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与中日文化交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中日两国著名的作家,他们在两国民众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他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探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遗产当代价值的同时,也以鲁迅和夏目漱石为媒介进一步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 对话 文化交流
  作为中日两国著名的作家,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两国民众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他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传统文学作品。201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国新文学革命100周年、夏目漱石诞辰15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绍兴文理学院携手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共同举办了“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这一中日文学交流活动,该活动的举办,在探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遗产当代价值的同时,也以鲁迅和夏目漱石为媒介进一步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一、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精神联系
  夏目漱石虽以小说名世,但他在汉文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他熟读中文典籍,不仅擅长中国书法,还爱作古诗,深受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创作了几百首汉诗作品。夏目漱石自幼学习汉文,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虽然他有过去英国留学的经历,专门学习过英国文学,但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尽管我的汉文学功底尚浅,但我还是可以毫不愧色地说对汉籍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力。我也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水平不比汉文学差多少,但总是感觉两者的差别很大,当然英国文学和汉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有根本的差异。”a可见汉文学在夏目漱石心里是占据了一定地位并产生了一些影响的。
  同样,鲁迅对日本文学也十分关注,在鲁迅的藏书中,日文书籍的收藏数量最多,在鲁迅的翻译作品中,占最大比重的也是日文作品。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十分关注,其中最关注的就是白桦派,这是一个大正时期兴起的作家群,巧合的是,这个作家群体是在夏目漱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鲁迅和夏目漱石也因此有了一层隐性的联系。除了阅读他们的作品外,鲁迅还翻译了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 与有岛武郎的《与幼者》,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如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板垣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 等。鲁迅凭借自己锐利的眼光,有选择地翻译并汲取日本文学中积极的、有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部分,为中国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一文中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欧外。”b对于夏目漱石的小说,鲁迅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的,“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辞精美见称。早年所做登在俳谐杂志《子规》 (Hototogisu)上的《哥儿》(Bocchan),《我是猫》 (Wagahaiwa neko de aru) 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c。在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翻译成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其中就有两篇鲁迅翻译的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分别是《挂幅》和《克莱喀先生》。关于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喜爱,周作人也曾谈论过,“惟夏目漱石作俳谐小说《我是猫》有名,豫才俟各卷印本出即陆续买读。又曾热心读其每天在《朝日新闻》上所载的《虞美人草》”d。他还说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也给魯迅留下了些影响,虽说在鲁迅的作品中并看不出这一影响,但鲁迅是自己承认了的。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的喜爱在他的往后余生中一直没有衰减,在1935年,也就是鲁迅去世的前一年,《漱石全集》最终版开始出版,当时身在上海的鲁迅通过内山书店陆续购得其中的几册,直到去世前,鲁迅仍在继续购入剩下的几册。
  在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 中,鲁迅对夏目漱石的作家说明是“所主张的是所谓‘低回趣味’,又称‘有余裕的文学’”e。可见在当时的鲁迅或者说中国文坛看来,夏目漱石是以“余裕”为创作特色的作家,这种观点也长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坛对夏目漱石文学的认识和评价。鲁迅还曾说过:“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f可见鲁迅本人是非常推崇夏目漱石的“余裕观”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鲁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夏目漱石的“余裕观”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这种观点在他此后的创作生涯中频繁地出现。
  二、鲁迅与夏目漱石的当代价值
  为纪念201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夏目漱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中日两国共同举办了“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既为两位文豪在当今世界的文化精神交流做出贡献,同时又正如周令飞先生所说的那样,开展这次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其意义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更应当成为中日两国间心与心的交流。当今时代,中日两国之间仍存在隔阂与误解,正如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所说的那样,比起夏目漱石自觉树立并贯彻的“中国观”,现今的日本人,很少能做到改变自己,并推进中日两国间相互理解的。这种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一方,中国国内也存在一些对日本带有偏见的看法,这种偏见一直存在着,并且很难被改变。因而这次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被寄予了推动两国友好往来,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互相交流理解的厚望,是一次扩大中日两国“和平、友好”的交往。
  夏目漱石和鲁迅虽然出生并成长于不同的国度,两人生前也没有见过面,但巧合的是,鲁迅在日本时,曾和朋友一起住过夏目漱石的旧居,虽然时间并不长久,但这却是两位文学大师在地理空间上一次奇妙的相遇。鲁迅和夏目漱石两人身上也有着许多惊人的共同点,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指出,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多语或双语作家,他们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同时在文化择取观上,两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中日两国,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是备受瞩目的大作家,著名汉学家藤井省三教授指出,在日本读者看来,鲁迅是可以和夏目漱石一样被称作“国民大作家”的,由此可见鲁迅在日本也是被广泛接受的。因此,由鲁迅和夏目漱石这两位被中日两国人民广泛接受的作家入手,更利于中日两国间进一步的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与灵魂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原作人物、原创人物和其他著作中的人物,是同人小说人物衍生的主导类型,这几种衍生人物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期待视野,又突显了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并且折射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生产的消费特质。  关键词:同人小说 人物类型 《哈利·波特》  不论精英文学抑或是大众文学,人物都是小说的灵魂,是故事的核心。同人小说又称“粉丝小说”,指同人参与者以原作中的人物、情节
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限度的爱,没有了仁爱的法律会变成僵化的形式,看似精确的推演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悖论。爱与法律不仅不相互冲突,而且还相互成全。法律的实质正义和法律的形式正义同为法律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 叙事技巧 文化表达 题材
摘要:《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出自武汉诗人张执浩诗集《给你看样东西》,于寻常细微中捕捉生命的诗意,简单却又隽永,由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出城),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意味无穷。笔者希望用新批评意义上的文本细读法解读这首诗,以探求其源于寻常却不一样的诗意。  关键词:《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张执浩 文本细读 突围  由一株白菜而引发的诗兴,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在所有的诗歌批评方法中,新批评也
摘 要:“才子佳人”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情节形态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外部因素导致二人分离——克服挫折终得团圆。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常见“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但因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情节呈现出不同形态。文章通过对故事情节、文本的浪漫风格、作品题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当代作品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延续、颠覆、回归及创新,从而有助于打破对“才子佳人”叙事
摘 要: 2011年,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凭借小说《恶棍来访》一举斩获普利策文学奖,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伊根通过极具实验性的手法呈现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十年跨越间,人们在时间流逝中遭遇的青春消逝、梦想幻灭与自我崩溃。本文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以借鉴伊哈布·哈桑在不确定性特征的理论贡献,分析《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揭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另
摘 要:苏轼和毛泽东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前者终生起伏跌宕,仕途坎坷;后者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成一代领袖,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局面。但是两人的作品都以豪放见长,而且他们拥有者共同的情怀。笔者从其诗词作品的角度出发,对两者兼济天下的胸襟、激荡豪迈的气概和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 毛泽东 情怀  生活时间相隔八百多年的苏轼和毛泽东,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
摘 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被视作“至情的化身”,前二十出作者着力表现了杜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探究杜丽娘的自我醒悟过程,不仅有助于窥探她“情之所起”的缘由,亦可以此为镜,直面晚明时代女性话语权的丧失及其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关键词:杜丽娘 “失语” 自我意识  一、引言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
摘 要:连横出身于儒商之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教育,养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先后六次回到中国大陆,终其一生,报国光复之心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他特别注意对子女的家风传承,形成子孙后代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连横 家风传承 家国情怀  连横(1878—1936),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原名允斌,后改为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出身于福建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的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