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普通的教学科目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而探究式教学则是最佳的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及主要特征,并提出了优化探究性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优化措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普通的教学科目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而探究式教学则是最佳的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生物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获得生物学知识,因而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探究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脑、动手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坚持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 鼓励求异思维,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优化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实物、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有关的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例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 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等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互帮互助,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而且能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活跃思维。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再次,小组合作学习程序要清晰,时间要充分,以免讨论交流看似激烈却没有实效性。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得出最后的结果。另外,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
3.及时小结归纳。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小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参考文献
[1]郝志军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9。
[2]教育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学福 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92-97。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优化措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普通的教学科目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而探究式教学则是最佳的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生物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获得生物学知识,因而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探究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脑、动手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坚持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 鼓励求异思维,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优化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实物、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有关的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例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 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等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互帮互助,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而且能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活跃思维。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再次,小组合作学习程序要清晰,时间要充分,以免讨论交流看似激烈却没有实效性。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得出最后的结果。另外,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
3.及时小结归纳。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小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参考文献
[1]郝志军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9。
[2]教育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徐学福 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