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古城说人文(下)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_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蜀道多传奇,昭化听回音
  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昭化是蜀漢政权的发祥地。其“三国文化重镇”“三国文化存储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小镇”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
  据中共广元昭化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强先生介绍,当地2010年建成的昭化汉城博物馆有关汉代、三国时期的文物就有2700多件。只要走近昭化古城,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我看见一座普通的民居院落的水缸上都刻有张飞战马超的画面。)个中原委,是刘备蜀汉政权与昭化这片热土的关系实在太密太紧太厚太深。公元208年,刘备按诸葛亮“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建立基业”的战略部署,占了荆州四郡,于公元211年来到昭化,建立了极富战略意义的根据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此“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操练兵马,积极备战。自此以后直至公元263年蜀汉被魏所灭,这里都是保卫益州,抵御曹魏的北部屏障和前沿阵地。在此52年间,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这里大小战争一直不断。诸葛亮生前采取联吴抗魏、以攻为守战略,亲自率兵六出祁山,尔后的姜维九伐中原,这里都是军需物资的转运站和前线指挥部。城内的剑刀坝、现在的君臣园展出地就是蜀汉当年的重要兵工厂,除了制造刀剑弓弩外,大名鼎鼎的木牛流马和抛石机等也都在此地大批生产。
  即使以守土保疆、休养生息为策略,避免与强大的魏国正面交兵的蒋琬、费祎这两任丞相也以昭化为边城战略要地,借以纾缓民力,徐图进取。公元251年,费祎奉命屯兵昭化,次年受命在此设丞相府,与伐魏的前线指挥部合二为一。这里又成了蜀汉的一个政治中心。昭化“蜀汉第二都”的殊荣由此而来。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一作脩)刺死于大将军府。费祎死后葬于昭化西门外,其墓历代都有修葺。明代墓地扩大,建有亭、祠、草堂,有题匾、石碑,足见当地人民对“大将军敬侯”的崇敬之隋。
  蜀汉最后一任丞相是姜维。他延续诸葛亮以攻代守战略,伺机谋求中原,恢复汉室。其间他曾九次北伐。公元263年,魏国从三路进攻蜀汉,姜维在退守剑门关之前,死守昭化城西5公里处的牛头山天雄关。山上现存的姜维井、点将台、拦马槽、太极拜水台等景点和民间传说故事都与姜维有关。
  与《三国志》记录的文字相映成趣的,是《三国演义》演绎的昭化故事,如猛张飞挑灯夜战马超,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关羽义子关索之妻鲍三娘战死桔柏渡……发生在昭化大地上的三国故事与正史所载的史实一样,厚重浑朴,有血有肉,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令人荡气回肠,留恋难忘。
  《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但作者罗贯中却对蜀道历史十分了解,特别谙熟葭萌关隘(昭化),谙熟那里发生的三国重大事件。他把《三国志》里的史实与昭化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及自己的想象熔铸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典型塑造的成功范例。)民间传说故事是历史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化交融体。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认为:“神话传说是时间雕凿出来的景观。”神话传说的孕育产生乃至传播开来,都有一定土壤和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人们以神话传说来观照现实的过程,也是以现实来修正和确认神话传说的过程。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样的过程而变得丰富而生动。像那位智勇双全战死昭化城外桔柏渡的鲍三娘及其夫君关索就是《三国演义》附会出来的人物,但却被清嘉庆年间编的《四川通志》卷四十五收录,说二人“同为汉室讨贼”。罗贯中把鲍三娘塑造成巾帼英雄。百姓崇敬这样的英雄,在昭化城北15里处曲回坝南为她修墓立碑。(墓见载于《四川通志》卷四十五。)
  又如张飞战马超只是民间故事而已,其时张飞正在长江上游征战,而马超在《三国志·马超传》中是个心头伤痕累累的悲剧性人物。罗贯中充分吸收民间传说故事的营养,对马超的命运悲剧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塑造出一个所向无敌的俊美英雄,把他与张飞对杀的场地设在蜀汉战略要地昭化,使昭化人文更富传奇色彩。这是罗贯中对昭化的偏爱。当然,这种偏爱也是缘于昭化悲壮而厚重的历史底蕴,从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雷激荡,白云苍狗,变幻万象,而文化的血液与精魂却衍生下来,流传下去,不会阻断与灭绝。……我怀着参谒圣地的肃敬与景慕之情,漫步在昭化苴侯街的小巷里,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听到蜀汉将士雄壮的兵器撞击声一那是这座城市历史的回音。
  我看见一座破旧木屋的门楣上写着“昭化评书馆”五个遒劲大字;下面布帘横写“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两边门上又有楹联:“品三国文化,说蜀道传奇”;门口一块红色纸牌上写着斗大的“评书”二字,还标明此处可听评书、喝茶,时间是午后2点,晚上8点。同行的刘强先生介绍说:说书人叫苟银春,是著名的四川评书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40年间专讲三国文化、蜀道传奇,被誉为“蜀道名嘴”,在省内外颇有名声,中央、上海、四川电视台及有关报纸都专题介绍过。外地想聘他去坐台说书,他都一一谢绝了。因为他的根就在昭化,他离不开昭化,昭化也离不开他。矢志宣传昭化文化,既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担当。
