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停 串起人情的饮食回忆录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的年代,往往养出渴望食物的孩子──因为爱吃,所以珍惜,每一箪食一瓢饮,都是生命的延续。日常的飨宴,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饮食地图,由南到北的微妙差异,总得亲身尝过才能体会;甜的酸的、苦的辣的,是家族聚会时众人分享的大桌菜,抑或独自下厨时的简易汤面,舌头上继承的,其实是一整部人生记忆。
  这也是作家方秋停的饮食体悟,现任语文老师的她,白日教学不倦,晚间则变身厨娘洗手作羹汤;从自家妈妈传授来的好手艺,又承袭婆婆的生活经验,不仅化为锅铲下的一道道家常好滋味,更成了笔下一篇篇幽默的文学作品。这些饮食散文,集结在今年出版的散文集《两代厨房》里,她写童年、写两代差异、写海外生涯和夫妻生活;与其说是写饮食,不如说是一本经由“吃”串起来的人情回忆录,其中隐隐闪耀的,是对生命的爱与关怀。
  爱吃,来自生活的匮乏
  写饮食,不必吃遍大江南北,重要的是一颗“爱吃”的心,如方秋停的好友,同为作家的宇文正这么形容她,“秋停对吃有兴趣,而且我很早就发现,吃东西这件事,让她很快乐……”究竟这份对食物的热爱从何而来?对方秋停来说,这样的“快乐”来自幼年的匮乏:逢年过节才有的香肠,以花生米佐稀饭的日常餐桌,养成了她时感饥饿的胃,“在那个年代里,能够吃上一餐丰盛的食物,就是最大的幸福。”回忆往事,方秋停忍不住感伤:“我很羡慕别人家的妈妈,可以守在厨房里,帮孩子做菜带便当,拥有一个很单纯、平稳的生活。可是我的妈妈,却要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替人帮佣赚钱,我一直很希望她可以当个单纯的家庭主妇,在厨房为家人准备三餐,这样安定的生活,是我对家的期望,也是我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一身素雅打扮,笑容可掬的方秋停一开口,便对自己热爱的饮食生活侃侃而谈,边说边不忘提醒我喝杯咖啡,别凉了,令人忍不住想,她在学校里必定也是位热情洋溢的老师吧。曾任《明道文艺》总编辑,又身兼语文教师的她,早已获得多项文学奖肯定,也出版过不少作品,无论是小说或散文随笔,都略有涉猎。她笑说参加文学奖像是给自己的锻炼,尝试不同题材、不同文类,“我早就从学校毕业,年纪也大了,但透过评审记录,可以让我知道自己的缺失,也能更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观感,我很珍惜这一段经历。”
  写作是不断累积的过程,是生活,更是种挑战。但方秋停自陈,成长的路上并没有特别偏好文学,从小因为家贫,普通话又不太标准,一直有种很深的自卑感。直到念了东海大学中文系,视野才逐渐往外拓展:“东海是个很适合创作的地方,学校在大度山上,整片绿意,相当悠闲。系上也有开一些文学创作的课,很自然的就会提笔去书写,也开始试着投稿。”读书写作,对方秋停来说无疑是快乐的,但念到后来,她发现自己对于当个“学者”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开始感到枯燥乏味,“毕竟做研究和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事。”此时也正面临婚姻抉择的她,毅然抛弃一切,陪着丈夫远渡重洋,到美国北方小镇攻读学位,“那个冲击,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大。”
  在海外生活,遇到的文化与饮食差异极大,想吃空心菜、地瓜叶得自己种,外出购物得随身携带字典,还要时不时满足同乡人饥饿的胃,这也练就她自己包寿司蒸馒头的好手艺,挖空心思,只为重现记忆中的家乡味,这些留学生都似曾相识的饮食苦乐,皆被她写进《两代厨房》的其中一章《异国·食堂》里。谈起那段时光,方秋停的信念很简单:“就是要守住一个家。”大有一股母鸡带小鸡的气势,也显现了传统女性的美好本质,身为母亲,她为亲爱的家人料理三餐,照顾日常大小事;而身为一个写作者,她也遇到了最让自己愉悦,且愿意永远书写的主题。
