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与文字学研究综述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自东汉成书后历代对《说文》的研究便经久不衰。本文将重点从对《说文解字》内容的研究文献为整理对象,重点介绍其研究成果与现状,望可从中有所获益。
  关键词:正字;“六书”;出土古文字;部首研究
  一、正字
  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郭忠恕的《佩觿》、宋张有《复古篇》、元曹本《续复古编》、明焦竑《俗书刊误》等都是辨别正、俗字体的著作。到清代进一步开展正字工作,邵瑛著《说文解字群经正字》,据《说文》考证字形,说明群经文字偏旁点画的谬误;杨廷瑞的《说文经斠》和《说文正俗》、雷浚的《说文外编》、赵曾望的《说文正异》等用不同的体例来辨别正俗字、规范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吉仕梅《<说文解字>俗字笺议》(《语言研究》1996年第16卷第2期)对段注本《说文》正文所收20个俗字进行了笺释评议,并简单阐述了俗字形成的原因。但该时期这方面的考证多集中于大小徐所注俗字,如侯尤峰《<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2期)将“俗字”分为“俗不用本字而借用别字”与“俗不用正字而创制新字”两种,并对第二种“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此外介绍了“俗字与正字所指意义不一致”这一情况进行了分类解释。朱生玉《<说文解字>大小徐所注“俗字”研究》(《语言研究》,2017第37卷第2期)从二徐所注“俗字”数量分布、类型及成因与特点、徐锴“俗字”观念及价值对二徐所注“俗字”作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挖掘“俗字”的特点与价值。这两篇论文内容较为权威的反映了该时期这方面的成果。
  二、文字结构——“六书”
  五代林罕《说文字原偏旁小说》第一次出现六书兼生的思想。到了南宋,郑樵作《通志·六书略》,是该时期六书理论的代表作,专用“六书”来排列汉字,改变《说文》部首排列体系,创始了“六书派”,明确而认真地把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研究。元代戴侗的《六书故》认为《说文》小篆字形有错误之处,不能分析造字本义,便改用金文来分析。明杨桓的《六书统》与《六书溯源》等也改以金文、籀文为标准来分析字形结构以探求本义。明代杨慎的《六书索隐》、赵宦光《说文长笺》、吴圆满的《六书正义》和《六书总要》等都详细分析了六书,特别强调“兼生”问题。此外,还有针对“六书”里某一书进行研究的,如曹仁虎的《转注古文考》、徐灏的《象形文释》、王安石的《字说》(“会意派”的创始之作)等。
  民国时期学者善于运用新思维来阐发六书与《说文》的条例。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中批评《说文》“六书”有不精密的缺点,后在《中国文字学》中逐条批判“六书”义例,完成“三书说”[ 即“象形字、象意字、形声字”。],是汉字构形理论的重大突破。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用“写实、象征、标音”作为“三书”分析字形结构。其他的还有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马宗霍《文字学发凡》(1935)用新方法、新材料对“六书”理论加以精密阐释,完善体例,用以合理分析字形构造。
  到新中国国时期,对“六书”的研究可分为总论与分论研究。总论类首当其冲的属马叙伦先生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1957),该书依据“六书”理论来分析许书文字,将字各归其类,并运用甲骨文、金文材料与《说文》比照,解说形义;韩伟先生专著《六书研究史稿》(2000)在辨源流的基础上,引用大量“六书”研究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六书”的研究史;论文如俞敏《六书献疑》(《中国语文》1979第1期)对“六书”本身和在大学中文系开“六书”专题课作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与“六书”相并列的“加笔”、“减笔”、“变笔”、“反文”、“倒文”等造字原则。等等。
  关于分论,这一时期对六书各书体的研究更深入、更科学。如会意方面有石定果专著《说文会意字研究》(1996);形声方面有王宁、李国英《论<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曹先擢《<说文解字>的省声》、何九盈《<说文>省声研究》(1991)、唐剑锋《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研究》(《语文建设》2015年第29期)等;转注方面有黄绮《转注假借解》、李远明《“转注”新说》(1996)、白兆麟《转注说源流述评》等论文,还有孙雍长专著《转注论》等;假借方面有曹先擢《通假字例释》、刘又辛《通假概说》等专著,论文有许威武汉《通假质疑》等。
  三、《说文》与出土古文字
  清代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出土的金文,严可均的《说文翼》利用金石文字资料来研究《说文》,首开风气;后庄述祖《说文古籀疏证》专门收录出土文字,逐渐形成风气。这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他搜集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文字,依据《说文》次序编排,每个字都摹古籀字形,并注明出处,有的文字有简明考释。
  民国时期出土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殷墟甲骨文、金文、玺以及货币文字等的大量出现,为《说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依据。《说文》研究再这一时期出現了以章太炎、黄侃、杨树达、刘师培、孙诒让、马叙伦等为代表的发展高峰,较前代有较大发展。因此出现了不少专门论述《说文》古文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胡光炜的《<说文>古文考》,按《说文》顺序排列共收612字,其中包括不少籀文,在字头下结合出土甲骨文、金文对《说文》古文进行说解。商承祚的《<说文>中之古文考》引甲骨文、金文、三体石经、《汗简》等,对《说文》所列古文进行说解。舒连景的《<说文>古文疏证》说解中除引所见甲骨文、金文外,还广泛参考多家说法。此外还有沿袭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体例的字书,如丁佛言的《<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的《<说文>古籀三补》等。
  到了新中国,该方面的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说文》中所收古文的研究,如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将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文汇集成册,参验甲骨文、金文及六国文字对《说文》中461个古文加以疏通证明;曾宪通《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1982)一文指出《说文》古文与石经古文乃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与战国文字实为一家;尹漳浚《<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李娜《<说文解字>中的古文来源探析》(《兰台世界》2012年第30期)等。二是与出土古文字的比较研究,应属季旭昇先生的专著《说文新证》,季先生“挑选《说文解字》有误,古文字材料能更正《说文》的部分撰写”书中列举了不同时代不同字体与《说文》所收字相关的资料,依《说文》收字次序编排,是一部工具书性质的著作;裘锡圭《<说文解字>与出土古文字》一文,通过大量证据说明《说文》中保存的古文字字形有不少与出土古文字资料符合,应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字学》(1998)一书征引当代考古材料和古文字学研究成果,详细的考察了汉字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有王贵元《张家山汉简与<说文解字>合证》(《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运用张家山汉简资料考校《说文》,有些事校正今本《说文》讹误者,有些是证明后人皆以为《说文》误而实际不误者。等等。
  四、《说文》部首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专著有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解字>部首今读本义》(2007)利用古文字来探求《说文》部首本义,阐明汉字构形的基础理论;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通释》(2000)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来解释《说文》部首,并注意使部首与所属字互相印证,有些地方还同时注意用文献印证等。
