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节寒假,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永远铭记在心的痛。一切都因“新冠状病毒”的来临变得毫无头绪,上学成立我们师生美好的奢望。 但是只要心中有春意,何处不风景。
为了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相关规定,并能有效的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效果,各学科的网络课堂应运而生。那么,德育课程该如何有效、有序的开展线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呢?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南区提出的“五育并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展开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资源为依托的多学科融合的德育在线教学。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学校内进行线上的德育课程是以往没有尝试过的形式,对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先进行德育课程在线教育的前期策划工作。
(1) 在线研讨、推出方案
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了微信会议和钉钉在线会议,就线上德育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前期探讨,结合省、市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和我们南区“五育并举”的理念,以原创的8节系列微课《停课不停学—聆听二十四节气的声音》为依托,制定了以“二十四节气”区域资源为依托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德育在线教学方案。
(2) 问卷调查、有的放矢
我们利用问卷星进行了学生问卷设计,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在线教学中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对于南区“二十四节气”资源的了解等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德育课程很感兴趣,希望从中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线下活动指引等。
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有分数和升学率,更要有完整的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要关注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所以,我们的在线教育也要“五育并举”,除了学科教育要常抓不懈外,线上的德育渗透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的亮点与特色。
(一)结合疫情素材,打造系列微课
我们结合已有市级课题《侨乡二十四节气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合力开发系列微课《停课不停学—聆听二十四节气的声音》。
1.该系列微课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审视人性、自我成长”为核心,以疫情期间涌现的鲜活事例为素材,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深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教育的认识。
2.本系列微课分为《敬畏自然—聆听惊蛰的声音(上)》《尊重劳动—聆听惊蛰 的声音(下)》《正视谣言—聆听春分的声音(上)》《致敬英雄—聆听春分的声音(下)》《牢记担当—聆听清明的声音(上)》《审视人性—聆听清明的声音(下)》《懂得感恩—聆听谷雨的声音》七个微课均包括了“知识篇”“素养篇”“拓展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节气的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提升了学科素养、增进了公民意识、让他们有情感、有信仰、懂珍惜、辨是非,做更加理性、自觉、积极阳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在线德育课程注重“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育人的重要性。采取多样化的线下拓展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在劳动中实现自身发展。例如通过本次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制作清明节的艾饼、顺应春分节气特点早睡早起,立春节气当天进行立蛋,观察南区植物的变化,绘制对比表格等。
三、在线教学的反思
(一)注重思维能力提升
教学理念是实施在线课堂的灵魂。我们的在线教学要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在在线教学的环节设置中需要渗透批判性思维、问题分析、沟通交流等核心因素的培养,以学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基础,融入德育元素,实现价值、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
(二)注重学科融合,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疫情期间,我们在线教学的德育课程中进行多学科融合,这就需要都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引領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
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在线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变“堵”为“疏”,完善信息化下的亲子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曾经发布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有超过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就有4个。全国有2400多万青少年网络沉迷,网络已经成为“新型毒品”。尤其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这一阶段只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这种信息化下很多问题都会暴露无遗。
我们在近两个月的在线教学中发现,能否完善信息化下的亲子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信息化已经模糊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线学习阶段,一味的“堵”只能让亲子关系恶化,学生会更倾向于与沉迷网络,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的在线德育课程设置中会渗透一些“疏”的环节,通过亲子共读、亲子共谈、亲子共做等环节让学生有合适的释放渠道,当有释放出口时,学生在线学习阶段的一些压力就不会形成焦虑,更不会把网络当做唯一的释放渠道。
“标本兼治,源头处理”,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和共享。所以,我们在在线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充分渗透信息化的合理应用,这样才能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家校共育。
四、小结
“传统文化资源巧应用,线上学科融合促发展”。综上所述,虽然由于疫情学校推迟了开学日期,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线上德育课程教学的尝试,让我们有新的进展、心得收获。
