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唱响七块地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南龙古寨时大家意犹未尽,奈何回访时间安排紧凑,我们必须赶往下一站——兴义七块地,二期学员冯时素所在地。如果时间充裕,在南龙古寨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种堪与“纳西古乐”媲美的艺术——那便是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风习习的布依古寨中听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民族风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是指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表演。八种乐器通常为: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八种乐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唢呐、木叶、勒优,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演出的时候按照生、旦、净、丑的戏曲角色来分角演出。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词和语言都体现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故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被誉为“盘江奇葩”和“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及“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保护名录。
   错过古寨的八音欣赏其实也说不上失落,正如学员郎正丽所说“异地搬迁有变的,也有不变的”。更何况2008年11月,兴义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兴义七块地,虽然也是一处异地安置的移民新村,但搬出老寨住进新村只是物理空间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无形的,是驻扎在人们心田的,在七块地同样可以欣赏到“八音坐唱”。七块地有不止一位东华学员,以三期的冯时素业绩最为出色。2018年来回访的东华老师回沪时说冯时素的企业几乎占了七块地一条街,做得相当不错!令老师们尤为感到新奇的是,冯时素当时不仅为老师们打了粑粑,还请七块地的乡亲们现场表演了“八音坐唱”。当时回访老师发的朋友圈小视频圈粉不少,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与舞台上的相比,虽然修饰不多,却更加真实自然。
   不过,因冯时素已受访而并未列入本期回访名单中,但两位陪同我们回访的兴义市非遗办领导却一再建议我们去看看“冯姐”,并卖关子说我们一定会有惊喜。客随主便啰,于是有了“再访冯时素”。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冯时素的公司已经搬离七块地了!一年前的一爿门店全部关停或转让了。她搬到了又一个全新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洒金,公司名称改为“兴义市绣娘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冯时素老家原在兴义市沧江乡,1997年易地搬迁到了兴义七块地。因为丈夫一家是布依族,聪明好学的冯时素学会了刺绣,长期以来一直靠这门手艺开店铺养家,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技艺和出众的组织能力。冯时素在七块地的公司名称叫“岑阿明文化传承刺绣服饰有限公司”。几年经营后冯时素的口碑越来越好,带动的人越来越多,还因此上了中央电视台。后来又在兴义布谷鸟公司王菁经理的鼓励和扶持下,逐步将产业做大,也带动了更多的绣娘就业。紧接着又被推荐来东华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学习。冯时素在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说:“东华的老师和那些专家都给我们讲要怎样搞非遗传承,把布依族服饰传承下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布依文化失传,要把它挖掘出来,所以我学了以后就转变了思想,回来就想创业了。回来后我们就做了服装设计跟包包去参加绣娘比赛,没想到还拿了一个最佳奖,后来又开了一家‘岑阿明服饰’公司。”这是一年前我同事来回访时所了解到的冯时素情况。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已经是很不错了。想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竟然又有了这么大的动作!
   我们跟踪追击到洒金,在一处全新的建筑群中找到了冯时素的合作社。随行的专业老师看到冯时素禁不住大声惊呼“冯老师,您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那天,50多岁的冯时素身着自己设计的白色连衣套裙,胸前、袖口和裙摆绣着几朵精致的小花,款款地立在公司门口迎接,一副干练且不乏时尚的女企业家模样。老师说现在的冯时素与在东华学习时已经完全判若两人了——两年前的冯时素几乎像一个本分的祖母老奶奶。
   再看她的合作社车间,人来过往,热热闹闹。车间里报到排队的、奋力工作的、开心玩耍的,机器声、说话声、笑闹声声声入耳,一派生龙活虎、欣欣向荣的气象。因为当天下午培训即将开班,安置点的居民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他们大多身着盛装、带着自己的“绣品”前来报名,所有人都笑嘻嘻的,不难发现大家在这里学习、干活儿挺开心,合作社的合作气氛甚是宜人。所有的人笑模笑样都很阳光,你很难想到他们中大多数是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然,或许贫困本来就与开心没有必然联系吧!
