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建议中描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专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的事。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级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而且,他们聪明活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领悟能力强,乐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分把握学生这些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
1.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理解“细长、自言自语”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2.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教学难点
了解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蘆的原因,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点拨法、趣味教学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通过观察、猜一猜、圈点勾画、说说、读一读等方法进行学习,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上课开始,我便设计了让学生感到意外且快乐的环节: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好吗?但是,要认真听,仔细看,欣赏后说说歌曲唱的是关于什么的歌。能做到吗?学生自信满满,大声回答:能。一个“能”表达了他们乐于欣赏,愿意认真听,仔细看。
随着播放动画歌曲《葫芦娃》。很多孩子也随诊节奏笑声哼哼,或者微微点头,进入到了我利用动画歌曲创设的情境中。随着音乐的结束,我慢慢引导:歌曲唱的是关于什么的歌?葫芦是怎么来的?有学生立刻回答“七个葫芦里蹦出来的。”我紧接着追问:可能吗?但此时,我却话锋一转:不可能。但葫芦却是真实存在的。请看图片,认识葫芦,学习生字 “葫、芦、藤”。随之提问:葫芦有什么用?看图片知葫芦用途,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葫芦有这么多的用途,所以,有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出示课题。
(二)感知文意,随文识字
揭示课题后,我巧妙的提问:那个说“我要的是葫芦”的人,特别想要葫芦,于是他就种了一棵葫芦。他种的葫芦长什么样呢?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由此,引导学生看图学文,让每个自然段的学习环环相扣,知道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并随文猜字识字,完成重点,突破难点。相机指导朗读,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和含义,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三)巩固识字
在感知文意,随文识字的基础上,我紧跟着提问:知道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后,还记得刚才认识的生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再认一认生字?“到宝葫芦里淘宝”“拍南瓜”“送词语回家”,通过四个游戏,巩固识字,突出重点。
(四)指导写字
认识了生字还不够,我们还得长点本领,写写生字。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书写,化难为简。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我又鼓励学生学生想象第二年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会怎么做?通过两个问题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教学本课,我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展现了生字,强化了生字,并且简明地展现了葫芦、叶子和蚜虫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课文深刻的含义,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建议中描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专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的事。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级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而且,他们聪明活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领悟能力强,乐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分把握学生这些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
1.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理解“细长、自言自语”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2.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教学难点
了解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蘆的原因,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点拨法、趣味教学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通过观察、猜一猜、圈点勾画、说说、读一读等方法进行学习,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上课开始,我便设计了让学生感到意外且快乐的环节: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好吗?但是,要认真听,仔细看,欣赏后说说歌曲唱的是关于什么的歌。能做到吗?学生自信满满,大声回答:能。一个“能”表达了他们乐于欣赏,愿意认真听,仔细看。
随着播放动画歌曲《葫芦娃》。很多孩子也随诊节奏笑声哼哼,或者微微点头,进入到了我利用动画歌曲创设的情境中。随着音乐的结束,我慢慢引导:歌曲唱的是关于什么的歌?葫芦是怎么来的?有学生立刻回答“七个葫芦里蹦出来的。”我紧接着追问:可能吗?但此时,我却话锋一转:不可能。但葫芦却是真实存在的。请看图片,认识葫芦,学习生字 “葫、芦、藤”。随之提问:葫芦有什么用?看图片知葫芦用途,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葫芦有这么多的用途,所以,有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出示课题。
(二)感知文意,随文识字
揭示课题后,我巧妙的提问:那个说“我要的是葫芦”的人,特别想要葫芦,于是他就种了一棵葫芦。他种的葫芦长什么样呢?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由此,引导学生看图学文,让每个自然段的学习环环相扣,知道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并随文猜字识字,完成重点,突破难点。相机指导朗读,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和含义,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三)巩固识字
在感知文意,随文识字的基础上,我紧跟着提问:知道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后,还记得刚才认识的生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再认一认生字?“到宝葫芦里淘宝”“拍南瓜”“送词语回家”,通过四个游戏,巩固识字,突出重点。
(四)指导写字
认识了生字还不够,我们还得长点本领,写写生字。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书写,化难为简。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我又鼓励学生学生想象第二年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会怎么做?通过两个问题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教学本课,我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展现了生字,强化了生字,并且简明地展现了葫芦、叶子和蚜虫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课文深刻的含义,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