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流行与经典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夜里和尚挣脱枷锁,悄悄地将正在熟睡的差人锁住,恶作剧似的给差人剃了大光头之后逃之夭夭。清早差人迷迷糊糊一睁眼,发现和尚没了,自己却套着枷锁,挺纳闷,一搔脑袋瓜乐了:还好,和尚还在,我上哪去了?!”
  如果把这两个主人公指代点什么,例如把差人换成“先锋”,把和尚换成“经典”,这就有点意思了。曾经离经叛道的充当主流文化终结者的东东一转眼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油头粉面地招摇过市了。
  先锋叛逆和传统经典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很多人想着法的要把这两个划清界限,就更要说道说道。
  这个所谓的“传统”和“经典”的东东刚刚诞生的时候就被人山呼万岁,奉为圭臬?这纯粹是笑话,也过于天真。再漂亮的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也是一眼睁,一眼闭,满脸黄斑的“小老头儿”。由此看来,“经典”小时候也被人们看成是面目狰狞,天生的一副反骨,比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比如费穆的《小城之春》,再比如伯格曼的《野草莓》,这些电影在诞生之时,哪个不是被人嗤之以鼻,遭人“遗弃”,然而今天这些电影却已然被人们高高地放在了电影的纪念碑上,名垂青史了。这些曾经的“先锋”展示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挑战,让人们曾经茫然的东西慢慢变得清晰、习惯起来,于是“异端”成了“标准”,让曾经被人认为是疯狂的事变得像穿衣吃饭一样天经地义。
  总之,传统经典就是曾经被人称之为“先锋”的东西,只不过后来长大了也入了“族谱”,换了身行头取得了合法身份。
  这取得合法身份的必经之途,就是“流行”这道坎。
  到底什么是“流行”?
  以电影为例,章明导演总结了成为流行电影的几个特点:第一,过去只局限在少数人范围内的先锋改头换面重新登场并开始普及;第二,商业材料加艺术处理或者艺术材料加商业处理;第三,与当前流行时尚和社会潮流密切相关。
  其实“流行”不过就是“经典”与“先锋”的中间产物,也是二者的过渡阶段。先锋可以变成流行,流行也可以成为经典。周星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曾经插科打诨,无厘头的商业片摇身一变竟然也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这变化之大,连星爷本人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这里必须对“先锋”表示感谢。
  没有了它们,你能看到《红磨房》、《芝加哥》吗?你只能看到像狗撒尿一样的踢踏舞歌舞片;同样你也看不到《搏击俱乐部》、《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以及王家卫的一系列电影,当然还有宁浩的疯狂系列。
  当然也要感谢“流行”。
  这些“流行”导演们剔除了老前辈的晦涩语言,将主题通俗化,他们知道现在的观众想看什么,需要什么,他们不需要看完电影就把脑袋搞大,而是需要寓教于乐。他们被称为“新锐”而不是“新贵”,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去除了贵族气,多了些平民化,突显了个性,而不曲高和寡。
  至于经典嘛,更是需要我们珍视,没有它,流行与先锋则都会“老无所依”。当然警戒人们的是,经典虽好,但啥事也别抱着不放,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是王道。
其他文献
沈宏非先生说过一段话,原文我忘记了,但大概意思记得,是说男人拿下女人要比女人拿下男人难多了。沈的论证大致是这样的,男人要拿下女人,得给她买礼物,带她去吃饭,还得哄她,给她制造浪漫和惊喜,到最后,这个女人还不一定乐意;而女人拿下男人则相对容易,只要衣服一脱,就差不多了。当时看沈先生的这段话,不禁哑然失笑。我想这大概就是男人和女人对“拿下”的理解不同吧?对于男人来说,也许“拿下”一个女人,就是和她“上
期刊
杨雅晴,这位27岁的台湾留法女学生,今年暑假展开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活动,“在巴黎吻百个男人”行动。从金发碧眼到黑人,从男模到清洁工,甚至是秃头凸肚男,均是索吻对象。目前,杨雅晴已成功向54个男人索吻,而其记录吻戏的网络博客也一夕爆红。    记录百人接吻照片  在法国进修音乐硕士班的杨雅晴在她的博客上表示,三年前曾突发奇想要跟100个人亲嘴,并拍照存证。当她把想法告诉友人后,有人说她疯了:“这跟
期刊
