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那么近,那么远

来源 :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交换学生去台湾学习的时候,送我离家的外婆,抹起了眼泪。
  是因为台湾太远了吗,远到让她觉得担心与不舍?毕竟,虽然从深圳飞去台湾的航程可能还不及飛到北京的一半,但在心理距离上,台湾总归是一个听起来比北京更远的地方。
  是因为台湾太近了吗,近到让她触景伤情?毕竟,那是外婆曾经每每期盼家书传来的方向。在那个动荡“大时代”,外婆的大哥,我从小就听说的“台湾舅公”,随“国军”退守台湾之后,即便后来身居高位,此生也再未有机会重回故土。每当回想至此,外婆总是潸然泪下。
  于是,“时而近,时而远”,就是这些年来,我接近台湾、观察台湾的感受。这既近又远,尤其存在于想象与真实的落差中。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出发去台湾之前,我的外公总提醒我,出门在外需多备一点钱在身上。在他想来,毕竟“台湾的物价要比大陆贵十倍,因为台湾人的收入比大陆人要高十倍”。外公对台湾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的生活成本并未见得比大陆高,而且很多时候,竟让我觉得实惠许多。现在台湾人挣的当然也没有大陆人的十倍之多。事实上,台湾年轻人走出校园以后能拿到的平均薪资水平,与大陆一线城市的相仿。甚至有的时候,大陆一些行业的薪资水平还要略高一筹。
  两岸之间在物价和经济水平上的差距拉“近”了,我想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逻辑带来的。
  另外一个“近”是人心上的“近”。两岸同文同种自不必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我想也不是一句假话。但也总有一些时刻,又让我觉得,两岸离得有点“远”。
  有的“远”,来自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我的一位老师与我谈话的开场白十分有趣,他说:“冒昧问一句,大陆的女孩子都像你这样穿着打扮吗?因为你看起来就和台湾的女孩子没有区别呀。”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大陆女生似乎打扮得“比较朴素”。
  有的“远”,则源自历史或掺进复杂的政治因素。
  比如,会有第一次见面的台湾朋友,礼貌又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希望我称你来自‘中国’还是‘大陆’?” 比如,去年3月,当“反服贸”的议题发酵、“太阳花学运”兴起之时,在台湾朋友比较多的社交网络上,我也会看到许多我并不赞同的帖子被刷屏。
  再比如,我发现,原来龙应台《大江大海》中“大时代”的叙事,并不是台湾叙事的全部。那是属于1949年前后退守台湾的100多万“外省人”的叙事,而不是台湾“本省人”的叙事;恐怕,也不是如今为大多数台湾年轻人完全“继承”和“理解”的叙事。
  还有的“远”,来自两岸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比如,我所见的大陆青年,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都生活得非常“用力”、非常“努力”,也非常“着急”,“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口号,同样适用于大陆社会的整体氛围。而对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似乎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更看重生活中的“小确幸”,更愿意“追随自己的内心”。
  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大陆依然处于优先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台湾则已经处于“后现代”的发展阶段,所以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社会公平以及政治权利的争取等。
  这种分析似乎是说得通也易于理解的,但它之于身处大陆的我,依然有隔阂,就如同你也许知道漩涡的湍动强度与流速,但你终究想象不出真正漩涡深处的感受一样。毕竟,我没有真正走过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所以不能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走到了这里、如今想要去何方。
  时常,我想,是否真的有办法,消除这种隔阂,让两岸人民、两岸青年真正能够达成心意相通、感同身受?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13日
其他文献
去以色列之前,我一想到它就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样的旅途绝对苦不堪言。一个黄沙蔽日、缺树缺水的国家,又总有战事威胁,如果以人的相貌比拟,想必是形容枯槁,没有半点令我想要探访的情致。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对于旅行的框限,一样一样地放宽了。樊篱既是我自己设下的,有朝一日要将之撤除,又何难之有?主意既定,我与亲友一行共19人,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  我们到的时候,适逢犹太人的“住棚节”,到处人满为患。房子边
