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 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故解决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但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基于此背景,探寻贵州高校生态教育的意义,并对贵州省部分高校生态教育进行的调查和分析,进而给出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的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与急需。
关键词:高校;生态教育;贵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75-03
人与自然本然的状态是和谐共处,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的行为,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寻找生态危机和解的路径。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一、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欧洲各国、美国、苏联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生态教育十分重视,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本科教育中普遍开设了有关生态学方面的普及课程。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成为法定的教育。”[1](P.54)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教育建设起步较晚,生态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始于20 世纪70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办生态学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20 世纪80年代,极少数综合性大学中非生物、生态专业学生中才开设生态教育选修课,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部分内容。至此,我国高等院校才逐渐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重视起来。”[1](P.54)而就贵州高校而言,21世纪以来有很多工科专业开设了专业环境保护课程,课堂中进行自然生态学及工业生态学的教育,但至今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有体现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可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贵州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各领域的专业性,缺失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也就导致学生毕业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他们往往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动力,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他们会更多地重视经济指标,较少地考虑环境指标。今天,日益严峻的环境现状要求对人们必须对传统价值观背景下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呼吁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不仅能促进贵州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更能为全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二)促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
贵阳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2009年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正式通过;2014年7月11日至12日,“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视野”论坛在贵阳举行。 以上这些都是贵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人文优势,除此之外,贵州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还有自身的优势,如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但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态基础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贵州属于西部的落后地区,面临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与的双重压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少数地方采取牺牲家园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虽说经济发展了,但却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今天要坚决摒弃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的片面化、绝对化观点,要发展,也要环境,在这一点上,凤岗县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凤岗是中国少有的在 1999 年就提出要实施绿色经济的县份,经过 15 年的努力,他们践行绿色经济的理念,通过养育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进行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可以辨证统一的。今天,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 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故解决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但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基于此背景,加快贵州高校生态教育,进而推进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贵州生态优势、实现经济的后发赶超和环境的青山绿水,不仅是对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回应和行动响应,更能促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贵州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常言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从“发生认识论”维度看,大学生生态责任的缘起、生态行为的养成,均离不开“生态教育”。进行生态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伦理观念, 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能唤醒大学生的“生态自觉”,不仅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态教育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在收回的500份有效问卷中,通过统计结果显示贵州高校生态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呈现如下的问题:
(一)学校生态教育课程设置的缺失
大学时代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否获得系统的生态教育知识,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是否认为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有68.1%的学生认为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22.8%的同学认为有环境污染,但不严重,9.1%的同学表示知道有环境污染,但对于严重与否重不太清楚;但在问到“你是否知道什么叫生态教育”的问题上,有65.5%的学生表示知道,34.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在“你的课程设置中是否涉及生态教育”的问题上,有87.2%的学生表示涉及过,这部分学生多为工科学生,12.8%的学生表示未曾涉及,这部分学生多为文科生;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于我国的环境污染的认知是明确的,但在对生态教育问题的认知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高校课程设置生态教育内容的缺失。就贵州省而言,除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有部分与生态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开设以外,其他各地州市的高校以及贵阳地区其他高校也鲜少开设相关专业。 (二)高素质的生态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支撑及保障,它关系着生态教育在高校能否系统性、全面性的开展。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你的老师是否专门从事生态教育”的问题上,75.3%的学生回答不是,24.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在“你知道学校有生态专业生态教师吗?”的问题上 ,89.4%的老师回答没有,10.6%的老师回答不知道;在“你的生态知识从哪些途径接受的?”的问题上,67.6%的学生回答是从专业课上,这部分学生多为工科学生,19.1%的同学回答是从思想政治课上,这部分学生多为文科生,有5.1%的学生回答从课外书本中,有8.2%的学生回答从网络上、从电视上等;在“老师对生态知识的授课方式”的问题上,88.2%的学生回答通过课堂教学,11.8%的学生回答实践或其他方式。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贵州高校缺乏高素质的生态专业师资队伍,这也导致了贵州高校学生中理工科学生能从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接受生态知识的教育,而大多数文科学生接受生态方面的教育的机会太少,不仅如此,就接受生态教育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不利于学生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三)学生“生态自觉”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接受的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部分毕业生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故他们是否具有生态理念至关重要。“复旦虐猫”事件、成都大学生用微波炉烘烤活宠物等类似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生态自觉”的缺失及生态价值观存在问题所致的。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你是否会乱扔垃圾”的问题上,74.7%的学生表示不会,但15.2%的学生表示会,还有10.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对于“你看见身边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吗?”的问题上,72.8%的学生表示会,20.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是否自觉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环境公益活动”的问题上,70.7%的学生回答会,14.1%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另外15.2%的学生回答不会。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贵州高校多数学生还是能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但也存在少数学生缺乏“生态”自觉,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破坏。不过,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都是“无意识”和“无知”所造成的,并不是直接出于破坏的动机。