  进入21世纪后专就某一部研究的论文也增多,如王力波《<说文>部首部内字形义关系考》(2002)论述了部首与部内字形义有相关联系的情况,符合“凡某之属皆从某”之范例,但也有部首与部内字形义并无关系的情况。冯玉涛等的《<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评析》将《说文》中的无属字部首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许书中有古今字、异体字等重文证明,应当归入相关字下面,二是按照许书的条例、原则可以归入其他部首,却违反规定而单列,三是解释字的意义、分析字形有错误,而不能归入其他部首中。乔俊杰《<说文>“总十二属”正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从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中医学等角度,全面审慎地考察了“体”字的释义元语言“总”、“十二”、“属”,论证了补遗“脉”的合理性,探讨了“体”字的异体词,揭示了“体”字的科学而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意蕴。黄亚平与刘思媛《<说文>鱼部名物词词义研究》(《辞书研究》2013年第六期)通过对《说文》鱼部有关鱼名字的词义疏解及对这些鱼名古今意义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汉代人对鱼类的认识,同时为辞书专名词条的撰写和鱼类中文名称的命名提供参考依据。洪飏《<说文>从“”之字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2卷第2期)认为《说文》中用“省声”标注从“”的字的标音方式客观地反映了汉字读音的变化,可以区别字音,但是不能区别字义。据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将《说文》中从“”的字在意义上划分成五类(“小”义、“明亮”义、“环绕”义、“大”义、“幽暗”义),提出汉字简化后要注意这部分字的部首编排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还有探讨某部字的文化内涵,后专节介绍。
  作者简介:
  白霞,女,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摩擦力的教学是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三个方面来突出摩擦力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来判定和求解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关键词:教学;摩擦力  摩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摩擦力是很重要的力之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材中,关于摩擦力的篇幅并不长,给基础本来就较弱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舞蹈课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舞蹈教育理念,对传统舞蹈教育模式进行了改变,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加强,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本文是对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起源及概念进行总结及论述,让更多的人了解素质教育舞蹈课,促进舞蹈艺术教育的稳固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起源  一、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起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期刊
摘 要: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强。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是无法通过教学来弥补的。因此,有必要对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互动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突出互动教学的价值。这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进一步推广该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大学声乐教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爱情电影的类型着手进行分类将黑色爱情电影的呈现特点,发展状况,话题热度,内容深度等进行了详细剖析。  关键词:黑色;爱情;电影  爱情是电影中最常见、最永恒的题材之一。爱情电影指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芽、发展、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电影类型。[1]这一类型电影具有极深的文学渊源,早在莎士比亚时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包涵了爱情电影最常见的叙事模式。
期刊
摘 要:通过个案分析的形式,对自残大学生的成长辅导进行了个案研究。对自残大学生,协助学生建构生命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控制危机事件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自残;大学生;成长辅导  一、辅导背景  1、个案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邹方勤(1984--)女,汉,江西新干人,湖南城市学院辅导员,助教,艺馨满院工作室成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
期刊
摘 要:“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主要运用在纪录片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演员表演,比较真实地去还原历史,传达观点,传播文化。文章通过对电影《芳华》的声音美、画面美和情感美的分析,解读电影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影;技巧  电影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例如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特写、特效、画面、声音等等,注重文学层面的思考,表达出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理念。从电影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期刊
摘 要:普通话是重要的语言工具,推广普通话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本文论述如何发挥电台优势,利用媒体资源,促进普通话推广工作。分别从宣传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提高普通话普及率、提高普通话正确率、巩固普通话推广成果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台;普通话;推广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方式,是文明流传必不可少的载体。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化出多种方言,展示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
期刊
摘 要: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及教育改革各种因素的焦点,它不仅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还受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校的种类及条件等因素所影响。课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不同,课程的发展也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古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后产生了学校。学校
期刊
摘 要:作为进入高等学校的第一课,军训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教育功能: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遵章守法、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军训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意识培训,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为有效发挥军训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高度重
期刊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不断寻求的改革从器物方面、制度方面逐渐转向到了思想方面。在此之前,从1840年中国清末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国人们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挣扎,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革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之下,统统宣告失败。随着新民主主义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