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需要在习作实践中培养,这就要让习作课堂成为“学习的场所”,即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习作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习作教学,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习作方法构建习作体系,具备“自能作文”能力。
一、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发展“规划习作”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素材”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素材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由“物”生“意”是学生确立习作中心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对学生来说,由“物”生“意”的过程较为困难,因为既要产生观点,又要将观点转换为句子或段落。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即体现了学生理解素材时由“物”生“意”、确立习作中心的过程。
师:我喜欢到厦门的环岛路看云,所以收集了一些云的图片,我们一起欣赏。(配乐并出示图片)看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云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和壮观。
生2:云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像一只狗,有的像一条鱼。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用“美丽”“壮观”等词语表达感受,还可以用句子表达感受。
……
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尝试用一至二小节诗描写云。教师可让学生自由交流,充分表达对素材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理解和处理素材时的由“物”生“意”,二是不同学生对同一素材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进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想象、立意与选材等过程。
在教学《亲情测试》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学生在纸上写下最爱的5个人,然后“5选4”“4选3”“3选2”,最后“2选1”。学生完成选择后要交流选择的理由,交流选择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与素材对话的过程。接下来,学生根据素材组织信息,生成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即初步“规划习作”。这是学生“自能作文”的首要条件。
二、引导学生和语文知识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写作质量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和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对话,帮助学生谋篇布局、表情达意。
1.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
习作课堂的重心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因此,教师要做到:在学生原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串联旧知识和新知识,整合与规划素材等习作信息。
例如在教学《晴天有时下猪》一课时,学生都很想拥有故事中那个在上面写什么都能变成现实的神奇日记本,于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写作情感被调动了。那么,童话故事怎么写呢?
生1:4月1日,星期一,阴。今天早上10点钟蔡老师会变成学生,年龄只有11岁。
[众生大笑,鼓掌。]
生1:10点钟到了,变!
师(惊讶):怎么回事?讲台怎么变得这样高?啊,我的声音怎么变了?我身上怎么穿着校服……
[众生大笑。]
生2(严肃):小蔡同学,现在是上课时间。小声讲话会被蔡老师批评……
[众生大笑。]
生2:咦,蔡老师怎么不见了?
师:我就是蔡老师啊!
生3:小蔡同学,你整天想当蔡教师想疯了,还真以为自己是蔡老师吗!
师:可我真是蔡老师啊!
[众生笑。]
生4(端详):不过,仔细看你还真有点像蔡老师。
[师苦笑,众生大笑。]
师:别闹了!校长要来听课。如果校长发现我没上课,奖金会被扣光!
[师愁眉苦脸,众生笑。]
生5(对师):小蔡同学,你不是整天想当蔡老师吗?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冒充一回蔡老师!
[众生欢呼,一起把师推到讲台桌前。]
师: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不对,我现在11岁,读五年级,没那么多知识,怎么当老师?
生6(扮校长,严肃地):蔡老师怎么不在上课?(对师)你一个学生为什么站在讲台前?
[众生大笑。]
师:我就是蔡老师!
[众生大笑。]
生6:胡闹!
[众生大笑。]
生1:报告校长,他真是蔡老师!
生6:蔡老师也真是,上课到处乱跑。要严厉处罚!我一定要找到他!(下)
师:同学们,救救我呀!
[众生大笑。]
生1:没关系,我在日记里把这一段擦掉就是了……
师(变回蔡老师):再想想别的办法,怎么让校长相信老师变成了学生?
生1:我把校长也写进去,让校长也变成11岁!
[众生鼓掌。]
师:这多有意思!
学生创编的《校长来听课》既是童话故事,又融入现实生活场景。这一童话故事的创编把学生的想象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见,只有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才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发展习作思维。
2.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课堂的难点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具体而言,要做到两点。首先,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即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其次,针对不同学生作文思维的差异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根据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及刚才所看到的图片,谁能用句子说说云像什么?