三、贵州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建设,对于推进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贵州经济的后发赶超和环境的青山绿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故在调查分析贵州高校生态教育的基础上,就以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以下相关对策:
(一)增设生态教育课程
贵州高校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生态教育的模式,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借鉴日本的生态教育模式,在人文学科中,重点突出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理科课程中则更多地突出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平衡等相关知识。例如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借鉴西班牙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实施方式,既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多学科渗透生态教育,又可贯穿在德育教学中,并且在教育方法上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态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理论灌输走向理论实践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多领域的知识、观念,为形成有利于环境发展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旨在使其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以否认自然生态系统内其他自然存在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从而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形成自然资源枯竭的危机意识,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建立一种新型的道德体系,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将追求人际和谐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格仑德曼等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人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维护人类自己的生存权是一致的。”[2](P.169)
(二)打造高素质的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而课堂教学则依托高素质的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例美国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建设培养环境生态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再融入贵州高校的实际,我认为贵州各高校开展生态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两方面结合进行。具体表现为:从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引进生态专业的教师;对工科的教师进行引导,其目的在于从各个课程中挖掘出该课程与生态教育有关内容的切入点则是进行渗透教育;对文科的教师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而要注重对这些生态理论知识深入地剖析。总而言之,我省高校教师要针对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将生态教育内容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从而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树立学生的“生态自觉”
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在消耗自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如何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贵州高校进行生态教育可引导大学生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控制和征服自然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引下,鼓励学生组建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和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组织的环境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帮助贵州高校学生树立“生态自觉”。大学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有效途径, 将生态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内容,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伦理观念, 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能唤醒大学生的“生态自觉”。而一旦大学生树立起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和“ 生态关怀”,他们就会改变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传统理念,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发展的责任,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自在的自然与属人的自然的统一。基于此,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栋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生态自觉”一旦养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 高教论坛,2004,(2).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 版社, 2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高校;生态教育;贵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75-03
人与自然本然的状态是和谐共处,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的行为,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寻找生态危机和解的路径。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一、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欧洲各国、美国、苏联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生态教育十分重视,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本科教育中普遍开设了有关生态学方面的普及课程。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成为法定的教育。”[1](P.54)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教育建设起步较晚,生态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始于20 世纪70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办生态学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20 世纪80年代,极少数综合性大学中非生物、生态专业学生中才开设生态教育选修课,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部分内容。至此,我国高等院校才逐渐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重视起来。”[1](P.54)而就贵州高校而言,21世纪以来有很多工科专业开设了专业环境保护课程,课堂中进行自然生态学及工业生态学的教育,但至今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有体现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可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贵州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各领域的专业性,缺失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也就导致学生毕业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他们往往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动力,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他们会更多地重视经济指标,较少地考虑环境指标。今天,日益严峻的环境现状要求对人们必须对传统价值观背景下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呼吁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不仅能促进贵州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更能为全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二)促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
贵阳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2009年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正式通过;2014年7月11日至12日,“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视野”论坛在贵阳举行。 以上这些都是贵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人文优势,除此之外,贵州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还有自身的优势,如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但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态基础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贵州属于西部的落后地区,面临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与的双重压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少数地方采取牺牲家园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虽说经济发展了,但却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今天要坚决摒弃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的片面化、绝对化观点,要发展,也要环境,在这一点上,凤岗县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凤岗是中国少有的在 1999 年就提出要实施绿色经济的县份,经过 15 年的努力,他们践行绿色经济的理念,通过养育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进行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可以辨证统一的。今天,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 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故解决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但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 基于此背景,加快贵州高校生态教育,进而推进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贵州生态优势、实现经济的后发赶超和环境的青山绿水,不仅是对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回应和行动响应,更能促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贵州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常言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从“发生认识论”维度看,大学生生态责任的缘起、生态行为的养成,均离不开“生态教育”。进行生态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伦理观念, 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能唤醒大学生的“生态自觉”,不仅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态教育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在收回的500份有效问卷中,通过统计结果显示贵州高校生态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呈现如下的问题:
