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统编本三下)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元日》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根”,本课教学着重让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元日》这首诗描写新春喜庆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充满欢快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诗句中“新”字成了本诗的诗眼,诗人所写春节情景都在叙述“新年新气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解题
  1.猜字:分步出示“元”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有“头、初、首”的意思。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春节期间,你知道家乡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二、多种形式,读出“新”的韵律
  读正确、流利:
  1.自主学习。出示活动要求:
  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1)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暢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分别正音。
  (3)班级交流、评价。
  2.展示交流。
  (1)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2)同桌推荐其中一名同学展示读。
  读出节奏:
  1.古诗,古人写出来后常常把它谱成曲,它是可以唱的,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诗文吗?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师生点评。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5.引入“平仄”读法。
  (1)补充:诗中一声、二声作为平声,这样的字读得拉长、平缓些;把三声、四声作为仄声,这样的字读得短促一些。
  (出示带有平仄标记的诗文,师生一起练读第一行。)
  (2)学生模仿练习读全诗,读好“平仄”变化。
  (3)指名读,点评。
  (4)学生练习再次边打节拍边读诗,引导学生读好整体节奏和韵味。
  (5)生齐读。
  三、揣摩言意,读出“新”的美好
  过渡:把字读对,把句读通顺,把文读流畅,不算真正地会读古诗,会读
  的人能读出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想挑
  战吗?
  出示活动要求:
  赛一赛,谁能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1.朗读诗文,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用笔圈出与春节习俗相关的词语。
  2.诗人眼中的春节和我们的春节场景一样吗?用一个字或词,说说诗人眼中春节的特点。
  重点交流探究:
  “一岁除”。
  (1)理解“除”:除去、逝去。
  (2)生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读出新年到来的期盼)
  “屠苏”。
  (1)指导写“屠苏”。(观察“屠”字两个撇笔画的不同,临写、评价。)
  (2)了解“屠苏酒”。(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是我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用中药入酒浸制而成的。古时候,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延年益寿。
  (3)说“屠苏”。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但在饮这屠苏酒时,却是先幼后长。要是一
  家人坐在一起喝屠苏,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持酒杯,会说些什
  么呢?
  (情境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4) 理解“暖”字。现场采访:喝了屠苏,心里什么感受、滋味?
  (喝了屠苏酒,暖洋洋的,感觉到春天来了;喝下去的不仅是暖暖的屠苏酒,还有新年的祝福、新春的美好。)
  (5)学生读“春风送暖入屠苏”和“爆竹声中一岁除”。(读出新年到来的那份喜庆、快乐和温馨。)
  3.“新桃换旧符”。
  (1)认识“桃符”。(出示“桃符”的图片,告知学生:桃符是用来辟邪祈福的。)
  (2)写“符”字。
  ①观察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结构:上窄下宽。
  ③生临写。
  (3)说春联。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你家贴过哪些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出示)
  春回大地;福满神州。
  新春新景新气象;多福多财多平安。
  国泰民安歌盛世;年丰人寿庆新春。
  贴春联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联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4)理解“总是”。
  师生谈话:
  春联每年都换吗?指导读“总把新桃换旧符”,注意读好“总”字。
  (5)学生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情境体验,读出“新”的
  心情
  1.话“元日”心愿。
  (1)同样的时刻,同样的气氛,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心愿。美好的春节,酒家的心愿是什么?药铺人家呢?……王安石的心愿呢?
  (2)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回答。
  (3)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游学,了解到民生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他49岁时,宋朝为摆脱危机,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作者初为宰相执行新政之时,见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因而创作了此诗。
  (4)小结:诗人写这首诗想向我们讲述什么?(万象更新的景象,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5)指名读全诗。
  2.说“新”字。
  作者的情感包含在这首诗的一个字中,大家找找,比一比谁的眼睛最厉害。揭示诗眼“新”字。
  3.学生想象“新年新气象”情
  景,朗诵全诗。
  (1)自由读。
  (2)全班推荐一名学生读。(读前让大家说说需要提醒该生注意的方面,如,吟诵,边读边想象春节美好的场景。)
  4.练习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读出“新”的
  情景
  1.出示有关描写春节的诗
  句,自由读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的拼音教学安排在“我上学了”“识字”两个板块的后面,让刚上一年级的学生逐步适应了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后再进入拼音的学习,以降低难度。教材的编写也发生了变化,老师们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率,宜采用活动和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音节拼读这一重点,与学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加强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一、方法多样,联系生活  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b、p、m、f,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b、p、m、f和单韵母ɑ、o、i、u组成的音节。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爸爸、妈妈”两个词语,认识“爸、妈”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趣味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单韵母六兄弟交了朋友,还认识了两位声母朋友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还记得它们吗?(出示:单韵母ɑ o e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换言之,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故习作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对学生在言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切实帮扶。下面以习作教学《小小“动物园”》为例,谈谈如何在言语实践中发现完整意义的人。  《小小“动物园”》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习作2的内容,要准确把握本篇习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必须先了解小学中年级写人类习作的编排序列。中年级统
面对统编本教材,先于执行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理解与读懂。懂,最温情的语言,懂了,才有使用时的默契和游刃有余,最大化地实现教材的价值。2017年至今,两年的使用与思考,我以为整体观照下的多方比对是深入解读教材的有效方式。“多方比对”是指突破以往就一篇教材读一篇的窄化视野和扁平思维,将某一篇说话训练点放在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年级,甚至六年中去阅读与考量,并通过多方比对,立体全面地解读教材,直至通透在心
经历是成长的催化剂,因为经历了难以忘怀的情景,所以我的成长中增添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灵活现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的故事更有味道。  送教下乡,让我学会了关注学情  我时常周末跟随教研机构的专家、教研员走进乡下的学校上课。起初,我把下乡上课不放在眼里,但是那一次上课,让我终生难忘。记得那是送教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原计划40分钟的课一个小时都没有上完,听课教师窃窃私语地议论,而我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占的篇幅不算多,但是作为流传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老师们是十分重视的。其中,诗词的朗诵是教学的重头戏,意思的揣摩、感情的体悟、句式的咀嚼,都要通过反复的朗诵来完成。那么,朗诵到底怎么教呢?  现状一:  师:请看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大家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诗的感觉即可。  (生以各种腔调自由读)  现状二:  师:为了大家能更好地朗读,下面我们统一划分一下诗句的节奏,
杳(yǎo):■   甲骨文 ■ 小篆 ■   会意字。上为“木”,下为“日”,甲骨文的“杳”字,以太阳落到树木的根部,表示天色已经昏黑,树木之象正在夜色中逐渐消失。《说文解字》注释为“冥也”,是天全黑了的样子。本义是沉落、消失、看不见踪影。如《三国演义》:“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 这一词义至今仍在沿用,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药方》:“艾迪给那家杂志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费医生,结
在3~6年级的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语中,教材编者将学生在该单元需要学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清晰地罗列了出来。这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就是语文要素。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提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语文课程建设角度看,它是建构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从教师教学角度看,它使教师明确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
1958年,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无奈走上讲台,做起代课老师。2018年4月14日,他带病执教人生最后一课《素描作文》。从初登讲台到最后一课,贾老师坚守三尺讲台60载,在小学语文园地风风雨雨耕耘了一辈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功德无量。本文试图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贾志敏老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努力揣摩、提炼他每个发展阶段背后所蕴藏的朴素道理,尽力探寻、领悟其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希冀贾老师光辉的教育思想能
学生小手高举、大胆发言、思维闪现、妙语连珠的课堂,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佳课堂。让学生脑筋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最直观的教学效果反馈。培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经常举手发言的总是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