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条件下要想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就必须遵循学生思想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化、虚拟群体化等特点,教育方式实现由说教式向互动式转变,教育过程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衔接,教育目标由注重普遍化向注重个性化转变;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强化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实效性
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施加着潜在而巨大的影响。应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新特点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将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方向。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着网络,并通过注意与感受、分析与理解、选择与接受等过程,自身逐步内化形成了某些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
个性化。个性化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网络提供的服务类型和信息的可选择性,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传统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消费,不同的人群接受到的信息是相对统一的,而网络则是一种差异化的消费,人们感觉到的是个性的存在和社会化的感觉的相对弱化,网络使用中彰显的是学生个体因素。网络使用时的多边平等性和互动性也导致了学生思维个性化的提升。网络在缩短了人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网络上的交流很多都不受人的年龄、地位、身份等外在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通常能突破真实身份的束缚,自如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在网络中就怕你不标新立异。其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会逐步影响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个性化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据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调查结果,42.3%的上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都导致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具备信息化的特点。网络信息的上述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无法比拟的,它使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迅捷。以往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逆转。以往信息的流通渠道是由校长到老师到学生,但现在很多信息都是学生最先获得。互联网的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学生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中处于相对主体的地位,其信息化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冲击。
虚拟群体化。虚拟群体化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的:学生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生活空间的不停转换中易把网络社会当成生活的实际和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现实社会的群体意识淡漠、沟通匮乏和网络交流的平等性、自由性是高校学生虚拟群体化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通过电子方式模仿着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学生通过聊天室、BBS、网络游戏等往往能找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并逐步被虚拟群体化。某些学生对自己网上虚拟群体身份的认同要高于对现实生活中身份的认同。虚拟群体化易造成学生远离现实集体,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形成消极处世态度。
二、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需要实现的转变
自从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大高校都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重视和投入,如红色网站的建立、校园局域网的构建、学校免费电子邮箱的分配等等。但也面临着红色网站访问量过低、局域网管理不善、免费邮箱无人问津的种种窘境。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的现状要想改变,就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和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教育方式实现由说教式向互动式转变。“互动”是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互联网中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即时聊天方式、电子邮件方式、讨论版中相互留言方式等等,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互动。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都是说教式、填鸭式,忽略了施教与受教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并遵循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教育者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形成的个性化、信息化等特点,把自己的身份由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变为平等的交谈者、倾听者,通过互动的教育方式降低教育者主导性传递与学生选择性接受之间的矛盾。
2.教育过程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衔接。学生在网上的表现和在网下的行为其实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学生网下的实际学习生活环境,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学生的网上行为与言论是对网下的客观环境的反映,只有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才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校园网、BBS、校长信箱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寻求答案。教育者可以通过网下的一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从而让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割离开来独立存在。
3.教育目标由注重普遍化向注重个性化转变。教育目标包含着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期待和对教育者的某种工作任务的确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教育目标是普遍化、模式化,抹煞了人的个性存在,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违背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教育目标也要个性化,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育人观,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把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来开展工作,把追求单一的教育目标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转变。教育目标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而非把学生塑造成普遍化、模式化的“机器”。注重学生个性化特点来培育其共同理想才是以生为本。
三、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效益既表现为显性,也表现为隐性;既表现为直接,又表现为间接;既表现为近期,又表现为远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看待其是否实效是看其内容有多少被学生真正吸收和内化,并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追求实效性就必须遵循学生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站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与主体性价值观觉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高校在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多的是采取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管理思路,预防、引导措施不明显。学生上网是由自身控制的,仅靠对上网成瘾的学生采取处罚和劝导是不够的,应当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网络知识教育并举,采取课堂教育和网上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从源头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引导教育要注重对被教育者的启发和他们的感受和反应,强调师生双方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参与。正确认识、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包括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技术教育等。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素,把对学生认识、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作为“修养”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合力。
2.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要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加强对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免费主页和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制注册登记制度,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法律、行政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在网络的管理中,要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强化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3.要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网络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获取方便快捷,基本上是“可视即可用”,网络信息的传递也比传统媒体信息传递迅速数百倍、上千倍,教育者仅靠建立红色网站来输送信息上网或者对有害信息进行删除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分析网上信息的真伪、优劣,引导学生吸纳消化正确的信息,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认识观。网络信息评价包括网络信息健康性评价、网络信息准确性评价、网络信息专业性评价。
4.强化学生网下实践教育。网络与真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反映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归根到底要在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实践强化,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最终得以外化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割离开来独立存在,所以要注意二者的衔接。通过团组织生活、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促使其能够网上网下知行合一,调节其行为。另外,要开展一些社会仪式性活动,强化他们对真实社会的责任感。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实效性