  饮食,给我安定的力量
  传统的女性可以在家相夫教子,当个家庭主妇;但身为现代妇女,总是工作家庭两头烧,当煮饭变成一个“必须的劳动”时,不会疲倦吗?方秋停的回答很特别:“三餐是仪式,有时候的确会觉得繁琐,但到了一个年纪后,就觉得自己是透过这种仪式让生活平稳。”写作时,她细细爬梳每段记忆,发现每个家人相聚或孩子的成长阶段,都有食物相伴,“重点不是那一餐饭,而是你跟谁一起吃。”
  一个家,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厨房。方秋停的文字里不时透露这种向往,她描写家人、亲戚间的饮食点滴,带着一种家常的趣味感,如替儿女细细烹煮“转骨汤”,结果却是老公长高了两公分;过年拜拜,忘了端上代表“年年有余”的鱼,婆婆却气定神闲说:“已经什么时代啊,无须那么迷信!”比他们更开明;一家子在邻近Disney的海域钓鱼,儿子和老公竟钓上一条“美人鱼”……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方秋停皆能捕捉其韵味,“我写的虽然是吃,但要说的是人情!”
  她说无论是写作或生活,最关注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感,这也是她近年来才悟得的道理:“过往在书写小说时,常会去想象一个‘不幸的可能’,残缺的、冲突的部分,也会忍不住开始挑剔起自己的婚姻。但在写《两代厨房》时,却发现自己和老公的感情变好了!”讲到这,方秋停忍不住笑了:“我想是我们有了共同关注的话题了吧。”书中被昵称为H的男人,就是方秋停的先生,也是她在饮食生活中的最佳伴侣,恋爱时一起采买火锅料,台风天也丝毫不退缩;结了婚也不避讳进厨房,时常洗手作羹汤,对饮食也有一番主见。夫妻俩的日常,便是共同上市场买菜,一人打蔬果汁一人打豆浆,互相讨论食谱等等。平凡的生活,却让她格外珍惜,也化为她笔下绵密的文字:“想象H继续采买,与我一同食芽食草,直到天荒地老。“
  要写作,先要好好过生活,这是方秋停一直放在心里的一句话,“以前我常觉得人生是很飘浮不定的,就像在一艘船上,但开始关注、书写饮食文章之后,似乎给我了一个安定的力量。”相较于虚构情节或创造人物,方秋停认为描写身边的人事物、厨房生活等等更能让她感到满足,也让她更懂得宽容。
  嫁人,为何得交出心来?
  翻读《两代厨房》,便会发现这是一本经由“吃”串起来的人情回忆录,也写出了台湾六七十年代,从南到北不同的饮食风景,从童年起始,《夜半小吃》《来碗阳春面》都是与家人共享的滋味;《相逢亭冰果室》则较为特别,从冰品的“甜”牵引到做生意的“苦”,其中冷暖惟有自己知道;以及母亲盼望儿女长大,只得夜半杀鸡,熬煮补品的《亲与鸡》,在穷困的年代里,“吃”是重要的一件事了;逢年过节,借着润饼怀念母亲的姿态,而粽子即使南北有别,仍是亲手包裹了满满情意分送亲友,在这个匆忙的年代里,仍维持古朴的台湾味道。接着从故乡到异乡,环境语言皆产生极大变化,食物是她唯一的避风港,在《异国厨房》里利用克难厨具煮出家乡味,更以“女神”之姿喂饱一票留学生。而书中占了最大篇幅的,要属从“娘家”到“婆家”的心路历程了,这也是嫁作人妇的最大考验。方秋停是幺女,上头有好几个姐姐,她陪伴母亲一一经历了她们嫁人、怀孕坐月子的过程,轮到自己时却仍难掩伤感,如序中所言:“身为幺女,承受父母最多关爱,出嫁时亦最不舍。爸妈之前常感叹说:将女儿教会煮食,她往往已在夫家厨房!”   毕业就结婚的方秋停,对娘家有许多愧疚,到了婆家又因为生活习惯的种种不同,难免起了反抗之心,“要我怎样做,我就偏不做!”方秋停忍不住叨念,这番心情也透过饮食表现出来,在《猪肝与猪心》里,婆婆依照旧日习俗,要求她结婚当天得自备一颗猪心带进门,由夫家烹煮同食,以求“一家同心”,这做法却让她十分不以为然,“如何嫁人便须立即交出心来?”煮熟下肚的猪心,却没能让她的心更加顺服。又如《两代厨房》里,婆婆和媳妇共处厨房的尴尬,老派的婆婆不信任微波炉和烤箱,也拒绝抽油烟机,种种不同,方秋停只得让自己快速习惯,背熟烹饪公式,也更加仔细观察婆婆的料理手法,“炉火是认得人的啊!夫家炉火容许婆婆慢条斯理,油烧半天,婆婆以长筷插进几次,见油烧够,才将裹着蛋汁面粉的鱼肉一块块放进去……”宛如好媳妇培养守则。所幸,方秋停遇到的是个开明的婆婆,在日积月累的相处里,也逐渐懂得在一些小地方体贴她,在白烟弥漫的厨房里,主动为她打开抽油烟机,婆媳间为对方着想的心意,尽在不言中。
