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牧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hine1116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草原牧区聚落的最终形成有比较复杂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涉及到战争、宗教、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中又包括了水源、地形以及自然灾害等很多因素。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宗教文化,通过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宗教场所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所在的聚落往往积聚较多人口,成为了乡镇一级政府的驻地。
  【关键词】 牧区 移民 聚落
  长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游牧与农耕生产的分界线。在长城以北地区,原本是没有定居点的传统游牧生产区。随着牧业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草原上出现了一些用于物资交换、会盟协商以及用于过冬的小型简单聚落。这些小型聚落都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水草丰美,有利于各种社会活动的进行。随着人口增殖和国家政权的发展,这些传统牧区内也出现了一些用于军事目的和受商业、宗教因素影响下的聚落集镇,在清朝以来,因为自然环境和其他一些社会原因,农业聚落在这一地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四子王旗是传统游牧区的典型代表,其地理位置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的西北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清代前期,为了拱卫阴山南麓的归化城不受侵扰,清政府将四子部落安置于此,后称此地为四子王旗。
  一、清代以前的聚落情况及其发展
  四子王旗所在的阴山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拉锯争夺之中。根据考古年鉴城卜子条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就是战争的前线。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也从侧面反映了阴山南北的战火纷飞以及这一地区的争夺与反复占领。因为频繁的战乱,这一地区的百姓很难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安居生产,农业生产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当地的生产方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以放牧为主,一直到清朝前夕也没有形成很多的聚落村庄,反倒是由于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出现了军事堡垒性质的聚落,例如北魏时期的抚冥镇。抚冥镇属于北魏北境六镇之一,建立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当时活跃在其北方的柔然汗国,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抚冥镇遗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东南十六里处,当地老百姓称为土城子古城。自战国时代起,一直到明清时期,凡遇到王朝更替,四子王旗地区都有战火波及。四子王旗战火频仍的原因就是这一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四子王旗向西就是河套、向南就是丰洲滩土默川、向东可越过集宁直抵北京、向北就是大漠戈壁,四子王旗地区也是整个阴山地区防线的核心区域。如果阴山以南的政权失去四子王旗地区的控制权,那么就要分兵防范阴山三个方向上的每一个山口,其军事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抛开战争时期不谈,在统治较为稳定的和平时期,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四子王旗也出现过规模较大的城镇聚落,比较典型的就是净州路古城。凈州古城遗址位于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距乌兰花镇25公里。此地在宋朝时作为互市贸易的地点,规模不大,其开闭情况也根据战争的进行决定。随着宋政权南迁,占据此地的辽政权将此城规模扩大,设置天山县。金灭辽之后,将天山县升为净州,元朝时设立净州路,后来到了北元时期,净州路被废。
  净州路被废后,四子王旗地区再无大型的聚落出现。达延汗时期,四子王旗地区是由土默特部落驻牧,后来土默特的内斗让林丹汗趁机占领这一地区,林丹汗不久又被清军打败。清政府在此地建立统治之后,为了拱卫归化城,将随军征战的阿鲁蒙古诸部之一的四子部落迁至此地,此后这一地区就叫做四子王旗。
  即使发展到了清代,四子王旗地区聚落较少的情况也没有改变。这样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后期,逐渐有农民来此地定居发展农业生产,小型农业聚落也逐渐产生增多而后发展壮大。
  二、聚落形成的人口来源
  在早期四子王旗的村镇形成过程中,聚落形成的人口来源主要是来自戍边守关的兵卒以及北上做生意的商人。明清时期,四子王旗的聚落形成与山西、河北等地的走西口移民以及旅蒙商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这时的聚落主要人口就是农民和商人,其中尤以农民为主。
  通过走西口到达四子王旗的移民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由杀虎口向北直接到达归化,再从归化经武川到达四子王旗,另一路是经大同、丰镇通过乌兰察布盟北上到达四子王旗。根据笔者调查,四子王旗有很多农民祖上是朔州、平鲁一带的农民,他们就是经过杀虎口先到归化城、丰洲滩一带,这里无法立足就再向北迁移,逐渐到了四子王旗安顿下来。
  归化城一带的板升聚落,自阿拉坦汗时代就逐渐发展起来,这里也是最初走西口移民的目的地,但是随着归化城、丰洲滩一带环境较好的地区被大量开发,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北上的移民们只能继续向北越过阴山向四子王旗方向迁徙。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山西北部甚至更远地区的人们,为了土地和更好的生活,带着家里仅有的一些干粮,北上迁移到四子王旗地区。他们先在此地立足生产,随着生产的稳定再将自己的亲戚家人接过来共同从事生产,在最早的移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晋北——杀虎口——归化——武川——四子王旗的路线到达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开垦土地,从事生产。
  除了因为旱灾和土地兼并自发北上的农民之外,还有一些农民是通过官方或者有组织的其他形式前来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的。根据四子王旗实录第三十七页统计表的记载,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商家和扎萨克王府共计上报垦地2890顷。这些开垦的形式主要是商业开垦和庚子赔款抵押地等形式,是有组织且有明确目的的开垦。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大量的土地被开垦是可以肯定的。随着大批有组织的开垦,就需要很多的劳动力,本地蒙古人口的减少且蒙古族同胞缺乏种植相关技能导致依靠本地人口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有实力的晋商,比如有大量报垦土地的万亿号(光绪三十一二年间报垦近两千顷)就通过商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了大批农业人口到四子王旗从事种植生产。
