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主体)——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主导)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的智慧增值。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组织;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02-001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教材、学生不知的、不懂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主体)——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主导)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的智慧增值。下面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浅谈自己一些初浅看法: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任务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最基层的学科教师身上,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教师角度而言,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2.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应该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
3.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二、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呢
1.要走出对“教学活动”的认识的误区
有的教师把“教学活动”和“活动教学”等同起来,片面的认为只有实验、讨论、练习等是教学活动,而把学生的听、观察、思考等认为不是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参与了实验、讨论、练习等才叫参与教学活动,而学生的听讲、观察实验或其他教学资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等不是参与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唯“动”的思想在作怪,也就是,只有学生“动”起来才叫教学活动,这是要不得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一切关于教学的活动,包括行动上的、思维上的、视觉上的、听觉上的。
2.避免行为上的误区
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行为上就失之偏颇了。教学设计中重视了学生行动上的参与,比如实验的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境创设等等,而忽略了学生思维上的、视觉上的、听觉上情境创设的设计。比如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少了,教师该讲的没有讲透,甚至,由于教师自己本身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讲错等等。表现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走出教学行为上的误区是当务之急。
3.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要让学生专心听教师讲课,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重要,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好的开始。这里学生没有“动”的行为,但是学生通过听觉的、视觉的、思维等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是否有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4.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动”起来
实验探究、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一定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这一环节上一定要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工夫。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切记不能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
5.“动”完后的工作要有目的性
实验探究、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完成后的分析、总结、归纳,让学生对客观世界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
6.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工作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心理上的、思想上的、教学资源上的和学生的预习以及一些活动用具的准备等等;课后的工作包括课后反思、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其纠正、找学习困难学生谈话、请学生家长谈话等等。
综合上述六点,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大环节中,做到让学生在听觉上、视觉上、思维上和行动上都能充分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讲的一定要让学生听懂,不要犯常识性的错误;该看的一定要让学生看出门道;该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该让学生思考讨论的一定要留够时间,让学生由感性成功升华到理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组织;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02-001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教材、学生不知的、不懂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主体)——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主导)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的智慧增值。下面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浅谈自己一些初浅看法: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任务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最基层的学科教师身上,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教师角度而言,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2.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应该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
3.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二、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呢
1.要走出对“教学活动”的认识的误区
有的教师把“教学活动”和“活动教学”等同起来,片面的认为只有实验、讨论、练习等是教学活动,而把学生的听、观察、思考等认为不是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参与了实验、讨论、练习等才叫参与教学活动,而学生的听讲、观察实验或其他教学资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等不是参与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唯“动”的思想在作怪,也就是,只有学生“动”起来才叫教学活动,这是要不得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一切关于教学的活动,包括行动上的、思维上的、视觉上的、听觉上的。
2.避免行为上的误区
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行为上就失之偏颇了。教学设计中重视了学生行动上的参与,比如实验的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境创设等等,而忽略了学生思维上的、视觉上的、听觉上情境创设的设计。比如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少了,教师该讲的没有讲透,甚至,由于教师自己本身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讲错等等。表现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走出教学行为上的误区是当务之急。
3.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要让学生专心听教师讲课,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重要,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好的开始。这里学生没有“动”的行为,但是学生通过听觉的、视觉的、思维等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是否有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4.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动”起来
实验探究、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一定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这一环节上一定要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工夫。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切记不能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
5.“动”完后的工作要有目的性
实验探究、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完成后的分析、总结、归纳,让学生对客观世界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
6.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工作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心理上的、思想上的、教学资源上的和学生的预习以及一些活动用具的准备等等;课后的工作包括课后反思、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其纠正、找学习困难学生谈话、请学生家长谈话等等。
综合上述六点,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大环节中,做到让学生在听觉上、视觉上、思维上和行动上都能充分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讲的一定要让学生听懂,不要犯常识性的错误;该看的一定要让学生看出门道;该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该让学生思考讨论的一定要留够时间,让学生由感性成功升华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