(一)学校生态教育课程设置的缺失
大学时代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否获得系统的生态教育知识,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是否认为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有68.1%的学生认为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22.8%的同学认为有环境污染,但不严重,9.1%的同学表示知道有环境污染,但对于严重与否重不太清楚;但在问到“你是否知道什么叫生态教育”的问题上,有65.5%的学生表示知道,34.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在“你的课程设置中是否涉及生态教育”的问题上,有87.2%的学生表示涉及过,这部分学生多为工科学生,12.8%的学生表示未曾涉及,这部分学生多为文科生;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于我国的环境污染的认知是明确的,但在对生态教育问题的认知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高校课程设置生态教育内容的缺失。就贵州省而言,除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有部分与生态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开设以外,其他各地州市的高校以及贵阳地区其他高校也鲜少开设相关专业。 (二)高素质的生态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支撑及保障,它关系着生态教育在高校能否系统性、全面性的开展。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你的老师是否专门从事生态教育”的问题上,75.3%的学生回答不是,24.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在“你知道学校有生态专业生态教师吗?”的问题上 ,89.4%的老师回答没有,10.6%的老师回答不知道;在“你的生态知识从哪些途径接受的?”的问题上,67.6%的学生回答是从专业课上,这部分学生多为工科学生,19.1%的同学回答是从思想政治课上,这部分学生多为文科生,有5.1%的学生回答从课外书本中,有8.2%的学生回答从网络上、从电视上等;在“老师对生态知识的授课方式”的问题上,88.2%的学生回答通过课堂教学,11.8%的学生回答实践或其他方式。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贵州高校缺乏高素质的生态专业师资队伍,这也导致了贵州高校学生中理工科学生能从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接受生态知识的教育,而大多数文科学生接受生态方面的教育的机会太少,不仅如此,就接受生态教育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不利于学生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三)学生“生态自觉”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接受的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部分毕业生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故他们是否具有生态理念至关重要。“复旦虐猫”事件、成都大学生用微波炉烘烤活宠物等类似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生态自觉”的缺失及生态价值观存在问题所致的。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在“你是否会乱扔垃圾”的问题上,74.7%的学生表示不会,但15.2%的学生表示会,还有10.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对于“你看见身边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吗?”的问题上,72.8%的学生表示会,20.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是否自觉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环境公益活动”的问题上,70.7%的学生回答会,14.1%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另外15.2%的学生回答不会。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贵州高校多数学生还是能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但也存在少数学生缺乏“生态”自觉,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破坏。不过,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都是“无意识”和“无知”所造成的,并不是直接出于破坏的动机。
三、贵州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贵州高校加强生态教育建设,对于推进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贵州经济的后发赶超和环境的青山绿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故在调查分析贵州高校生态教育的基础上,就以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以下相关对策:
(一)增设生态教育课程
贵州高校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生态教育的模式,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借鉴日本的生态教育模式,在人文学科中,重点突出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理科课程中则更多地突出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平衡等相关知识。例如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借鉴西班牙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实施方式,既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多学科渗透生态教育,又可贯穿在德育教学中,并且在教育方法上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态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理论灌输走向理论实践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多领域的知识、观念,为形成有利于环境发展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旨在使其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以否认自然生态系统内其他自然存在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从而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形成自然资源枯竭的危机意识,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建立一种新型的道德体系,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将追求人际和谐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格仑德曼等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人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维护人类自己的生存权是一致的。”[2](P.169)
(二)打造高素质的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而课堂教学则依托高素质的生态专业的师资队伍,例美国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建设培养环境生态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再融入贵州高校的实际,我认为贵州各高校开展生态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两方面结合进行。具体表现为:从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引进生态专业的教师;对工科的教师进行引导,其目的在于从各个课程中挖掘出该课程与生态教育有关内容的切入点则是进行渗透教育;对文科的教师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而要注重对这些生态理论知识深入地剖析。总而言之,我省高校教师要针对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将生态教育内容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从而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树立学生的“生态自觉”
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在消耗自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如何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贵州高校进行生态教育可引导大学生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控制和征服自然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引下,鼓励学生组建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和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组织的环境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帮助贵州高校学生树立“生态自觉”。大学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有效途径, 将生态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内容,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伦理观念, 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能唤醒大学生的“生态自觉”。而一旦大学生树立起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和“ 生态关怀”,他们就会改变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传统理念,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发展的责任,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自在的自然与属人的自然的统一。基于此,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栋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生态自觉”一旦养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 高教论坛,2004,(2).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 版社, 2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