  总的来说,四子王旗聚落人口的来源主要是为了满足戍边、经商和务农三种目的而来,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四子王旗这片土地逐渐地得到了开发,原本放牧牲畜的草场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   三、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清朝后期,逐渐有零星的农民在四子王旗南部开始种植业生产,发展到后来开垦的面积越来越大,农业人口越来越多,村镇聚落也就随之逐渐发展起来。聚落人口的主体组成部分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就是灌溉水源。所以早期聚落的选择都是有地表径流或者有浅层地下水的地区。规模较大的净州古城就是因为周边有河流才能发展到较大规模。
  清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根据史料记载,内蒙古中部地区在清朝旱灾频发,灾害的集中区域大部分分布在四子王旗周围,这也迫使很多已经迁徙到这些受灾地区的人及其后裔再次迁徙。农业人口北迁,一部分原因是土地兼并带来的不利后果。移民的迁出地,大多是山区,农业生产比较困难,再加上土地兼并,农民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只能通过走西口谋生活。以山西平鲁一带为例,平鲁地处中条山南麓,山垣沟滩遍布,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陆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适宜耕种的土地少。反观内蒙古地区,清朝时期,寺庙占据大量的土地,再加上蒙古贵族占据的,无主的土地越来越少,所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谋生只能不断地向北方迁移寻找一块可以勉强维生的土地。
  就商业和经济方面来说,阴山南麓的归化城对四子王旗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归化城是旅蒙商重要的据点之一,几个最大的旅蒙商均在归化城有分号。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商号大盛魁在十九世纪初更是直接将总号迁至归化。旅蒙商和其他各种商人的活跃让处在交通线路上并且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小型聚落发展壮大,没有聚落的地区也产生一些聚落。比如现在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花镇就是从阴山北麓的商业贸易点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集镇。
  依托商业发展起来的小型聚落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靠近寺庙或者本身就在寺庙旁边。第二是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发展交通运输。第三是自然环境的基础较好,附近不是有地表径流、湖泊就是有浅层地下水而且防风。寺庙是蒙古群众生活的核心,庙会也是群众日常交换物资和交易的重要方式。而且寺庙在教育、文化、手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托寺庙发展起来的聚落都形成了较大规模,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成为苏木(乡)一级政府驻地。就自然环境方面来说,蒙古草原往往都有很好的通行性,一般的作为道路不成问题,重点是水源和防风,水源问题自然不用多说,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聚落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处重点要提及的就是草原聚落一般都要选在防风的地区。冬天的时候,大风卷积着大量的雪花,经常导致牲畜走失和人员丢失,选择在防风的地区形成聚落,才能有效降低冬天因天寒地冻形成的人口减少和牲畜财产损失。
  四子王旗地区的聚落不同于蒙古地区更偏北的聚落,这一地区的聚落以汉族农业人口占较大人口比例。相对来说,宗教的成分在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中的比重较小,但是不管是更北方的聚落还是四子王旗地区的聚落,其最主要的存在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基础。
  四、聚落形成的影响
  四子王旗各类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代后期以来,农业生产使用了大量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就会导致内流河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干旱频繁,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后来利用水泵抽水和打井取水的办法灌溉,不但会加剧上述情况,更导致四子王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加剧。
  第二,农业的快速发展挤压与畜牧业生产争夺生存空间,牧业生产的区域越来越偏向北方。清朝早期,四子部落人口共有大约两千户、一万口。但是随着清朝时藏传佛教的无序化发展,寺院经济将大量的蒙古牧民吸引进来,降低了人口增长率,随着农民群体的迁入和蒙古族的自然增长率的降低,此消彼长之下,汉族人口逐渐在四子王旗的人口比例中占据了上风。农民们开垦了大量自然环境较好的牧场作为农田,就积压了牧民们的生活空间,甚至有跟寺庙产生土地的争端。
  第三,农业发展让农业人口大量增长,汉族人口在当地比例较高。南部地区的逐步开垦,一方面压缩蒙古牧民的生存空间,另外也增加了汉族农民在此地的占比。
  第四,土地生产率较低,在四子王旗的气候条件下,很难获得丰富的农业产出,只能种植马铃薯、玉米等较为高产的作物和荞麦、菜籽和葵花等少数当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由于社会的逐渐稳定,四子王旗地区不再需要大型的军事堡垒和坚固的城池来维持边疆的安全穩定,所以农业生产和商业、宗教影响下所形成的村镇聚落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弊端也在近年来不断地体现出来。
  结 论
  总的看来,四子王旗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基础原因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自然环境越优越的地区,往往农牧业发展都很好,也容易形成较大的聚落。根据笔者的研究,藏传佛教在聚落产生发展中的影响较为有限,宗教因素对构成聚落主体的农民群体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传统观点认为,基于宗教的作用,大量的社会活动围绕宗教展开,所以形成了较大的聚落。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宗教的影响在农业和商业聚落中所起到的作用较小,寺庙的建立往往也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也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素丽,佟宝全,郝晶晶.内蒙古正蓝旗聚落发展演变(1933—1983)[J].经济地理,2018,38(10):163-169.
