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来源 :教育科学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氨基甲酸乙酯(EC)是葡萄酒中的有毒物质。本文讲述了葡萄酒中EC的毒性机理、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影响葡萄酒中EC含量的因素并相应提出了控制方法,最终叙述了世界各国对酒精饮品中EC的安全限量,为我国尽早制定相应安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的标准。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葡萄酒;合成途径;影响因素;限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progress of ethyl Carbamate in wine
  YANG Xue-wei1, Duan Xue-Rong, LI Hong-yu, DONG Xuan, ZHOU Guang-rong
  (COFCO Huaxia Great Wall Wine Co. Ltd., Changli 066600, China)
  
  Abstract: Ethyl Carbamate is a toxic substance in wine.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ts toxic mechanism,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provided the relative control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content of EC in wine. In the final part, EC limit concentrations in alcohol drinks of some countries were given and provide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king our limit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thyl Carbamate; wine; biosynthesis pathway; influence factors; limitation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也称乌拉坦或尿烷(urethane),是发酵食品中的一种发酵副产物。EC的分子式C3H7NO2,分子量89.1,为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状晶体,其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1]。EC不易挥发,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为2g/mL,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稍低,蒸气压较高,这些特征使得在分析检测酒精饮料中痕量EC时,样品前处理过程会造成EC的损失[2]。目前,大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葡萄酒中的EC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
  早在1943年,EC就被证实是一种致癌物质,2007年氨基甲酸乙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从2B类提升为2A类 [4, 5]。氨基甲酸乙酯可以引起肺肿瘤、淋巴癌、肝癌、皮肤癌等疾病,而且乙醇对其致癌性有促进作用[6-8]。对氨基甲酸乙酯致癌机理的研究显示,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主要与细胞色素P450有关[9, 10]。
   氨基甲酸乙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有4条,前两条途径对人体无害,通过这些途径可将超过95%的精氨酸代谢为乙醇、氨和碳水化合物及尿而排出体外[11];第三条途径中,细胞色素P450将氨基甲酸乙酯氧化成的DNA加聚物能够破坏DNA双链,进而导致癌变,这一途径大约代谢0.5%的精氨酸;最后一条途径中,细胞色素P450将大约0.1%的氨基甲酸乙酯氧化为N-羟基-氨基甲酸乙酯,该物质能够在Cu2+存在时,造成DNA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多发生在脱氧核苷酸(T、C)的残基上,因此,这一途径通常被认为是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致癌途径。
  
  2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合成途径
  自发酵食品和饮品中发现氨基甲酸乙酯以来,关于EC的合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五条[2]:(1)焦碳酸二乙酯和氨反应形成;(2)氰化物和乙醇反应而生成;(3)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4)尿素和乙醇反应形成;(5)瓜氨酸和乙醇反应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12, 13]。
   2.1酵母菌的尿素循环途径(见图1)
   在葡萄酒酿造中,尿素曾一直作为酵母氮源而被使用,直到1976年Ough在实验证明了乙醇和尿素在室温下反应72h后产生了氨基甲酸乙酯,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葡萄酒中存在的尿素。酵母发酵过程中利用的尿素大部分是由精氨酸通过精氨酸酶(arginase)分解产生的,而精氨酸是葡萄汁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之一[14],其含量过高时,由于酵母氮代谢的抑制作用,细胞不能进一步代谢尿素,导致其在细胞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被酵母释放到葡萄酒中,然后与乙醇自发反应生成氨基甲酸乙酯;然而Uthurry研究表明酵母对精氨酸的代谢不会被葡萄汁中过多的精氨酸抑制,因此酵母产生尿素的量会随着葡萄汁中精氨酸含量的增高而增加[15]。这一途径是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合成的主要途径[16, 17]。
