、精神、心灵乃至高贵的灵魂。
  笔者:根据您自身长期的艺术探索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判定,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思考?
  余润德:当代艺术这个词本身来源于西方,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不确定的外延和内涵。到目前为止,当代艺术本身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当现代艺术发展到艺术终结时,在新的艺术形态关系下,我们如何去区分和表述就成为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因此,“当代艺术”就被约定俗成了。
  现代艺术关注的是艺术语言的实验,离现实社会特别是具体到社会问题上是相对较远的,特征是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主张个性张扬与个性解放。而当代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介入社会,强调反思性和批判性,对文化价值进行重组,以直接的方式去影响社会、精神、文化与消费。这在西方的史学模式和逻辑上是非常清晰的,而中国是隔断的,或者说是不同的。由于历史原因,在现代性思想体系和方法论方面我们缺乏现代主义史学模式的系统构建和逻辑支撑,加上资本和各种力量的无序介入,使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盲目的所谓后现代解构主义思维和非中心理论的漩涡之中而迷狂错乱。由此产生“中国模式”的当代艺术,在无序的审美价值体系构建之中茫然失措,乱象丛生,束手无策。我作为一位艺术家,在这样一个非中心化的多元时代,亦无可避免地面临这样的痛苦和焦虑。在技与艺、当代与观念的多维复杂语境中,也一直在试图廓清思路,在复杂之途寻找突围的路口,不断建构自我艺术价值模式和精神理想。
  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西方的艺术家,哲学家、生态学家开始从各个角度对科技文明带给人类和自然的伤害进行整体上的反思,艺术也开始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当下人类审美也已经抵达历史沧桑后的回归期。作为生命个体的当下存在,我觉得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应该是要使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置身于当代艺术语境之中,敢于对这个时代存在的问题追问、发声;敢于对既定存在的现状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审视。面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重视艺术作品承载社会和文化含义的具体图像、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始终保持它的开放性和反思性,并以艺术家的独立精神和良知的主体在场,触发社会问题和观念介入,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与自我生命意识的表达,创作出新的艺术样态和观念形式,用以表达当下人类社会共同的普遍价值,直抵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这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更是当下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最大课题。
  笔者:从您的很多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您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我们常说“艺术要紧随时代,关照现实人生”,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余润德:艺术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艺术的生命力和价值存留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价值失落、生存意义迷失等现代精神焦虑与困惑接踵而至,生命在无限放逐中丧失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功利主义盛行、消费成瘾、欲望至上的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的主体,人们的精神主体被物质利益严重侵蚀,社会良知和精神维度极大缺失。功利和消费主义裹挟之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发展,重拾精神迷失的方向,让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于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来说何其重要,对于艺术家的生命力来说不可或缺!
  现实观照和艺术表达是道与技的互相映证,现实观照的视角、维度和深度无疑会影响艺术呈现一个时代精神气质的内涵与外延。艺术表达该如何穿透现实的多种可能性和现代日常经验的繁复芜杂,追溯自身的传统和直面现实生存境遇,完成对现代生存境遇的现代性体悟与审美观照及价值转化,是这个时代和艺术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不可能靠物质财富获得尊重,决定品质与持续生命力的是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力量与信仰。独立精神和思想自由是通往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也是艺术家的生命精神与品格。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没有美的信仰,没有时代的精神,没有对天地、道德良知的敬畏,就必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当代很多西方国家的画家逐渐运用装置、影像、多媒体等新的媒介方式来创作艺术作品,以期表达多元化时代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要在一幅架上绘画作品中表达和体现出当下社会和生命意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其实很难做到,也正是因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具备独立品格和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忧虑与关切,其作品才具有时代性,更加触动人心,才会获得更大的价值,才有可能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其史学存留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重绘心灵和生命图景,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家的责任和宏伟的历史使命!