生1:我每次回家都能看见云,那里的云很像一只鹅。有时吹来一阵风,云又像一只海星。
师:去掉多余的文字,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生1:云很像一只鹅,吹来一阵风,又像一只海星。
生2:我看到的云,有许多小火苗高低起伏,就像天空中燃烧的一片火海一样。
师: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对象的特征。
生2:云像一片火海,高低起伏,那是天空中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啊!
生3:天空中的云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
师:棉花糖有什么特点?
生3:不仅白白的,还甜甜的。
师:想吃这样的棉花糖吗?
生3:云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不仅白白的,还甜甜的。嘴馋的时候,真想飞上天去咬它一口。
生4:云有许多种颜色,这些颜色会变化。
师:生活中人的脸色也善变。
生4:我妈妈是一朵善变的“云”。她安静时,脸色柔和,好像白色的“云”;她发火时,脸色通红,好像“火烧云”。她生气时,脸色一沉,好像“乌云”。
学生就“云”这一习作素材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时,运用了阅读教学中掌握的表现手法,例如比喻等修辞方法。其实,学生天生是诗人,生活本身是诗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不当之处,使学生的语言更加准确、具体、生动、简明和扼要。
三、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发展感悟能力
习作教学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的正确认识。
1.习作前自评
作文评改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感悟与构建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习作过程。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教师可在习作之前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写诗能力进行自评:“我能马上写的在稿纸上画‘△’”“我需要想一会儿才能写的在稿纸上画‘○’”“我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写的在稿纸上画‘☆’。”习作前的自评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习作过程,反思与重构自身的习作能力。
2.分组评改
教师可根据学生习作前的自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最先完成习作的学生负责组织习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或他人的习作,自主讨论、悉心评改。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让习作前自评时画“△”的学生互相交流,习作前自评时画“○”的学生互相交流。习作前自评时全班有三个学生画“☆”,教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最终他们也都写出童诗。分组评改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进一步感悟习作。
3.自然评价
习作教学中的“自然评价”是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下的自主评价,即让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知识赏词、赏句、赏画面和赏情感等,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习作和他人的习作。
写作过程除了思维活动外,还有语言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展开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与知识对话、与同伴对话,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感受与体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
一、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发展“规划习作”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素材”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素材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由“物”生“意”是学生确立习作中心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对学生来说,由“物”生“意”的过程较为困难,因为既要产生观点,又要将观点转换为句子或段落。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即体现了学生理解素材时由“物”生“意”、确立习作中心的过程。
师:我喜欢到厦门的环岛路看云,所以收集了一些云的图片,我们一起欣赏。(配乐并出示图片)看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云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和壮观。
生2:云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像一只狗,有的像一条鱼。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用“美丽”“壮观”等词语表达感受,还可以用句子表达感受。
……
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尝试用一至二小节诗描写云。教师可让学生自由交流,充分表达对素材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理解和处理素材时的由“物”生“意”,二是不同学生对同一素材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进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想象、立意与选材等过程。
在教学《亲情测试》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学生在纸上写下最爱的5个人,然后“5选4”“4选3”“3选2”,最后“2选1”。学生完成选择后要交流选择的理由,交流选择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与素材对话的过程。接下来,学生根据素材组织信息,生成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即初步“规划习作”。这是学生“自能作文”的首要条件。
二、引导学生和语文知识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写作质量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和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对话,帮助学生谋篇布局、表情达意。
1.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
习作课堂的重心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因此,教师要做到:在学生原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串联旧知识和新知识,整合与规划素材等习作信息。
例如在教学《晴天有时下猪》一课时,学生都很想拥有故事中那个在上面写什么都能变成现实的神奇日记本,于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写作情感被调动了。那么,童话故事怎么写呢?
生1:4月1日,星期一,阴。今天早上10点钟蔡老师会变成学生,年龄只有11岁。
[众生大笑,鼓掌。]
生1:10点钟到了,变!
师(惊讶):怎么回事?讲台怎么变得这样高?啊,我的声音怎么变了?我身上怎么穿着校服……
[众生大笑。]
生2(严肃):小蔡同学,现在是上课时间。小声讲话会被蔡老师批评……
[众生大笑。]
生2:咦,蔡老师怎么不见了?