  注:(1)精氨酸酶; (2)鸟氨酸转氨甲酰酶; (3)精氨琥珀酸合成酶;
   (4)精氨琥珀酸裂解酶; (5)脲酶; (6)氨甲酰磷酸合成酶
   2.2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脱亚胺途径
   人们曾一度认为,苹果酸-乳酸菌对精氨酸的代谢也同酵母菌相似,是按照尿素循环的途径进行的,即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尿素和鸟氨酸,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变为NH3和CO2,鸟氨酸则最终在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瓜氨酸[18]。但Liu等(1995, 1996, 1998)对苹果酸-乳酸菌中精氨酸代谢途径的研究表明,在细菌的培养过程中并未检测到尿素、精氨酸酶和脲酶活力的情况下,同样代谢精氨酸产生上述产物[19-21]。因此,苹果酸-乳酸菌对精氨酸的降解并不是通过尿素循环途径。
   研究发现,在苹果酸-乳酸菌代谢精氨酸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于尿素循环的三个关键酶:精氨酸脱亚胺酶、鸟氨酸转氨甲酰酶和氨基甲酰激酶 [22, 23]。在前人对异型发酵乳杆菌精氨酸代谢途径的研究基础上,Liu等(1998)提出了苹果酸-乳酸菌降解精氨酸的脱亚胺途径,即ADI途径[20](图2)。
   通过培养基的研究发现,某些细菌通过ADI途径代谢精氨酸的过程中,如O. oeni等,会有少量的瓜氨酸从细胞内分泌到培养基中。而在葡萄酒中,这些细菌的这一行为就会导致瓜氨酸与葡萄酒的乙醇自发反应生成EC[24]。目前尚未对瓜氨酸向胞外分泌的现象进行代谢机理的深刻研究,初步认为这可能是因为ADI途径中步骤1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反应2可能有反应上限,最终导致胞内瓜氨酸由于细菌自身保护而造成其外渗[25]。
  
  3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措施
   影响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葡萄汁中精氨酸含量[26]: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精氨酸全部来源于葡萄汁,作为氨基甲酸乙酯的间接反应物,它的含量直接影响葡萄酒中EC的含量。而葡萄汁中的精氨酸含量主要与葡萄园的管理方式相关。
   (2)酵母菌和苹果酸-乳酸菌的种类[15]:酵母菌对尿素的生成以及精氨酸的合成具有菌株间的差异。早在1993年,研究学者An等就对8株酿酒酵母发酵而成的酒中尿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有7株对应酒样中尽管含量各不相同,但都发现有尿素的积累,一株Lalvin 71B对应的样品中却没有发现尿素。
   (3)发酵温度[27]和时间[28]:研究发现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与温度直接相关,温度每升高10℃,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速度变为为升温前的2倍。
   (4)带酒脚的陈酿方式[29]:这种陈酿方式主要是老牌葡萄酒产国—法国的陈酿方式之一,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葡萄酒风味。然而发酵结束后,酿酒酵母就会自溶,直接将细胞内的尿素释放于葡萄酒中,与乙醇反应生成氨基甲酸乙酯。有研究表明,此种陈酿方式,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立刻提高,与陈酿时间不存在相关性。
   与影响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因素相对应,得到以下一些降低其产生的方法[13]:(1)改善葡萄园管理,选择氮含量低的砧木:研究表明葡萄栽培品种和砧木、施肥、修剪、灌溉等栽培管理措施[30]都直接影响葡萄汁中精氨酸的含量;(2)通过对酿酒微生物的选育,选择低产尿素的酵母菌和不具有arcABC基因或者精氨酸脱亚胺酶活性低的酒酒球菌,或者直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含有酸性脲酶的工程菌,或通过敲出arcABC乳酸菌基因的方法构建酿酒工程菌;(3)控制葡萄酒酿造条件,尽量低温发酵[31];(4)改善酿酒工艺,尽量避免带酒脚的陈酿方式,还可向葡萄酒中添加酸性脲酶将酵母中代谢的尿素转化为氨,降低其积累,直接减少酵母的排出胞外尿素含量等。
  
  4 氨基甲酸乙酯与葡萄酒安全
   人体摄取的氨基甲酸乙酯主要来源于酒精饮料的饮用[32],葡萄酒中EC含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33],为此世界许多国家的卫生机构与组织作出了相关规定。加拿大卫生与福利组织在1985年规定了各类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佐餐葡萄酒30μg/L,蒸馏酒150μg/L,强化葡萄酒100μg/L等。美国葡萄酒工业规定的限量为:佐餐葡萄酒15μg/L,餐后甜葡萄酒60μg/L。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规定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为20μg/L。然而作为葡萄酒的消费大国,我国目前却仅制定了出口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行业检测标准[34],而对于酒精饮料或者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尚未做出规定。
   为了尽快制定我国葡萄酒中 EC 的限量标准,保护我国葡萄酒消费者利益,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途径[16]、检测方法[4, 11, 34-36]、在发酵食品中含量[1, 9, 37-39]以及污染估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我国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限制性标准的建议[40],为葡萄酒的卫生以及安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期葡萄酒行业今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予欢, 李国基. 关于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探讨 [J]. 中国酿造, 2003(1):31-33.