  余润德:祖籍福建,号觉一,当代艺术家,中西方美术研究院院长。清华美院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原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清华美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班导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保利国际拍卖艺术顾问、中国艺交所顾问、南方文交所专家。

其他文献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常住总人口的10.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1.4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数量越多,需求的种类就越多。目前,辽宁省已有沈阳、大连等5个城市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辽宁老年人口结构数据也表现出失能、半失能、空巢比例高等特点。空巢老人,这一正在上升为“主流”的特殊群体,背后有着诸多亟待社会关心和解决的问题: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和精神慰藉。而临时
期刊
近日,文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对网络音乐内容实行企业自主审核、承担主体责任,文化行政部门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制度。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现行网络音乐内容管理政策作出调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管理,促进网络音乐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的具体举措。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
期刊
浙江省江山市素有“两浙锁钥、八闽咽喉”之称。早在唐武德四年(621年)即开始设县,距今已近1400年历史。这里有饮誉中外的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文化飞地”的廿八都古镇,有宋代制瓷工艺“活化石”三卿口古瓷村,有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毛氏文化村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里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镶嵌在浙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悠久的历史
期刊
长衣玄发、特立独行  初识赵梁,还要从北京舞蹈学院“2014跨艺·舞动无界”谈起。其中的一部作品——《无限关系》着实令人心头一颤,干净纯粹的肢体表达,流畅紧凑的结构安排以及对道具的巧妙运用都使一个短短几分钟的作品彰显得饱满充盈,充斥着生命的悸动。“只有灵魂的觉醒、才可以让一直流浪的身体回到真正的‘家’”是编导透过肢体想要传达的东西。静心感受,便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它,关于漂泊、关于流浪、关于家、关于
期刊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这是 《诗经·大雅·卷阿》中凤栖于梧的一派和谐景象。凤与梧间的相互选择,也是一个地方能够吸引众多优秀人才的生动写照,比如在广东东莞。  在东莞,优秀文艺人才借着这里丰沃的创作土壤扎根开花并结出硕果,换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有喜人的成就,正是得益于这个适宜成长的环境。为了给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东莞市从物质奖励、政策扶持、创作
期刊
绥宁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绥宁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苗族插绣这一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在绥宁县苗、侗族村寨中广为流传。主要流传于以关峡苗族乡、寨市苗族侗族乡、党坪苗族乡、联民苗族瑶族乡、麻塘苗族乡、枫木团苗族侗族乡、河口苗族乡、竹舟江苗族乡、乐安铺苗族侗族乡、黄桑坪苗族乡为中心的苗族、侗族聚居地。  绥宁苗家插绣是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不仅形式多样、
期刊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是久负盛名的酿制地封黄酒的大镇。鹿头人每年到了秋冬时节就要开始忙于酿酒,当地流传有“家家做酒忙,处处酒飘香”的酿制地封黄酒的传统习俗。鹿头人不论是在婚丧嫁娶,还是在岁时节令,或是在宴请宾朋好友的时候,都要用自家酿制的黄酒进行招待。他们把饮用黄酒视为最高的礼仪,在走亲访友时带上一壶黄酒作为馈赠礼品,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劳动之余,他们一日三餐都要自饮几杯黄酒,以解困去乏。枣阳鹿头各家各
期刊
如果只看小品的题目,你永远猜不到秦川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他总要给观众一种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感觉。  在剧作家秦川的小品故事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泥土的气息。这便是他在小品艺术中寄寓的一种情怀,这是对普通民众的一种关爱甚至悲悯。在他编剧创作的小品中,人们常常感到一种笑中带泪的触动。他会让你感受到小品艺术“小中见大”的真义。  秦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小品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得益于他多年来专注于戏
期刊
张岩客  男,一九五四年生于河北邢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诗酒书画院副院长,北京青年易经协会会长,河北省周易协会名誉会长。自幼酷爱书法,受其前辈影响和启蒙,对书法正草、隶篆造诣颇深,临池不辍,博采众长,经多年来努力与钻研,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同时,他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易经八卦、术数推理、大六壬、奇门遁甲颇有悟性并且研究甚深,注重韬光养晦,其斋号定位养心斋。
期刊
张天霖  浙江湖州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1953年4月生,曾先后结业于江苏省国画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受教于宋玉麟、刘大为等老师。其创作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并着力于光色的研究和尝试,力求博大恢弘的阳刚之气和醇厚、清新、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拓展了山水画审美的新语境。《盘石》《生路》《井冈魂》《大江为证》等主题性作品曾在全国全军美展中参展获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