  这本书,是全家人一起完成的
  《两代厨房》里的篇章,几乎都在报章杂志上刊登后,才集结成册。不只写日常吃饭事,上至公婆下至先生儿女,身边的人全被方秋停写进文章里了,难免令人好奇,家人看得到吗?“他们知道我有在写作,得奖啊出书什么的,但并不是真的很了解这些事。”但也因为如此,方秋停很感激这本书的出版:“出书时办了一个发表会,我请他们到现场,这是我的家人第一次在现实里参与我的写作,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全家人一起完成的。被写进书里的,只要还活在世上的,那天都到场了,蛮感人的。”她笑说以前自己写的作品,兄弟姊妹都不想看,“我二姊甚至说,她觉得我以前写的东西是文言文,看不懂!但这本她就懂了。”
  写作或许和下厨做饭一样,都重视能否将“人”的情意传达出来。对方秋停来说更像个惊喜,献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家人,“我家兄弟姊妹多,长大后都四散各地,却因为我这样从饮食切入的书写,把我们的童年串了起来。”方秋停的四姊,从小送给别人领养,读了这本书以后很激动:“她说虽然当时因为贫穷,把她送到家境比较好的家庭里读书长大,但她最遗憾的是没有参与我们的成长。”而这本书的完成,无形中也让她补足了生命里的缺憾。
  “生命里有一些部分,不写出来,不行。”方秋停坚定地说。在还没确定写作方向前,她只能把这些念头藏在别人的故事里;而这一次,她回到炉火前,静心烹煮,为家人准备下一餐,也将自己充满心意的“饮食自传”继续写下去。
其他文献
接到张晖的稿子是意外之事。之前曾在年度选题计划中听主任提过有这样一本书,再之前,在张晖离世后也跟风看了维舟的日记《平生风义兼师友》等等。忽然一天,主任抱来一摞稿子放在我的桌上,让我认真读一遍。我扫了一眼,再定睛一看,这不是有关张晖的稿子么?然后慢慢地从“代序”,看到“张晖日记”,再看到陈国球的“怀人”,看到“张晖之忧”,看到“十八春”……一页页,一章章,贪婪地,不停地读下去。当编辑能遇到一部一看就
期刊
台湾新北市立图书馆总馆将于2015年初落成,新北市长朱立伦11月4日宣告,要打破传统形象,目标成为图书馆界的“诚品”,从人性出发,配合现代使用者需求,首创24小时开放,并结合数字、餐饮服务,“市民愿意走进图书馆,就成功了。”  为推广阅读风气,新北市文化局2011年起推动为期4年“阅读环境再造”计划,人书比达1.37,等同140 万册书籍,并整建39座图书馆,迄今共打造102处据点,并于2012年
期刊
不赦  作者:尚可  出版社:作家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这是一部重口味长篇小说,血腥惊悚的故事发生在北方群山一隅的森林小镇。  身名显赫、只手遮天的荣世昌市长诡谲地暴尸家中,凶手是谁?这是一个当代版弑君的故事。其中或许有古典英雄史诗的篇什,其中或许还有血性男儿诠释复仇的方略,其实,作家尚可在这部长篇中纯粹表达的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主旨。  恰到好处的幸福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
期刊
对于经济,人们往往容易有一个悖论,就是相信投入最大资源(包括创业才能和劳动力)就能造就经济增长,也相信经济增长就代表人的幸福指数。这种老掉牙的概念错误,其实不用深究,但它的确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意识。说到底,人才是经济的主角,只有人才能决定经济的生命力,即使自由主义者也不会否定这一点,可是经济政策的制订者不会考虑。由这一点出发,我们对邹崇铭这本书有一点概念,一如邹崇铭以往的著作(如《僭建都市》),这是
期刊
去年12月30日,盛大文学宣布与唐家三少共同成立一个全版权运营工作室,围绕唐家三少所有作品及其衍生版权,做梳理、深度挖掘和整合营销,实现版权价值和作者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唐家三少这位“网络作家之王”,从2004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至今,一共出版了120本图书,在2012、2013年连续蝉联“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冠军。  而盛大文学在这几年,基于内容和平台的优势,在版权运作方面下力颇深。用盛大文学C