  [2] 韩娜. 低产硫化氢及氨基甲酸乙酯葡萄酒酵母菌株的筛选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 Weber Jv, Vi Sharypov. Ethyl carbamate in foods and beverages: a review [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7(3):233-247.
  [4] 朱志鑫, 吴惠勤, 黄晓兰等.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方法 [J]. 食品科技, 2009(006):287-290.
  [5] 宋钢. 酒类的安全性调查-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 [J]. 中国酿造, 2008(3):99-102.
  [6] Miller Y.E., L.D. Dwyer-Nield, R.L. Keith, et al. Induction of a high incidence of lung tumors in C57BL/6 mice with multiple ethyl carbamate injections [J]. Cancer letters, 2003, 198(2):139-144.
  [7] Sakano K., S. Oikawa, Y. Hiraku, et al. Metabolism of carcinogenic urethane to nitric oxide is involved in oxidative DNA damage [J].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2, 33(5):703-714.
  [8] Tomisawa M., H. Suemizu, Y. Ohnishi, et al. Mutation analysis of vinyl carbamate or urethane induced lung tumors in rasH2 transgenic mice [J]. Toxicology letters, 2003, 142(1-2):111-117.
  [9] 吴世嘉, 王洪新.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9, 26(009):15-19.
  [10] Peter Guengerich F. Cytochrome P450 oxidations in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electrophiles: epoxidation and related reactions [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3, 409(1):59-71.
  [11] 冯丽丹.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2] Arena M.E., M.C. Manca De Nadra. Influence of ethanol and low pH on arginine and citrulline metabolism in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wine [J].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 2005, 156(8):858-864.
  [13] 梁新红, 孙俊良, 曾洁.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及质量控制 [J]. 酿酒科技, 2009(10):32-36.
  [14] Araque I., C. Reguant, N. Rozès, et al. Influence of wine-like conditions on arginine utilization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J].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 2012, 14(4):225-233.
  [15] Uthurry Ca, Ja Lepe, J. Lombardero, et al. Ethyl carbamate production by selected yeasts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red wine [J]. Food chemistry, 2006, 94(2):262-270.
  [16] 梁新红. 中国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17] 高年发, 宝菊花.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J]. 中国酿造, 2006, 162(9):1-4.
  [18] Romero S.V., C. Reguant, A. Bordons, et al. Potential formation of ethyl carbamate in simulated wine inoculated with Oenococcus oeni and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4(6):1206-1213.
  [19] Liu S., Gg Pritchard, Mj Hardman, et al. Occurrence of 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 enzymes in arginine catabolism by wine lactic Acid bacteria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5, 61(1):310-316.
  [20] Liu S.Q., Gj Pilone. A review: arginine metabolism in wine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8, 84(3):315-327.
  [21] Liu S.Q., Gg Pritchard, Mj Hardman, et al. Arginine catabolism in wine lactic acid bacteria: is it via the 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 or the arginase‐urease pathway?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6, 81(5):486-492.
  [22] Masqué Mc, M. Soler, B. Zaplana, et al. Ethyl carbamate content in wines with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induced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he vinification process [J].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1, 61(1):199-206.
  [23] De Angelis M., L. Mariotti, J. Rossi, et al. Arginine catabolism by sourdough lactic acid bacteria: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 enzymes from 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 CB1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2, 68(12):6193-6201.
  [24] Fernández M., M. Zú?iga. Amino acid catabolic pathway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J].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2006, 32(3):155-183.
  [25] 张春晖, 李华. 葡萄酒微生物学 [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6] Spano G., L. Beneduce, L. De Palm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win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y PCR-DGGE and RAPD-PCR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s able to degrade arginine [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22(8):769-773.
  [27] Stevens Df, Cs Ough. Ethyl carbamate formation: reaction of urea and citrulline with ethanol in wine under low to normal temperature condition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1993, 44(3):309-312.
  [28] Valero E., Jc Mauricio, Mc Milan, et al. Changes in the urea content of wine under different fermentation and aging conditions by two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races [J]. Biotechnology letters, 1999, 21(6):555-559.
  [29] Tegmo-Larsson I.M., T. Henick-Kling.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and extended lees contact on ethyl carbamate formation in New York wine [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1990, 41(4):269-272.
  [30] Spayd S.E., Cw Nagel, C.G. Edwards. Yeast growth in Riesling juice as affected by vineyar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1995, 46(1):49-55.
  [31] Soufleros E. H., E. Bouloumpasi, C. Tsarchopoulos, et al. Primary amino acid profiles of Greek white wines and their use in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variety, origin and vintage [J]. Food chemistry, 2003, 80(2):261-273.