  [2] 张素丽. 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 卢东华. 乌兰察布地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4] 佟宝全,包玉龙,杨兵兵,阿荣.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2018,38(03):410-418.
  [5] 斯琴朝克图,房艳刚,乌兰图雅.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聚落的格局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以扎鲁特旗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08):75-80.
  [6] 斯琴朝克图. 近百年来扎鲁特旗聚落变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7] 刘援朝.牧区农业化过程中的聚落组织──内蒙古赤峰市三爷府村调查[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01):42-49.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资助,项目号:Yxm2019105
  作者简介:乔呼和(1994),男,汉族,内蒙古四子王旗。职务/职称[如作者无职务或职称,可不写],研究生,藏传佛教。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来源于笔者父亲修谱的这一行为,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在于个体行动如何延伸至宗族结构的建立,宗族网络何以建构,何以稳定,何以继续延伸。而维持宗族结构稳定的几点要素,笔者在本论文中分为几点来进行阐述。分别为物化结构(祖坟风水、祭祀过程)、等级结构(宗族分支)、意识结构(祖先崇拜、认同来源以及文本真实参考性探讨)。  【关键词】 宗族 仪式行为 合法性来源  一、研究现状回顾 
期刊
【摘 要】 秦人自東方迁居西北,坚守并强化了殷周文化的蛮武成分。春秋时期同西戎的战争,促进了秦国步兵与车战的发展。献公、孝公的变法增强了秦军实力,但军制依旧保有身份等级制色彩。至秦始皇时代,秦军已建立起庞大完备的兵种编制。但僵硬的军国政治,最终导致秦帝国灭亡。  【关键词】 秦国 军制 商鞅  一、嬴秦军制的文化源头  秦以武立国,对暴力的崇尚,是其军制乃至军国主义政治的文化源头。杜正胜等学者,将
期刊
【摘 要】 腐败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重要话题。腐败问题的存在,会降低政府的威信,损害国家的形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但精准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却日益凸显,党中央高度重视并采取系列反腐方略。本文以精准扶贫领域中的腐败典型案例为视角,分析案例特点与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新时代精准扶贫领域的反腐建设与展望。  【关键词】 新时代 精准扶贫 扶贫
期刊
【摘 要】 西方史学界很早就对近代西欧的民族主义有过系统研究,同时,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众说纷纭,相关论著也层出不穷。例如海斯认为民族主义的含义包括几方面:“第一,它代表着把把民族构造成政治实体的客观的历史进程;第二它代表着一种理论,民族自觉性的强化;第三,针对民族主义者一词而言,意义更明显;第四,它强调的是民族成员必须忠于自己的民族国家”。相当一部分的学者都将对民族主义定义的探讨,归结到了政治领
期刊
【摘 要】 前秦政权诞生于民族交流碰撞极为频繁的十六国时期,面对复杂内外民族形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其民族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样具有华夏化倾向的民族政策,不仅对前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響,对其所处时代的民族关系也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 前秦 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 华夏化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并立的时期,在西晋短暂地实现大一统后,“八王之乱”的内乱爆发将中原带入了
期刊
【摘 要】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走向分裂、人类文明走向衰落的根源是科技和生产实践以及工农相分离。面对这一难题,在建国后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科技群众路线,主张科技人员同实践相结合,同工人、农民相结合。这一路线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言论和政策,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关键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此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支撑,因而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优秀民族文化,培植民族认同和向心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方阵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理应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如何传承保护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本着“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该文
期刊
【摘 要】 大兴国际机场是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地跨北京和廊坊两地,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其临空经济区有三分之二在廊坊境内,这必将成为廊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廊坊临空经济区将以全球视野,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大量跨国公司落户,而这些国际临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日语人才。这为廊坊日语人才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廊坊日语人才培养要从企业需求着手,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复合型的高
期刊
【摘 要】 族际政治整合作为一种民族政治学理论,对分析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我国在民族包容的模式之下,在族际政治整合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还面对着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民族意识的崛起和国族意识的虚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公民教育,并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西方理论,发展出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理论,从而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维护国家稳定,实现共同发
期刊
【摘 要】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它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以云南省盈江县为例,分析当地发展旅游产业优势条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