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一事,终一生。一个人能找到终身奋斗的目标,是幸福的。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那些大多从城市来到大漠的青年画家、学者,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恶劣的沙尘天气、缺水缺电缺生活必需品,极端贫瘠的物质条件,似乎在考验他们的忍受极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洗澡简直太奢侈,就连报纸送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也已成“历史”……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无疑很苦,可是在他们眼里,对大漠深处的数十年并不感到煎熬,而是甘之如饴。
  条件有限,坐以待毙吗?怎么可能!书生们很快变得人人能文能武、个个身怀绝技:
  画家临摹时学会了就地取材自制颜料;
  考古组的入学会了腰系绳索打秋千似的悬空作业;
  保护组的人加固壁画时学会了抡大锤打钢钎;
  搞雕塑的专家临摹到兴奋处一把抓住路过的人,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手舞足蹈讲述窟中彩塑之妙;
  靠镜子反光借着窟外光线作业的人们工作到忘情时,川剧、秦腔、民歌、小调声从一个个洞窟里传出;
  夜晚,资料室的煤油灯擦得锃亮,被称为“活字典”的史苇湘早已入座随时待大家“查阅”……
  一幕幕,似乎仍然看得見、听得到,莫高窟人在保护、研究、弘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当然也有无奈:
  有的常年夫妻分居,来回奔波几千公里,一年也只能见一两次面;
  有的上洞窟时,只能把无人看护的孩子用绳子拴在宿舍;
  有的常年不能照顾父母,甚至连父母临终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有的把孩子留在老家无暇顾及……
  他们也曾彷徨,也曾流.泪,也曾有过想要离开的念头,可是,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眷恋,促使他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甘于奉献的英雄群体的不离不弃,才有千年莫高窟的光彩重现。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参加工作近40年,入职的那一天,已成为她生命中的重要纪念日。她每年都会在那天沿着最初走进莫高窟的道路安静地走一走。对她来说,莫高窟是一个“看了无数遍、讲解了无数遍,仍然不厌倦”的精神故乡。
  为拍好一束光,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干百次地尝试,当终于拍到让自己满意的那束静谧安详的光时,吴健心中的角角落落也似乎被照亮。就是这样,就是这里,在敦煌,甘心如荠。
  为画好一条线,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经历了一段长长的历程,先是不甘做一个“临摹匠”,后发现即使临摹好壁画上的一条线都非易事。当她终于顺滑流畅地画出那条线时,她再也不为是努力创作还是日复一日临摹前人壁画而苦恼。
  学考古的王娇,2014年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莫高窟,大好青春年华与洞窟做伴,却不觉得苦。“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耐心细致的指导,使她感到“收获的不只是考古知识内容,还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一丝不苟带来的深深触动”。
  “90后”王嘉奇,自从成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员后,微信朋友圈就变了风格,此前是吃喝游玩的快乐男生,之后是苍茫大漠、寂寂石窟,并深深地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说:“与窟外的荒凉相比,窟内的繁华足以留住我的青春,因为我有梦想,我有未来。”
  为什么不舍得离开?为什么谈到敦煌时会眼含热泪?因为爱得深沉。
  几十年的岁月从来不用“坚持”,时间已如水流过。只盼时间慢些、再慢些,为敦煌再多做些事。
其他文献
“满足的人生”或许是人类的理想蓝图之一吧?没有任何遗憾,总是心满意足,如果能保持着这样的心情过上一辈子,这不就是幸福吗?可是实际上真的存在这样的生活吗?或者说怎样才能得到它呢?  想到这里,我便试图到民间传说中一探究竟,看看是否有差不多的素材。正因为民间传说是经过人们长时间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所以即便乍一看荒诞不经,其实里面却包含着了不起的“民众智慧”。如果读得足够多,自然能发现优秀的故事。伊塔洛
期刊
