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间件与区块链的异构隐私计算平台互通系统研究

来源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25z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安全合规的数据跨域融合并挖掘数据的最大价值,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痛点之一。围绕多方安全计算与联邦学习的隐私计算技术正受到各技术提供方与数据方广泛的关注。利用诸如秘密分享、不经意传输、混淆电路等前沿密码学算子,隐私计算可以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进而解决数据跨域分享、融通等问题。目前,隐私计算技术已在金融、通信、医疗、政务等领域开始推广应用。从隐私计算的基本概念出发,浅析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安全多方计算与联邦学习;随后围绕自研隐私计算平台底座PrivTor
其他文献
基于智能大数据监控平台和深度学习平台,构建了一套数据中心空调水系统智能散热技术产品,从数据采集处理、模型深度学习、安全边界保障,实现了空调水系统能效最优下的智能调节,同时解决了安全性与普适性的问题。经测试,全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能耗可降低25%,年均PUE由1.17降至1.13,单模块机房节省电费100余万元。主要从数据处理、模型策略、落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湛江市热带气旋灾害频发且损失严重,以2000—2019年登陆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以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气压、近中心最大风速和过程最大日降雨量为因子,构建单个热带气旋致灾力评价模型,并通过热带气旋登陆次数、大风影响次数、暴雨影响次数等评价区域热带气旋灾害危险度,以此分析湛江市热带气旋灾害特征。结果表明:登陆湛江市的热带气旋强度以热带风暴和台风为主;热带气旋登陆频次呈上升趋势;热带气旋登陆地点集中在湛江市海岸线东段和南段;单个热带气旋致灾力最大的热带气旋是威马逊;湛江市热带气旋灾害危险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
以地铁用户给定的线路环境数据为输入,根据无线信道传播损耗模型进行无线信号覆盖质量仿真运算,输出全线无线接入点(AP)的初步布置方案,其中输入数据包括数据通信系统设备工作电磁环境参数、现场物理环境数据、无线传输收发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需要达到的数据传输性能等。根据初步布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对全线各点的无线覆盖性能给出图形化的标示,为网络优化提供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现场的典型环境进行现场勘测,利用勘测的数据对无线覆盖仿真结果进行校准,输出最终的工程实施布置方案,从而减少AP设备安装和测试的工作量。
随着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我国5G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5G网络在具备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的同时,5G基站的单站功耗也有了数倍的增长,实现5G基站节能运营尤为重要。探讨了5G基站供电系统和制冷系统的节能技术,以助力5G基站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运行。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要素的发展,数据要素价值化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要素价值化沿着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三个阶段加速推进,现已初见成效。通过分析现阶段数据要素价值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打造数据要素资源体系、数据交易流通体系、数据融合应用体系、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政策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信息联动是在线网的层面上,根据线网运营业务以及突发事件的相关性,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对事件处置和决策有重要意义的应急信息进行联动,形成最强大脑的智能决策信息中心,实现应急处置“看得见、听得到、调得动、联得通”的目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信息联动内容、联动布局、联动优先级的研究,结合线网应急处置需求,提出应急信息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的联动内容,提出不同的应急联动策略;最后详述应急信息联动的技术实现方案。应急信息联动可实现应急信息的高度集成,从应急处置数字化向应急处置智能化发展迈进一步;
为了展现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防疫经验,通过历史文献考证梳理研究方法对先秦时期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已经认识到人口密集是瘟疫流行的条件之一,春秋时期已经积极采取隔离防疫措施。先秦时期已经总结出时序失调容易爆发传染病,出现了怪兽现身带来疫情的神话之说,并相应兴起了驱逐疫鬼的仪式;认识到社会卫生条件恶化时容易爆发瘟疫,政府积极设立、派遣各级医生来救治患者。于是得出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对瘟疫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采取了有效的应对举措的结论。
为研究海啸波与环形岛礁相互作用及致灾机理,基于开源程序Dual SPhysics建立了数值波浪水槽,探究了不同地形下海啸波的传播与演化过程,及其对环礁上的建筑物与潟湖内浮体的作用。结果表明,海啸在礁坪上形成的水流对建筑物底部的瞬时冲击力有较强的破坏性,需要提高建筑物底层的设计参数或在其前沿设置防护措施,对在潟湖内停泊船只,应尽量向海啸波来波方向对岸停泊。
地震灾害史是灾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地震灾情、抗震救灾、成因认识、抗震建筑、地震科技构成了地震灾害史研究的主要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20年间的中国地震灾害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回顾,总结研究现状并分析不足,以期推动中国古代地震史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震灾害具有史料整理系统详实、研究问题覆盖面广、研究方法多样的主要特征,但也存在史料挖掘不够、研究内容缺乏"横通"与"纵通"、交叉
结合地铁车辆段设计、建设经验及现代有轨电车特点,对影响现代有轨电车车辆段总平面设计的资源共享、出入段线、洗车线、试车线、段型、物业开发等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结合车辆掉头功能综合设计出入段线、段型的思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采用贯通式运用库和洗车作业方式,针对物业开发提出咽喉区不上盖和增设天井的建议。结合设计实例,对设计思路和各关键要素进行实践,实现总平面设计与物业开发有机结合,总平面布局合理规整,运营调度灵活便捷,为类似车辆段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