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办于1955年,是一所技工教育、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协调发展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院目前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余人,教职工317人。近年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在品牌塑造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
一、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德育品牌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育人初心,把党的领导融入“三全育人”的各个环节,生成了“三生(生态校园、生命课堂、生活德育)”校园文化,搭建了“531”生活德育平台,以“五大中心、三个课堂、一种氛围”的模式开展生活德育的实践与探索,打造生活德育品牌。通过党建引领,着重在“三带三到位”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德育品牌建设基础。一是从思想建设上带,奋力推进三大工程。“党校 团校”,开展青马培训工程;“线上 线下”,实施学习提升工程;“研讨 宣传”,实施弘扬正能量工程。二是从阵地建设上带,极力打造三个阵地。打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习阵地、“六个一”学生社团活动阵地、党团活动学习成长阵地。三是从作用发挥上带,着力开展三项活动。开展1 X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亮”活动。为此,学院党委被授予“无锡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党建文化品牌项目“一带三联三亮”被评为首批无锡市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学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院在历届全国、江苏文明风采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一等奖数量稳居江苏省职业院校的前列。
二、加强办学投入,探索人才多元培养途径
“十三五”期间,学院投入专项建设资金3.2亿元,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学院现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现代财经、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自动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等8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152个实验实训室和208个校外实训基地,5个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1个江苏省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以及1个世界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学院开设专业38个,建有17个省级示范、重点、特色专业和58门省市级精品课程。学院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为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長效机制,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开设了“中德国际班”和“德中国际班”,与德国埃尔福特手工业行会、德国BBW教育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广泛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企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标准”的原则,与18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无锡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与无锡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等6个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一是校企联体,实现深度合作。学院与软通动力等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产教紧密结合、校企文化交融、教学生产共管、订单就业共担”的“互通式”校企共建机制,实现由“人才供需关系”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层次转变。二是企业融入,共建实训基地。与上海企想、广东三向等企业深度合作,联手打造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鉴定”五位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三是订单培养,实现入校即进厂。学院与德国博世、瑞士布勒、威孚高科、中航空港教育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举办企业冠名班,开通了人才输送直通车。四是前校后厂,创新办学模式。学院与无锡微研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实行“引厂入校”战略,共建数控技术研发中心和模具制造中心,创设前校后厂的特色办学模式。五是开展新型学徒制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与上市公司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肯德基等企业开设新型学徒制班,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学籍管理办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学徒制教育的开展。“十三五”期间,学院为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8 076人,开展社会培训、鉴定、考试21万余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
四、强化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教师发展三个层面、骨干教师培养四个台阶、教师能力提升五大平台”,切实构建“345”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115人,拥有高级技师或技师资格的15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劳动模范、省专业带头人、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46人。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大赛一等奖7个,省级大赛一等奖29个,市级大赛一等奖76个。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无锡人才强市战略重要支撑。学院将把改革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举措,把推动学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扎实工作,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德育品牌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育人初心,把党的领导融入“三全育人”的各个环节,生成了“三生(生态校园、生命课堂、生活德育)”校园文化,搭建了“531”生活德育平台,以“五大中心、三个课堂、一种氛围”的模式开展生活德育的实践与探索,打造生活德育品牌。通过党建引领,着重在“三带三到位”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德育品牌建设基础。一是从思想建设上带,奋力推进三大工程。“党校 团校”,开展青马培训工程;“线上 线下”,实施学习提升工程;“研讨 宣传”,实施弘扬正能量工程。二是从阵地建设上带,极力打造三个阵地。打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习阵地、“六个一”学生社团活动阵地、党团活动学习成长阵地。三是从作用发挥上带,着力开展三项活动。开展1 X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亮”活动。为此,学院党委被授予“无锡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党建文化品牌项目“一带三联三亮”被评为首批无锡市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学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院在历届全国、江苏文明风采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一等奖数量稳居江苏省职业院校的前列。
二、加强办学投入,探索人才多元培养途径
“十三五”期间,学院投入专项建设资金3.2亿元,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学院现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现代财经、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自动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等8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152个实验实训室和208个校外实训基地,5个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1个江苏省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以及1个世界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学院开设专业38个,建有17个省级示范、重点、特色专业和58门省市级精品课程。学院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为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長效机制,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开设了“中德国际班”和“德中国际班”,与德国埃尔福特手工业行会、德国BBW教育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广泛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企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标准”的原则,与18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无锡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与无锡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等6个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一是校企联体,实现深度合作。学院与软通动力等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产教紧密结合、校企文化交融、教学生产共管、订单就业共担”的“互通式”校企共建机制,实现由“人才供需关系”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层次转变。二是企业融入,共建实训基地。与上海企想、广东三向等企业深度合作,联手打造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鉴定”五位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三是订单培养,实现入校即进厂。学院与德国博世、瑞士布勒、威孚高科、中航空港教育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举办企业冠名班,开通了人才输送直通车。四是前校后厂,创新办学模式。学院与无锡微研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实行“引厂入校”战略,共建数控技术研发中心和模具制造中心,创设前校后厂的特色办学模式。五是开展新型学徒制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与上市公司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肯德基等企业开设新型学徒制班,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学籍管理办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学徒制教育的开展。“十三五”期间,学院为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8 076人,开展社会培训、鉴定、考试21万余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
四、强化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教师发展三个层面、骨干教师培养四个台阶、教师能力提升五大平台”,切实构建“345”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115人,拥有高级技师或技师资格的15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劳动模范、省专业带头人、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46人。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大赛一等奖7个,省级大赛一等奖29个,市级大赛一等奖76个。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无锡人才强市战略重要支撑。学院将把改革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举措,把推动学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扎实工作,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强市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