   因为适逢暑期学校放假,合作社允許边工作边看娃。车间里很热闹:孩子们有在主席台上玩耍打闹的,有在父母身旁埋头写作业的,有在专心致志捧着Pad看动画片的,还有更小的在母亲身旁的箩筐里酣睡的。冯时素略带腼腆地笑着说:“老师们来得有点儿突然,这里又是新区,今天下午正好要开新班。若是平时,我一定会请老师们欣赏我们七块地的‘八音坐唱’。”“不用客气了,现在脱贫攻坚是第一要务。”我笑着说。
   冯时素的合作社管理有条不紊,她自己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外,还主管绣娘培训和产品设计、抓质量。她一边加工服装助力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就业,一边对接政府非遗技艺的培训。合作社的订单主要来自广东等地,因为冯时素良好的信誉和超强的协调能力合作社订单不断。而一期培训一周左右,一般有50名学员,培训合格的马上就可以接单加工,表现优秀者公司考虑留用。厂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绣娘前来做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少数民族绣娘,在这里做工,绣娘们月工资少的也能近2000元,多的能有5000元。
   “一年之内,这么大动作,这么多改变!哪来的勇气?”我直接发问了。在很多女性退休的年龄,冯时素却敢于做出如此大的调整,关掉自己的公司,开办农民合作社,动力到底何在?老师们都感到惊奇。“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去过上海,去东华大学学习,听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回来后我很多想法变了。我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冯时素依然有几分害羞地回答。东华大学的非遗课程设置中,既有色彩搭配、服装设计课,也有市场调研课和企业参访课,当然也有政策法规及文化素养课,还有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课程,冯时素在校学习期间极其用心。她也不止一次对记者说,东华回来后就想干事情,于是就尝试创业。
   当然,开办合作社,无论是对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弘扬,还是对扶贫帮困都意义更大。这既是政府的支持和召唤,也有她自己的境界和担当。这次冯时素没忘记补充道:“还有儿子的赞助和鼓励。”合作社开办的前几个月,其实一直在亏损,多亏儿子力挺母亲,现在总算开始盈利了,要感谢文旅局、妇联、民宗委以及家人等等各方的支持。目前,冯时素的厂房共有1000平方米,机器100多台,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冯时素还大胆迈开了招才引智的步伐,把在沿海一带服装厂打拼的6名兴义籍的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招到自己的旗下。创业之初遇到困难是自然,资金、人员、销路等等都曾遇到难题,但有政府、家人和同事的支持,冯时素微微一笑,信心十足地说“都过去了,而且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她说下一步的想法是要将合作社工人扩大到150人到200人的规模,她确信“有这帮年轻人来协助我,我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或许,冯时素自己还不知道,她已经走进了当地脱贫致富攻坚先锋的行列。在冯时素带动下,一起移民到七块地的布依族绣娘也有人开起了公司,带着更多人全面脱贫。2019年是国家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我们去黔西南回访时,充分感受到了当地干群上下同心努力苦干,争取提前脱贫的决心。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下了基层,每人都有对接的贫困户指标。工作强度之大、节奏之紧、热情之高,紧张的气氛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冯时素,兴义七块地的一名普通妇女,看到那么多异地搬迁的姐妹,出于一颗热心,也是出于一颗爱心,更有一颗敢于担当的责任心,义无反顾地改弦更张,让自己的企业变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领更多人奔向美好前程的一份事业。
  对于如何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冯时素有很多想法,“谢谢老师们一直的关心支持,我需要东华大学的继续支持,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以刺绣的方式呈现八音坐唱!”回访冯时素,未能有时间听“八音坐唱”多少有些遗憾,但从冯时素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最强音。“八音坐唱”是合奏合唱,我们在冯时素合作社中看到的也正是脱贫攻坚中齐心协力、携手向前的合作精神。2020年,东华大学举办“精英回归、精准帮扶”非遗研培班,冯时素踊跃报名。结业静态展上,她首次亮出了她的布依族刺绣版“八音坐唱”。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向前的学员!
其他文献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让我们知道了一位“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  就在白求恩同志牺牲前不久的同年10月,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下了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作品《白求恩大夫》。作品里白求恩大夫身披简单的手术服,佝偻着背,正在与其他医生一起,聚精会神地为手术台上的战士包扎伤口。  整幅作品以白求恩大夫和医生们
期刊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最闪亮的瑰宝.元代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以精妙的笔墨、宏大的画面以及传奇的经历,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鸿篇巨制.本文通过回顾该画的传奇经历,分析画作的表现内容和笔墨技法,探索画作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得出《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质的延续和传承、一种国人精神寄托”的结论.