期刊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已经进组,小金丝胡同儿,父子酒局,小刚导演的一个提议一下就惊到我了——真喝!这是我的第一场戏!  那时的我对老炮儿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拍戏的日子里我没时间多想,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能完成管导的要求、怎么接住小刚导演的台词、怎么不掉链子。  三个月的拍摄,从前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老炮儿”,对六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代表着一代人、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信仰!  2015年2月6日在北京景山
期刊
击垮一家企业的是3种浪费——仓库里多余的存货、不工作的员工以及面积过大的工作场所。  先说第一种浪费。顾客是不会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购买商品的,他们喜欢在忙碌的、人多的地方购物。如果将商品闲置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商品就会产生一种闲置的气息。  第二种浪费也很好理解。本来10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企业却多请了一个人,这多余的一个人就会发出“空闲波长”。而且,更糟的是,商品只是默默地发出这种消极的“波长”
期刊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名“呦呦”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当中,让不少国人再度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部吟诵了三千年的古老诗集上。据了解,不止屠呦呦,还有不少名人的名字出自《诗经》,他们的性格及人生轨迹也或多或少与他们名字达到了某种契合。  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出生时,父亲屠濂规听到其哭声呦呦,随口吟诵出《诗经·小
期刊
他叫杨乐。要不是崔健连哄带骗带他来参加《中国之星》,不知道要多久他才被大众熟识。  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在人们需要记忆的时候会被放大许多倍。于是人们又各种搜索翻出杨乐在江苏卫视《全能星战》给胡彦斌伴奏的视频。在百度输入“杨乐、胡彦斌、口琴”等关键词,会有一条“全能星战给胡彦斌口琴伴奏的杨乐是否完爆胡彦斌……”。  很多时候,中国人在审美视角上更偏重内心感悟。所以,绘画里讲“状物为下,慰心为上”,意思
期刊
诗词是美的,你越老,老到词穷时,它就更美。  三四岁吧,我摔断了一双腿,一只手,被接骨的医生料理后就木乃伊似的绑在床上。  我妈每天在我床边哭,问我疼不疼。有一天她开了窍,不哭了,给我读一本不知道从哪拿来的自然书。读的次数多,听得我都会背了。  有天来个叔叔探病,抄起那本书,我看一眼图,就把那一页的内容全给他背出来。吓得他以为见了神童,说这么小,怎么认识这么多字,还全部会背。  我妈终于笑了起来,
期刊
惊人数字  这些垃圾去哪了  快递包装主要包括几种材料:   仅以西安为例,当地每年因快递产生的废纸箱约有1.5万~2万吨。其中被回收的仅占60%左右。每年300吨左右的塑料袋及胶带、20吨的气泡膜,则直接进了垃圾场被焚烧或填埋。   塑料胶带和塑料袋的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填埋在土壤中需近百年方能降解。   通常小件商品要层层包装,胶带、塑料袋、纸盒、纸箱、泡沫填充物等不能循环使用,甚至部分
期刊
宋冬野,他唱“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所以我感到绝望”(《董小姐》),也唱“当你疲倦的船回到家乡,我还能否成为你的船长”(《卡比巴拉的海》),还唱“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却能让你彻底地悲伤”(《水果店的老板娘》),这些句子和他讲的这个故事,是两种风格——  我是个未经打磨的卖唱歌手,这本是个让人绝望的职业,但我也许是修了若干辈子的善,导致我跌跌撞撞唱了两三年就居然能靠它填饱肚子生存下去。
期刊
作为社会新鲜人,可能你需要展示学历、能力之类的硬件实力,其实,还需要展示一种软实力,那就是说话做事的相处之道。  “我觉得直爽、真性情,是指在自己的事情上直截了当,不在牵扯到自己的事中纠缠不休矫揉造作。绝对不是说你对别人直戳伤口或坦白粗鲁!說话直接且不顾别人心情,不是直爽豪迈,而是没教养,没情商,别自夸诚实坦荡了,你只是没礼貌没涵养罢了。”  这段话曾流传甚广,相信你已经知道,那么,辑一些故事,看
期刊
前几天,约了合作公司的负责人开会。一帮人初次见面,在会议室正襟危坐,讨论合作方案和一些细节。  当问到是否现在就拍板定案的时候,我表示这需要部门领导的批复,不过不巧,领导今天出差了。  我话音还未落,同公司一块参加会议的另外一个部门的妹子立刻干脆地打断我,然后一本正经地纠正,不是出差,是出去嗨去了,他昨天回老家和朋友喝酒,喝多了当晚没有回来。  我当时就石化了,然后尴尬地看着来客。对方也是面面相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