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旨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沸腾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
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能促进智能发展。
水沸腾是一种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真正仔细观察过沸腾过程的学生微乎其微。实验引入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开场白:“瓦特观察烧开水时,壶盖被蒸汽顶起,而引起思考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因为仔细观察了教堂中吊灯的摆动,而进一步探索,得到了摆的等时性,使钟表得以问世。这些观察都是人们熟视无睹的,但科学家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从旧现象中挖掘出新东西。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过水沸腾吗?”“观察过”。“水沸腾时温度发生变化吗?”“升高”,“不变”学生众说纷芸。“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从实验中观察出结果。
二、引导学生注意对异常现象观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由于受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反应条件的调控,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实验会出现异常现象,这时教师应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观察,因势利导,让学生全面、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并指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研究改进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
由于学生全面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能力等领域所受的教益,远大于观察一次成功的实验。
三、设计问题使“观”与“察”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安排的实验方法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提的不多。有些学生把观察现象简单理解为看,缺乏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实验时“观”很重要,我们要利用“观”得到可靠的实验信息和实验现象,还要必须经过“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能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观察更具有探索意义。
例如,在做沸腾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
(1)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温度计应如何使用?
(3)加热初气泡为什么主要附着在杯底或杯壁或温度计玻璃泡上?
(4)加热时,气泡上升时体积如何变化?
(5)沸腾时,温度是多少?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气泡又如何变化?
……
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带着疑惑操作着,带着问题思考着边观察,边思维,在观察能力不断得到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四、注重对实验图标数据的观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和图表的分析、处理、归纳也不能忽视。我们要改变那种仅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盘托出实验结论的现象,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科学方法和思维。
在沸腾实验中,沸点概念的得出是一个定量分析的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数据间的联系,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处理各个实验数据,归纳实验规律,把实验数据转化为图表信息时,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各个组成部分,找出图表特征及其中包含的各种信息。
做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客观事物或现象,从中找出他们的本质或内在联系。对实验数据和图表的观察分析,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实验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分析与解决的问题能力也就越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通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
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能促进智能发展。
水沸腾是一种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真正仔细观察过沸腾过程的学生微乎其微。实验引入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开场白:“瓦特观察烧开水时,壶盖被蒸汽顶起,而引起思考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因为仔细观察了教堂中吊灯的摆动,而进一步探索,得到了摆的等时性,使钟表得以问世。这些观察都是人们熟视无睹的,但科学家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从旧现象中挖掘出新东西。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过水沸腾吗?”“观察过”。“水沸腾时温度发生变化吗?”“升高”,“不变”学生众说纷芸。“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从实验中观察出结果。
二、引导学生注意对异常现象观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由于受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反应条件的调控,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实验会出现异常现象,这时教师应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观察,因势利导,让学生全面、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并指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研究改进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
由于学生全面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能力等领域所受的教益,远大于观察一次成功的实验。
三、设计问题使“观”与“察”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安排的实验方法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提的不多。有些学生把观察现象简单理解为看,缺乏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实验时“观”很重要,我们要利用“观”得到可靠的实验信息和实验现象,还要必须经过“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能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观察更具有探索意义。
例如,在做沸腾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
(1)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温度计应如何使用?
(3)加热初气泡为什么主要附着在杯底或杯壁或温度计玻璃泡上?
(4)加热时,气泡上升时体积如何变化?
(5)沸腾时,温度是多少?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气泡又如何变化?
……
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带着疑惑操作着,带着问题思考着边观察,边思维,在观察能力不断得到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四、注重对实验图标数据的观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和图表的分析、处理、归纳也不能忽视。我们要改变那种仅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盘托出实验结论的现象,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科学方法和思维。
在沸腾实验中,沸点概念的得出是一个定量分析的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数据间的联系,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处理各个实验数据,归纳实验规律,把实验数据转化为图表信息时,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各个组成部分,找出图表特征及其中包含的各种信息。
做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客观事物或现象,从中找出他们的本质或内在联系。对实验数据和图表的观察分析,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实验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分析与解决的问题能力也就越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通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