单纯从字面上看,一般人很难搞明白“杠杆女”到底是什么女人,网友给的定义是:过去人们所说的“旺夫益子”的女人, “杠杆女”能利用一个支点,将平凡的老公或者男朋友“撬”起来,能用自己的特长、优势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够雷人的吧——男人们已弱势到靠女人助推方可成为优秀之子。  男人们渴望事业有成、渴望人生发达无可厚非,换言之,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常常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也是常态。但把一件双方共同的事情委托于
期刊
很多男人爱做梦,梦里都想娶个有品的女人。这个衡量尺度大体是有通俗诠释的,即“知书达理,璞玉浑金”。类乎碧姬·芭铎这样的女人,充其量算是尤物,甚少有男人敢把她娶进门。    现实生活中,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品的女人,貌似并非像去火星一样艰难,只要懂得果敢地说出一个词,那就是“No”。不去哈根达斯,不看烂俗的美剧《绝望的主妇》,不读《杜拉拉升职记》……继而呢,在厅堂、厨房和卧房三个空间里闪展腾挪,都可
期刊
互联网真怪,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了许许多多的“奇怪”的人或事,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奇妙与震撼。   “彪悍永无止境”。就在这个秋天,又一个骨灰级的“BH”事件横空出世,而这一切,都要从9月10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ID、一个愤愤不平的帖子引发。    年龄“80后”  职业中关村写字楼白领  座右铭 彪悍的小y 不只是传说  性格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  斗的有志青年。独特的个
期刊
首先声明,我们一向不喜欢将人群进行标签化划分,比如某某族,某某人类之类的,分得太细腻,连美感都没有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人之间,确实因为某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而被划入一个圈子。虽然这种玩法有时以不准确而著称。  张小姐出生于1984年,你可以看到她每天都准时出入于汉威大厦,她双手手指的纤细和白净,同她1.68米的身高形成了一个反差。毕业于北京人民大学的她,其实早年一直的梦想是能够投身生意场。她
期刊
消费决策 以女人的逻辑挥霍  “一家之主”,向来是支撑中国男人脆弱神经的光荣名分和精神底线。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名分依然是名分,底线早已不见底。对于消费的决策,男人已渐渐成为旁观者,而女人则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并以她们的天性和逻辑支付账单、引领消费。    从某种角度讲,家庭就是一个城市的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里,女性的身影是最突出的,这不仅因为女性的“色彩斑斓”,更因为女性是这个花园的打理者。  在都
期刊
说起女性消费主导的趋势,总有人会联想到关于女权的话题。的确,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但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200年前欧洲的殖民主义带来的丰厚社会财富,女性逐渐远离社会分工的角色,他们眼下所强调的恰恰是这种在社会上重新自我认知的过程。但在中国不同,我们没有那么多可供挥霍的资本,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国民批量制造成适合工业化分工的合格零件。在这种背景下,大寨的铁姑
期刊
这是一个虚幻的城市,我们且称它为金城。这是一个充满着阳光和雨露的夏天的星期天,这一天的清晨,大气层格外开恩地显露出了耀眼的金黄色,斑斓的晨熙映衬着朵朵卷层云,那些云彩幻化成了一个大大“$”符号,暗示着这个星期日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日历表上,这一天是某男和某女的结婚纪念日;在行程表上,这是某男和某女即将旅行结婚的倒数第N天;在支出预算表上,这一天的花销将以万元终结;在人际关系联
期刊
真的,对房子,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些年来,我从来不敢有一分钟的懈怠,有时候,奔波得太累了,太苦了,也想停下来歇一歇,可是一想到房子,一点儿不夸张,我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为了房子再怎么折腾也值得。甭管是二手的也好,小户型的也好,只要能拥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心里觉得特踏实,这一辈子活得也值了。  我始终觉得,一个男子汉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关于这点,我深信不疑。或许,这个观点有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