环游世界,并在那些美丽的地方一一取景拍照,大概是藏于许多人心底的浪漫梦想。甚至有一个热爱旅行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对她而言,出去玩最大的意义就是拍照。  出行之前,老早就筹备好要带哪些衣服和配饰,根据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当日造型,认真研究如何摆pose,保存很多美图到手机里当拍照灵感;游玩的过程当中,最雀跃的时刻便是找到一处绝佳取景地,同行的丈夫端起相机,自己当模特,有其他游客时有些羞涩,无人时则放
期刊
目前,国外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学家们基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也在不断进行着。近日,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和史密森尼博物馆保护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尝试了一种更好的方法,用来测试哪种材质面料的口罩更适合减缓新冠病毒传播。目前,他们的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  实验测得潮湿棉口罩  过滤性能提升33%  首先,研究小组准备
期刊
上了年纪,因而比年轻时轻松惬意。这样的事找一找,出乎意料居然还有许多。比如“变得不易受伤了”。哪怕被人家说了难听的话,受到难堪的对待,像年轻时那样心被深深刺痛、甚至夜里睡不着觉的情况也变少了。心想“哎呀,没办法”,大白天便呼呼大睡。呃,大白天便呼呼大睡的,大概也只有我了吧。  我觉得这可能是习以为常的缘故。人生路上走得久了,被人家说上两句难听话、受到些难堪的对待,这样的经历越积越多,便成了家常便饭
期刊
那一年,长时间状态不佳,怀疑生活哪里出了问题,便去远方散心,第一站是去浙江师大,看望老同学马教授,睿智如他,或许能帮我找到“解药”。  在金华相聚一天,除了把酒叙旧,还游了被李清照写进词里的双溪(婺江),但要走了,也没得到想要的“解药”,反而多了一份离别的感伤。  翌日计划去黄山,已定了上午十点的高铁。这个点的票,可以睡个懒觉,然后直接去车站,就不想再麻烦他了。正欲動身,却接到电话,他说正骑电动车
期刊
旅游的“游”字,含义很多。我最喜欢的是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的那个意思,说它是“模拟一人立于旌旗之下”;也很喜欢它的另外一个转义——在水流中。  旅游用了这个“游”字,我以为,指的是在行动过程中,人像在水中一样游走,轻灵而时遇阻力,并克服阻力前行。如果做广义拓展,那么,人生也是一场旅行。在各种旅行中,我们结识陌生的人物和风景,增长才干和勇气。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成长。  我已年近70岁,走过了80多个国
期刊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战场是家庭,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就领先了一步,同时也更早体会到了压力。  尤其是,当家长的学识跟不上孩子的功课时,家长会恐慌: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是我做不到。孩子的学业一直在进步,家长总有一天会无法辅导孩子,这是必然的。  其实家长没必要恐慌,影響孩子的,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求知欲。能传递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求知欲是无限的。一个人哪怕了解再多知识,也可以
期刊
结束了第一场签售,回到家稍做休息。见朋友,做午餐,整理书桌。然后就要开始下一场签售。  给窗外的无花果树修剪树枝时,我把剪下的冗枝拿回来。树叶会散发淡淡的无花果味道,空气里都是果实浅绿色的香气。这气息和熟透的无花果一样甜一样软。  朋友说晾干的无花果叶可以用来炖排骨汤,我就把树枝放到通风的地方。下一次签售会回来,就可以喝到美味的无花果味道的汤。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给自己做咖啡。在咖啡的香气里熨
期刊
法国的拉布吕耶尔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即出版于1688年的《品格论》。这本书出版了多次,每次再版,作者都要完善和修订,至他去世前,已由薄薄一册变为折合汉字40多万字的大书。无论是伏尔泰还是夏多布里昂,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伏尔泰认为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会被遗忘”;夏多布里昂认为他“是路易十四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没有一个人的文笔能够比他更加丰富多彩”。  拉布吕耶尔只活了短短的51年
期刊
我愿陪坐在身边,  唱歌催人入眠。  我愿哼唱著摇你入睡,  睡去醒来都在你跟前。  我愿做屋内唯一  了解寒夜的人。  我愿梦里梦外  谛听你,谛听世界,谛听森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