我的朋友资深媒体人王恺发了一条微博,只因他连看了两篇女作家写的中年情侣重逢的小说:   一篇写两名男性围绕着依然美貌的女同学的明争暗斗;另一篇写已经到了厅级的男性对一直未婚的昔日情侣的关注,最后她告诉他,这是人生最后一面。文字都渗透出中年玛丽苏的温情。   怎么说呢?基本上还是幻觉体小说。   其实以世俗层面的中年男女相见,见面多的是势利地盘点,算计地打量。就算完全没有利益瓜葛,也会先按照市
期刊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和他在上海倡导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也是新兴版画运动中鲁迅的亲密助手、杰出的学者型版画家、美术活动家陈烟桥(1911-1970)诞辰110周年。为此,上海美协、上海交通大学、刘海粟美术馆联袂主办以《呐喊》为题的陈烟桥版画特展,于6月25日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笔者作为烟桥先生的晚辈、新中国初期的多年共事,参观《呐喊》版画特展时感到特别亲切。  新中国初期1950年代,笔者
期刊
晨曦微露,金光轻轻牵着,牵着十月温润的山风,又默默吻着,吻着蓝天下安详的土地,撩起金秋桂子香飘四溢的情绪,濡染开一幅恬静的画面,凝视着这幅祥和之景,用质朴的歌声,朴素的情感歌唱祖国。  十月,累累硕果缀满香甜的季节;十月,五彩缤纷点缀欢歌笑语的世界;第一缕情丝梦一片故园,梦一片故园舒展自如的蓝图美景,同颂中华,齐唱祖国。啊,祖国,我若是丹青者,我将调出最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您的锦绣;我若是诗人,我将选
期刊
2000年6月21日,电影《生死抉择》横空出世,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影坛。上海首战告捷,夺得单片1500多万票房,随后挥师扫向全国。一连几个月,全国电影市场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观众情绪激昂,票房节节攀升,不仅大城市的影院门庭若市,出现场场爆满的繁荣景象,就连那些影市已经荡然无存的四线五线小城镇,关门上锁的文化宫、影剧场也竞相开门迎客,四乡八村的观众连绵不断地涌来。那些日子,从中央到地方,各家新闻
期刊
说到中国话剧界,有两人是绕不过去的,北面于是之,南方石挥,有趣的是石挥还是于是之的舅舅,一家门。从1940年开始,石挥演过话剧《大雷雨》《家》《秋海棠》《林冲》《正气歌》……每一出都精彩,每一个角色都出神入化。很多评论家现在仍坚持认为:至今没人演得过这两位演话剧的。      人有苦命的人,什么倒霉的事情都会碰上;船也有苦命的船,海损的总是它:一条叫“江泰号”的船就是,算起来还是招商局六大新型
期刊
排斧声声  “叮叮叮剥,叮剥叮剥,叮叮叮剥……”  竹家湾南河边的河滩上,又传来震天动地的排斧声。  领作的是茆家班的大师傅茆老大,人称“茆一斧”。茆老大黑脸熊腰,赤裸的肩背闪着油亮的古铜光色。他端坐于船底正中,一手挥斧,一手执凿,敲击出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如乐队的指挥一样。二十多个木工跟随其后,同时敲击板凿,犹如乐队合奏,那一卷卷拌和着桐油石灰的麻丝就被嵌进船板的缝隙中。而那倒卧着的船身就如一面
期刊
从我有记忆时起,就喜欢月亮之美。正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俊美的圆月,把金黄色的光芒洒满山川大地,洒向千家万户,那壮阔美丽的画面,曾经激起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诗情画意,他们都来赞美月亮之美。  月亮之美在于光明之美。  小时候,每每夜幕降临,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山庄黑影,阴森恐怖的大片树林,飒飒作响的风吹庄稼声,还有那轻缓悠远的猫头鹰的叫声,都吓得
期刊
经过七八年时间的调整、充实与打磨,我的书学论集增订本,终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rn我的书学论集共五卷,分别为《书法美学概论》《书法美的现代阐释》《20世纪书法史绎》《当代书坛批判》《兰亭学探要》.其中,第一卷和第三卷为论著,第二、四、五卷为论文集,初版于201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版).由于编选仓促,上次出版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遗憾.比如有几篇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入了集,各卷校对质量还有待提高,末卷印刷时漏印了半个页面,书中插图有的清晰度不够,等等.几年过去,这些遗憾一直横亘心头,时至2014年,我便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