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施加着潜在而巨大的影响。应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新特点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将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方向。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着网络,并通过注意与感受、分析与理解、选择与接受等过程,自身逐步内化形成了某些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
个性化。个性化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网络提供的服务类型和信息的可选择性,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传统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消费,不同的人群接受到的信息是相对统一的,而网络则是一种差异化的消费,人们感觉到的是个性的存在和社会化的感觉的相对弱化,网络使用中彰显的是学生个体因素。网络使用时的多边平等性和互动性也导致了学生思维个性化的提升。网络在缩短了人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网络上的交流很多都不受人的年龄、地位、身份等外在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通常能突破真实身份的束缚,自如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在网络中就怕你不标新立异。其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会逐步影响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个性化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据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调查结果,42.3%的上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都导致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具备信息化的特点。网络信息的上述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无法比拟的,它使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迅捷。以往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逆转。以往信息的流通渠道是由校长到老师到学生,但现在很多信息都是学生最先获得。互联网的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学生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中处于相对主体的地位,其信息化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冲击。
虚拟群体化。虚拟群体化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的:学生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生活空间的不停转换中易把网络社会当成生活的实际和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现实社会的群体意识淡漠、沟通匮乏和网络交流的平等性、自由性是高校学生虚拟群体化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通过电子方式模仿着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学生通过聊天室、BBS、网络游戏等往往能找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并逐步被虚拟群体化。某些学生对自己网上虚拟群体身份的认同要高于对现实生活中身份的认同。虚拟群体化易造成学生远离现实集体,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形成消极处世态度。
二、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需要实现的转变
自从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大高校都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重视和投入,如红色网站的建立、校园局域网的构建、学校免费电子邮箱的分配等等。但也面临着红色网站访问量过低、局域网管理不善、免费邮箱无人问津的种种窘境。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的现状要想改变,就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和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教育方式实现由说教式向互动式转变。“互动”是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互联网中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即时聊天方式、电子邮件方式、讨论版中相互留言方式等等,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互动。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都是说教式、填鸭式,忽略了施教与受教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并遵循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教育者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形成的个性化、信息化等特点,把自己的身份由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变为平等的交谈者、倾听者,通过互动的教育方式降低教育者主导性传递与学生选择性接受之间的矛盾。
2.教育过程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衔接。学生在网上的表现和在网下的行为其实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学生网下的实际学习生活环境,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学生的网上行为与言论是对网下的客观环境的反映,只有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才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校园网、BBS、校长信箱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寻求答案。教育者可以通过网下的一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从而让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割离开来独立存在。
3.教育目标由注重普遍化向注重个性化转变。教育目标包含着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期待和对教育者的某种工作任务的确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教育目标是普遍化、模式化,抹煞了人的个性存在,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违背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教育目标也要个性化,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育人观,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把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来开展工作,把追求单一的教育目标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转变。教育目标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而非把学生塑造成普遍化、模式化的“机器”。注重学生个性化特点来培育其共同理想才是以生为本。
三、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效益既表现为显性,也表现为隐性;既表现为直接,又表现为间接;既表现为近期,又表现为远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看待其是否实效是看其内容有多少被学生真正吸收和内化,并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追求实效性就必须遵循学生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站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与主体性价值观觉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高校在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多的是采取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管理思路,预防、引导措施不明显。学生上网是由自身控制的,仅靠对上网成瘾的学生采取处罚和劝导是不够的,应当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网络知识教育并举,采取课堂教育和网上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从源头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引导教育要注重对被教育者的启发和他们的感受和反应,强调师生双方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参与。正确认识、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包括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技术教育等。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素,把对学生认识、利用网络的引导教育作为“修养”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合力。
2.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要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加强对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免费主页和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制注册登记制度,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法律、行政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在网络的管理中,要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强化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3.要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网络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获取方便快捷,基本上是“可视即可用”,网络信息的传递也比传统媒体信息传递迅速数百倍、上千倍,教育者仅靠建立红色网站来输送信息上网或者对有害信息进行删除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分析网上信息的真伪、优劣,引导学生吸纳消化正确的信息,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认识观。网络信息评价包括网络信息健康性评价、网络信息准确性评价、网络信息专业性评价。
4.强化学生网下实践教育。网络与真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反映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归根到底要在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实践强化,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最终得以外化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割离开来独立存在,所以要注意二者的衔接。通过团组织生活、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促使其能够网上网下知行合一,调节其行为。另外,要开展一些社会仪式性活动,强化他们对真实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