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一:科学和艺术的舞者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27日,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第四届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學医学院教授曾凡一作为国内唯一一位获奖者,获首届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女青年科学家奖。
  谁又能想到,她还曾录制个人演唱专辑、拍摄音乐电视、辗转中美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
  两种人生,一种绚烂。
  这位一头长发、一脸浅笑、身材娇小的女子,在用她的经历证明,鱼与熊掌也可兼得。
  
  鱼与熊掌也可兼得
  
  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16岁夺得上海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独唱第一名;在美国大学留学时,除生物学主课之外,还修完了音乐专业的所有主课科目……这是曾凡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医学和理学双博士,主要从事发育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在《自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09年,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曾凡一分别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通过四倍体补偿得到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小鼠模型,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该项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这也是曾凡一。
  “更喜欢哪个自己?”这是曾凡一常被问到的问题。
  “没有偏向哪个,两者是互补的关系。”曾凡一所理解的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她认为,科学始于想象力而完成于逻辑推理,艺术始于逻辑而成于想象力。艺术使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而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
  道理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科学和艺术的天平上,曾凡一也曾有过取舍。16岁的歌唱成绩,让曾凡一赢得唱片公司的青睐,让她签约旗下,曾凡一拒绝了。“我还要上大学,怎么会跑去唱歌!”曾凡一说那是自己人生中唯一一次对音乐的舍弃。
  “其实那时候的我是直线思维,要做一件事情,就只能做这一件事,而没有去想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曾凡一说:“后来我渐渐明白,两者是可以齐头并进的,不必非要舍弃一方。”
  
  “认真做好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遗传学专家曾溢滔是曾凡一的父亲。他喜欢文学并擅长摄影和油画,创作的获奖小说曾被改编成话剧。
  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她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读书时,曾担任学校话剧团团长,还在上海市的歌唱比赛中获得大奖。
  “父母亲这么优秀,让我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无论怎么做,都赶不上他们,这反倒让我坦然了,干脆认真做好自己,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就行了。”曾凡一说,正是从小内心里的这种“挫败感”让她一路走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坚强面对。
  最终,曾凡一选择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工作和父母可谓一脉相承。“有了不怕超不过他们的心态,就不怕做同一行了。”曾凡一说。
  父母亲不仅仅教会了曾凡一什么叫“坚强”,而且造就了她科学家应有的品质。
  读小学时,曾凡一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实验室。有一次加错了样品,曾凡一觉得自己闯了祸,没想到父母非但没有批评,反而奖励了她,因为从她的失误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很多科学的新发现原来会从偶然的事件中来,要做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要善于分析问题,关注每个细节,找出最好的方案。”这是曾凡一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读中学时,曾凡一参与了由父母主持的血红蛋白病普查工作。她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工作让她树立了用科学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对科学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实验室里一呆就几天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奖者……这些头衔的背后是曾凡一的努力。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期间,曾凡一一周的工作时间少则90多个小时,多则106个小时。
  “10多年的留学生涯虽漫长,但我觉得值得。它丰富了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曾凡一认为对她后来做科研的影响非常大。
  曾凡一始终记得并践行导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做到99%等于没做。这种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使她放弃了许多休闲娱乐。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几天,工作到半夜,累了就在实验室里躺两三个小时……对曾凡一来说,是常事。
  “工作累了,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时候,就唱唱歌,吹一曲萨克斯;夜里灵感来了,就作曲。这样既是一种休息,也是练习音乐技艺的好办法。我还有个小秘诀:躺着练发声是最好的。”曾凡一笑了笑,把这句话作为了访谈的结束语。
其他文献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伴随着新春的喜庆气息,踏着晨曦,迎着朝阳,充满希望富于挑战的2012年己微笑着向我们姗姗走来。追忆过去岁月中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都已品尝。朋友,请不要悲伤,未来的岁月是一片阳光灿烂的艳阳天。因为,昨天的成功并不完全是明天胜利的前奏,昨天的失败也并非意味着明天就不能造就辉煌。历史前进的巨轮带走的只是悠悠岁月,留下的却是累累果实
期刊
据介绍,全国妇联、人社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正在调研弹性退休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让男女在退休年龄上有选择权。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称,相比较此前颇受关注和争议的“妇女延迟退休”,这一制度更具合理性,也更能体现男女平等。  实行“弹性退休制”的提法已有多年,虽然方案各不相同,但都引起了诸多争议。不过,争议目的是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获益,多数人受损的局面,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公平享受到
期刊
成长于网络时代、玩转智能手机……在熙熙攘攘的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80后、90后渐成农民工主力军。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怎样的不一样?有着怎样的打工利益诉求呢?在年后的春季招聘潮中,记者走近了这一群体。    要工作更要自由生活    25岁的周兰(化名)从一家电子厂辞职后,再次回到了南宁劳动力市场,她只有一个想法:这次一定要找个轻松点的活儿。  最终,周兰的求职目光,锁定在了
期刊
林卫民(1887-1927)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原名林兴,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人,海员工人出身。1920年与苏兆征等筹组海员工会,次年3月当选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干事,参加领导了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5月代表香港海员工会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大”,会后受香港海员工会委派,与朱定庭一同到上海筹组工会,7月当选为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主任,旋即领导上海海员工人进行增加工资、改善待
期刊
五年一度的各级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又将让一批劳动者的名字成为一道瞩目的风景,生动于我们的视野,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共和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群英,模范的身影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的足迹。王进喜、时传祥、 吴运铎、孟泰等模范人物,曾经是那样地让中国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的劳动如此地光荣而骄傲!所以,我们每次做劳动模范的评选工作时,心总是被感奋着。  评选劳模,是因为劳动者中有
期刊
李川江  山东巨野县人,1920年3月生于山东省巨野县孙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李川江大豆榨油操作法”这项新技术,获得了全国金质奖章。1959年,李川江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恩来勉励他:要继续努力,向油脂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进军。  四平解放后,李川江到公营四平胜利油厂(后改为四平植物油厂)当榨油工人。进厂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进步很快。195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改变
期刊
提起谢觉哉,可以说无人不晓,但要说到谢老的秘书生涯,恐怕鲜为人知。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谢老曾多次担任秘书职务,早在瑞金苏区,谢老就被老百姓称为“人民的秘书长”。1933年在中央苏区,还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早年的秘书经历不仅凝聚着谢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也为今天的秘书人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晚清秀才投身革命    公元1884年4月27日(清光绪十年)谢觉哉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堆资山肖家湾,
期刊
当张海迪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位置上赴京任职中国残疾人协会主席消息传来的时候,在济南,所有认识张海迪的人没有一个人感到奇怪。在大家的眼里,发生在张海迪生命中的任何在常人看来出乎寻常的事件,似乎早已经成了司空见惯。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张海迪一直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因此有許许多多的人忽略了她具体的生活,她身体的痛苦,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朋友。事实上,我们大家所看到的
期刊
“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今天来看,这句话客观吗?”“客观。”8月2日,《新杏坛》讲座一位观众这样发问,吴建民回答干脆。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他曾以这样的风格舌战他国大使。  吴建民,曾任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现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他还曾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大将军”勋章。  在8月2日的《新杏坛》讲座上,吴建民细细阐述中国人和而不同的智慧,
期刊
他的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就响遍全国;建国后至21世纪初,在历次的全国劳模评选中,他都榜上有名;他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仅毛泽东主席就先后9次接见过他;他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4次当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组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