期刊
记得2007年,为了庆祝《航海王》连载十周年,日本推出了一连串特展,实在有太多令人爱不释手的航海王人物公仔(亦称“手办”)、海报展出,甚至连电车都整个画上航海王的人物图画。也难怪许多朋友在网络上看到日本特展活动的消息后,纷纷嚷嚷着要亲自去日本朝圣一下。  尾田荣一郎的《航海王》,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漫画,自从1997年8月4日在日本的少年周刊漫画《少年Jump》上开始连载以来,创下无数纪录,像是
期刊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  作者:贺夏蓉  页数:194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人民币36.00元  本书主要考察女书及女书文化当下的生存与传承状态,同时对其如何实现产业化转换作一个宏观思考,即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如何进行符号开发;分析如何在符号经济时代实现女书文化的基因创新和母题重组,提高它在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增值;探讨女书文化及其产业在“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如何为实现区域经
期刊
自由风格  作者:周国平,崔健  页数:294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人民币29.00元  本书是周国平与崔健的思想对话录。崔健被公认为中国摇滚第一人,周国平是影响中国一代人思想的学者。书中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阐述了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诸多现象和问题的见解。  流苏与娜拉  作者:伊北  页数:245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定价:人民币25.00元  一个是流苏,
期刊
青春就像一只容器,装满了躁动、不安。  生命如水,岁月无声,静静地流走于每个春秋冬夏,也悄悄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而那些被偷走的青春、逝去的容颜,往往都藏在那些褪色的旧书和老照片里,翻过一页又一页,便是青春的往复再现。  如是,岁月总在期待中开始,在平淡中流逝,仿佛坠入时间的宿命循环,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也经常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拉丁美洲魔
期刊
450年前,在遥远的斯特拉特福——英国沃里克郡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手套商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天下读书人皆知的莎士比亚。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纷纷为其树碑立传,几成时尚,就连法国文豪雨果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我们不妨来看看雨果笔下的莎士比亚:  他的诗有一种由无巢的蜜蜂在漫游中酿成的蜜汁的浓烈香气。这里是散文,那里是诗,一切形式都不过是盛着思想的花盆,它们对他都很适合。这种诗有悲有喜。英文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