  [32] Arena Me, Fm Saguir, Mc Manca De Nadra. Arginine, citrulline and ornithine metabolism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win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999, 52(3):155-161.
  [33] Pozo-Bayón M. ., M. Monagas, B. Bartolomé, et al. Wine features related to safety and consumer health: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12, 52(1):31-54.
  [34] 王利平, 刘杨岷, 袁身淑.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 [J].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4):3-6.
  [35] 谭文渊, 袁东, 付大友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白酒中的氨基甲酸甲酯和氨基甲酸乙酯 [J]. 食品科学, 2011, 32(16):305-307.
  [36] 吴平谷, 陈正冬. 固相萃取结合 GC/MS 法测定酒中氨基甲酸乙酯 [J]. 卫生研究, 2004, 33(5):627-628.
  [37] 高年发, 宝菊花, 孙晓雯等. HPLC 测定白兰地中的氨基甲酸乙酯 [J]. 中国酿造, 2008(7):84-87.
  [38] 马波. 食品和酒精饮料中尿烷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09):4810-4812.
  [39] 石维妮, 刘晓毅, 赵玉琪等. 发酵性食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调研 [J]. 中国酿造, 2009(011):124-126.
  [40] 周萍萍, 周蕊, 赵云峰, et al.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评估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20(3):208-210.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近几年参与三分量地震采集项目的实施和不断总结、设想,浅谈对于未来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旨在和从事、关心、关注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的技术管理者进行交流探讨,共促未来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三分量 地震采集 发展   Abstract:The 3-component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期刊
摘 要:大庆炼化公司于2012年9月引进了储罐机械清洗技术实际使用证明该技术具有安全、环保、省时、省力等优点。  关键词:机械清洗;原油储罐;渣油储罐;辽河油田。  0 引言  大庆炼化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产原油余590万吨,下属的储运厂就拥有5000立方米至10000立方米的原、渣油储罐11座。多年来这些储罐因为更换中央排水管、更换罐顶等大修和对重点储罐进行安全检测等原因每年都要对
期刊
摘 要:基于semenov热自燃理论对自加速分解温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表明自加速分解温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为T0=f(k0,Q,E,C,)=f(热力学因素、流体力学因素)。并结合已有实验数据,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提出了预防煤炭热自燃影响因素,为煤炭的安全存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煤粉;自燃;热稳定性;自加速分解温度;爆炸    0 引言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煤炭生产主要
期刊
新形势下胜利油田干部职工中存在着利益格局多元、需求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等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给基层队伍教育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教育管理工作,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层职工面临着诸如社会化发展步伐加快与一线政策倾斜之间的矛盾;稳定和谐的压力与职工队伍从严管理的矛盾;工资分配机制的“静”与职工岗位性质变化的“动”之间的矛盾:信息网络反映问题与常规途径反映问
期刊
摘 要: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变压器的正常运行是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保障。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变压器故障之一铁芯多点接地故障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变压器多点故障接地类型、判别方法、故障点的检测,总结了排除故障的方法。对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变压器铁芯;多点故障接地;故障检测;分析处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力系统的负荷大幅度增加,大机组、大电网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油田必须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油田的规律和途径,认真解决前
期刊
摘 要:本文是通过分析在油田管道焊接施工中的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未焊透、夹杂物、未熔合、内部气孔、内部裂纹等等等,并对提出相关焊接质量控制的措施,对油田管道缝焊接施工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田管道 焊接 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胜利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时期,砂蜡水稠低等等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管道焊接、铺设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管道施工单位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油田输送管道都
期刊
在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士官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多年来教育实践认为,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创新士官培训模式,要做到“实行一个转变,确立四个模式”。  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实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向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转变  士官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具体岗位为指向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所以,办学指导思想应摆脱学历教育条
期刊
摘 要:广州地铁首班车是指地铁各站当天投入运营服务的第一班列车,每个地铁车站的首班车开行时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延误程度情况下的行车调整方式进行分析,以寻求合理的首班车行车调整方法,减轻甚至避免地铁首班车延误,最大限度的为乘客准点优质服务。  关键词:广州地铁,首班车,延误,行车调整    Abstract:Guangzhou Metro first bus refers to the s
期刊
摘 要:催化裂化设备工艺在炼油方面至关重要。我国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催化剂在渣油裂化能力和抗金属污染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的水平。在减少焦炭、取出多余热量、催化剂再生、能量回收等方面的技术有了较大进展,催化裂化设备工艺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催化裂化;设备工艺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0 引言    在我国石油资源中,炼油工业必须走向深加工的路线,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