师:我就是蔡老师啊!
生3:小蔡同学,你整天想当蔡教师想疯了,还真以为自己是蔡老师吗!
师:可我真是蔡老师啊!
[众生笑。]
生4(端详):不过,仔细看你还真有点像蔡老师。
[师苦笑,众生大笑。]
师:别闹了!校长要来听课。如果校长发现我没上课,奖金会被扣光!
[师愁眉苦脸,众生笑。]
生5(对师):小蔡同学,你不是整天想当蔡老师吗?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冒充一回蔡老师!
[众生欢呼,一起把师推到讲台桌前。]
师: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不对,我现在11岁,读五年级,没那么多知识,怎么当老师?
生6(扮校长,严肃地):蔡老师怎么不在上课?(对师)你一个学生为什么站在讲台前?
[众生大笑。]
师:我就是蔡老师!
[众生大笑。]
生6:胡闹!
[众生大笑。]
生1:报告校长,他真是蔡老师!
生6:蔡老师也真是,上课到处乱跑。要严厉处罚!我一定要找到他!(下)
师:同学们,救救我呀!
[众生大笑。]
生1:没关系,我在日记里把这一段擦掉就是了……
师(变回蔡老师):再想想别的办法,怎么让校长相信老师变成了学生?
生1:我把校长也写进去,让校长也变成11岁!
[众生鼓掌。]
师:这多有意思!
学生创编的《校长来听课》既是童话故事,又融入现实生活场景。这一童话故事的创编把学生的想象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见,只有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探究和体验习作技法,才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发展习作思维。
2.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课堂的难点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具体而言,要做到两点。首先,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即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其次,针对不同学生作文思维的差异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根据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及刚才所看到的图片,谁能用句子说说云像什么?
生1:我每次回家都能看见云,那里的云很像一只鹅。有时吹来一阵风,云又像一只海星。
师:去掉多余的文字,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生1:云很像一只鹅,吹来一阵风,又像一只海星。
生2:我看到的云,有许多小火苗高低起伏,就像天空中燃烧的一片火海一样。
师: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对象的特征。
生2:云像一片火海,高低起伏,那是天空中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啊!
生3:天空中的云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
师:棉花糖有什么特点?
生3:不仅白白的,还甜甜的。
师:想吃这样的棉花糖吗?
生3:云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不仅白白的,还甜甜的。嘴馋的时候,真想飞上天去咬它一口。
生4:云有许多种颜色,这些颜色会变化。
师:生活中人的脸色也善变。
生4:我妈妈是一朵善变的“云”。她安静时,脸色柔和,好像白色的“云”;她发火时,脸色通红,好像“火烧云”。她生气时,脸色一沉,好像“乌云”。
学生就“云”这一习作素材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时,运用了阅读教学中掌握的表现手法,例如比喻等修辞方法。其实,学生天生是诗人,生活本身是诗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不当之处,使学生的语言更加准确、具体、生动、简明和扼要。
三、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发展感悟能力
习作教学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的正确认识。
1.习作前自评
作文评改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感悟与构建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习作过程。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教师可在习作之前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写诗能力进行自评:“我能马上写的在稿纸上画‘△’”“我需要想一会儿才能写的在稿纸上画‘○’”“我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写的在稿纸上画‘☆’。”习作前的自评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习作过程,反思与重构自身的习作能力。
2.分组评改
教师可根据学生习作前的自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最先完成习作的学生负责组织习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或他人的习作,自主讨论、悉心评改。例如在教学《写童诗》一课时,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让习作前自评时画“△”的学生互相交流,习作前自评时画“○”的学生互相交流。习作前自评时全班有三个学生画“☆”,教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最终他们也都写出童诗。分组评改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进一步感悟习作。
3.自然评价
习作教学中的“自然评价”是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下的自主评价,即让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知识赏词、赏句、赏画面和赏情感等,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习作和他人的习作。
写作过程除了思维活动外,还有语言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展开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与知识对话、与同伴对话,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感受与体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