  与昭化评书馆相得益彰的是太守街的“昭化乐楼”,那是一座仿古戏台,常年演出有关三国与蜀道故事的剧目,由专业及民间剧团轮流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古戏活化石的“提阳戏”是这里的招牌式节目,亦很得观众青睐。我们在乐楼戏台下小憩时,看见台上民间剧团演员正在热情排练,是在为晚间的演出作准备。我似乎已看到台下人头攒动、欢声雷动的场面。人们正在享受丰盈的文化盛宴,聆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蜀汉风铃的动人之音……
其他文献
两城号角云天响,华夏劲吹巴蜀风。7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在成都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史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召开第一次联席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李长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主持。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参事室副主任
期刊
弹子石和乌龟石是重庆老地名中很有文化情怀的地名;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还分别有其他别名,如弹子石又称诞子石,乌龟石又称五桂石、夫归石、呼归石、望夫石、鹧鸪石。现代人们普遍认为这两块石头的名称与大禹的传说有关,如《四川重庆市南岸区地名录》称:“呼归石,相传禹娶涂山氏之女,婚后出外治水,三过其门不入,妻站此石呼唤禹归,故名。俗称‘乌龟石’‘五桂石’。”邓少琴也认为:“其南岸有夫归石、诞子石
期刊
奇峰深谷覆青葱,十指织云凌昊空。  力竭娲皇犹抱憾,丝丝雅雨四时风。  彭州白鹿景区  白鹿飞天去,迹留山野中。  冰川漂砾石,钟乳缀龙宮。  领略西欧韵,还思古蜀风。  断桥惊魄处,峦岭复青葱。  犍为罗城古镇  小镇船形自静幽,林涛花海亦行舟。  潜升瑞气灵官庙,缭绕余音旧戏楼。  青石镶街存本色,长廊品茗话源头。  挂帆岁月深深处,难得淳风古朴留。  成都望江楼公园吊薛涛  枇杷门巷小池前,
期刊
“《四川美术史》填补了四川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从唐林的研究中可以得到治学的启示:选个好题目,静得下心,吃得了苦,乐在其中,必有收获。”  2017年8月,唐林独著的《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巴蜀书社)出版。他找到我,让我写几句话,做个纪念。我写了上面这几句话。但这几句话并不是临时想到的。  2015年8月,唐林撰写的《四川美术史》(上册·先秦至隋唐卷,巴蜀书社)出版。10月20日下午,院里组
期刊
冯修齐  云南建水小桂湖  寄寓乡思赖此湖,升庵浪迹可如初?  崇楼丽塔飞鸿影,犹想当年锦字书。  云南建水太史巷  巷缘太史碑铭古,寺近街楼屐印新。  戍客旧居今不见,重瞻遗像一伤神。  剑门关  逸兴悠游领快哉,乘风直上景观台。  千寻鸟道随心去,七二云峰放眼来。  蜀道难行成往事,雄关易度出新裁。  门楼嵬嵬旌旗展,日丽风和气象开。  剑阁翠云廊  翠云袅袅伴流霞,古柏苍苍纪岁华。  石径留
期刊
清代山西、陕西两省商帮因活动范围交错、习俗相近,在外地又有结伙经营的传统,在流通领域往往统称为“西商”。在清代四川社会经济中,山陕商人是非常活跃的因素。他们以独特的经营方式,以极具活力的运作手段,致力于重要商品的大宗贸易,或以租赁经营的方式,积累起巨额财富,进而控制和垄断了全川民间金融命脉;同时染指官款出纳、借贷,形成掌控借贷、典当、汇兑等金融活动的强势财团,以大规模占有社会财富。  有清一代,山
期刊
摘 要:从版本源流考察,敦煌写本P2567所载《惜罇空》,是现存最接近李白此诗原貌的文献。诗题本作《惜罇空》,因其饮酒题材和乐府旧题《将进酒》相近而被冠以后者之名。诗文“将进酒,杯莫停”等不见于唐代文献,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北宋别集与诗文总集中,应是后人增窜。结合文本和用韵来看,诗题的改易与诗文的增窜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在唐末至北宋初年之间。今人所见李白《将进酒》至少于北宋初年才基本定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杜甫草堂诗是了解杜甫入蜀后生活与创作情况的最佳窗口,亦是杜甫精神的凝练和概括。立足于杜甫精神之现代启示,在天府文化的框架下研读杜甫草堂诗,能够看出杜甫精神与天府文化之高度契合。杜甫精神既浓缩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因子,更是对其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草堂诗;杜甫精神;天府文化;契合;传承  杜诗是中国文學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内容
期刊
二、川西轿夫的报路号子  所谓轿夫报路号子,因为两人抬轿子,前面抬的人看见应注意的地方,报告给后面抬的人(后面抬的人因视线被挡住,看不见前面的路),后面抬的人答应一声,说知道了,故一唱一答就成了韵语。这类号子是根据轿夫长年累月的抬轿经验生成的,表现出轿夫在劳作中达成的默契。本文收集的川西轿夫报路号子主要出自以下三种文献。  (一)宣统元年傅崇榘编《成都通览》“成都之轿”条之“抬轿用名词”,凡14句
期刊
二、山陕商帮的经营特点和山陕商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山陕商帮从清初起在四川从事金融和商业活动,延续时间长达200余年,牢牢植根于四川社会经济之中,其经营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只是因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四川社会经济在朝廷掠夺政策和长期战乱的摧残下陷入全面凋敝,山陕商人的经营活动才逐步走向衰落。那么,山陕商人在清代四川的金融、商业活动有什么特点?山陕商资本对四川社会经济有无进步作用?笔者仅就这两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