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教学,如直播教学、微课录制等,进行了快速的学习、掌握及应用,这不仅保障了本阶段在线直播教学,也为开学后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节气的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提升了学科素养、增进了公民意识、让他们有情感、有信仰、懂珍惜、辨是非,做更加理性、自觉、积极阳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相关规定,并能有效的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效果,各学科的网络课堂应运而生。那么,德育课程该如何有效、有序的开展线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呢?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南区提出的“五育并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展开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资源为依托的多学科融合的德育在线教学。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学校内进行线上的德育课程是以往没有尝试过的形式,对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先进行德育课程在线教育的前期策划工作。
(1) 在线研讨、推出方案
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了微信会议和钉钉在线会议,就线上德育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前期探讨,结合省、市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和我们南区“五育并举”的理念,以原创的8节系列微课《停课不停学—聆听二十四节气的声音》为依托,制定了以“二十四节气”区域资源为依托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德育在线教学方案。
(2) 问卷调查、有的放矢
我们利用问卷星进行了学生问卷设计,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在线教学中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对于南区“二十四节气”资源的了解等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德育课程很感兴趣,希望从中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线下活动指引等。
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有分数和升学率,更要有完整的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要关注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所以,我们的在线教育也要“五育并举”,除了学科教育要常抓不懈外,线上的德育渗透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的亮点与特色。
(一)结合疫情素材,打造系列微课
我们结合已有市级课题《侨乡二十四节气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合力开发系列微课《停课不停学—聆听二十四节气的声音》。
1.该系列微课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审视人性、自我成长”为核心,以疫情期间涌现的鲜活事例为素材,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深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教育的认识。
2.本系列微课分为《敬畏自然—聆听惊蛰的声音(上)》《尊重劳动—聆听惊蛰 的声音(下)》《正视谣言—聆听春分的声音(上)》《致敬英雄—聆听春分的声音(下)》《牢记担当—聆听清明的声音(上)》《审视人性—聆听清明的声音(下)》《懂得感恩—聆听谷雨的声音》七个微课均包括了“知识篇”“素养篇”“拓展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节气的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提升了学科素养、增进了公民意识、让他们有情感、有信仰、懂珍惜、辨是非,做更加理性、自觉、积极阳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在线德育课程注重“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育人的重要性。采取多样化的线下拓展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在劳动中实现自身发展。例如通过本次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制作清明节的艾饼、顺应春分节气特点早睡早起,立春节气当天进行立蛋,观察南区植物的变化,绘制对比表格等。
三、在线教学的反思
(一)注重思维能力提升
教学理念是实施在线课堂的灵魂。我们的在线教学要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在在线教学的环节设置中需要渗透批判性思维、问题分析、沟通交流等核心因素的培养,以学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基础,融入德育元素,实现价值、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
(二)注重学科融合,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疫情期间,我们在线教学的德育课程中进行多学科融合,这就需要都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引領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
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在线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变“堵”为“疏”,完善信息化下的亲子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曾经发布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有超过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就有4个。全国有2400多万青少年网络沉迷,网络已经成为“新型毒品”。尤其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这一阶段只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这种信息化下很多问题都会暴露无遗。
我们在近两个月的在线教学中发现,能否完善信息化下的亲子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信息化已经模糊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线学习阶段,一味的“堵”只能让亲子关系恶化,学生会更倾向于与沉迷网络,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的在线德育课程设置中会渗透一些“疏”的环节,通过亲子共读、亲子共谈、亲子共做等环节让学生有合适的释放渠道,当有释放出口时,学生在线学习阶段的一些压力就不会形成焦虑,更不会把网络当做唯一的释放渠道。
“标本兼治,源头处理”,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和共享。所以,我们在在线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充分渗透信息化的合理应用,这样才能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家校共育。
四、小结
“传统文化资源巧应用,线上学科融合促发展”。综上所述,虽然由于疫情学校推迟了开学日期,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线上德育课程教学的尝试,让我们有新的进展、心得收获。
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教学,如直播教学、微课录制等,进行了快速的学习、掌握及应用,这不仅保障了本阶段在线直播教学,也为开学后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节气的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提升了学科素养、增进了公民意识、让他们有情感、有信仰、懂珍惜、辨是非,做更加理性、自觉、积极阳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