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名著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启发智慧永不枯竭的源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要求”的要求,并推荐了《红楼梦》等几十部名著。2008年名著阅读考查进入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那么,如何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名著的自主阅读、鉴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审美阅读鉴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大观园中人结社作诗、林黛玉的个人创作,都是在美的环境氛围中,在情感激荡的背景下展开的。读《西厢》时,正值“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将花瓣抖落池中,“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写《葬花吟》前,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伤感悲戚,又正值“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之时。审美情趣不能强加给学生,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创设环境氛围,能引起学生审美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陶冶,获得审美体验。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美的元素,熔铸成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激发、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展开审美阅读。
二、引导心态,用“心”入境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娱乐活动的诱惑及阅读趣味不高等诸多原因,学生名著阅读的心态存在很多问题,如畏惧、急躁、淡漠、功利等。教师要强化心理介入,在学生阅读前和阅读过程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三种阅读心态。
(1)感性投入地阅读。以己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2)用超功利的审美的心去阅读。进行审美的阅读,是把功利目的暂时悬置起来,不去考虑阅读能带来的好处,而专注于作品本身的能引发人审美情趣的审美属性,体会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实现心灵的舒展、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自由的沉思冥想。久而久之,理性的顿悟、灵感的生成,就在闲适轻松的时刻翩然而至,功利目的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实现。
(3)以“我“为主,品出滋味。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者都必然加上自己的理解;不同的读者的知识经验、人生阅历、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专家、教师、其他读者的评论、分析再精彩,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发现,只有自己去阅读,那些感受、体验、想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此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体验自我感悟、探究、发现的乐趣,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从名著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授之以渔,阅读有法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了使学生由“浅阅读”进入“深阅读”的状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对有疑问、有异议的地方,进行批注、质疑;将如火花一样稍纵即逝的感悟用评点的方式写下来;把自己品读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点点滴滴都用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长可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当需要或回想时却无迹可寻。圈点批注,抄录精彩片段,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养成不断积累言语材料、丰富自己的言语库存的好习惯,而且便于自己从中反思生成言语审美感受的过程和方法,为赏析和研读提供支撑。
四、组织活动,在做中学
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鉴赏和研讨,交流阅读心得、鉴赏体会、研讨成果,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上文所述圈点勾画、札记、点评等可看作与阅读过程相伴进行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鉴赏和研讨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红楼梦〉选读》围绕语文学科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形式,有讨论会、写综述、写小论文、写故事梗概、写红楼游记、背诵精妙诗词等等,将作品鉴赏与语文的读写听说活动结合起来。《〈红楼梦选读〉学习与评价》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方法,如“独立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大组交流式”、“同座对话式”、“小组辩论式”、“师生多边式”、“网络搜索式”、“电话请教式”与“读书旁批式”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或学生)讲授、专家讲座、影视赏析、组织辩论,甚至组织同学自导自演作品中的场景片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围绕名著的阅读、鉴赏、研讨开展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名著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参与题目的编写)、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一、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审美阅读鉴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大观园中人结社作诗、林黛玉的个人创作,都是在美的环境氛围中,在情感激荡的背景下展开的。读《西厢》时,正值“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将花瓣抖落池中,“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写《葬花吟》前,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伤感悲戚,又正值“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之时。审美情趣不能强加给学生,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创设环境氛围,能引起学生审美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陶冶,获得审美体验。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美的元素,熔铸成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激发、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展开审美阅读。
二、引导心态,用“心”入境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娱乐活动的诱惑及阅读趣味不高等诸多原因,学生名著阅读的心态存在很多问题,如畏惧、急躁、淡漠、功利等。教师要强化心理介入,在学生阅读前和阅读过程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三种阅读心态。
(1)感性投入地阅读。以己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2)用超功利的审美的心去阅读。进行审美的阅读,是把功利目的暂时悬置起来,不去考虑阅读能带来的好处,而专注于作品本身的能引发人审美情趣的审美属性,体会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实现心灵的舒展、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自由的沉思冥想。久而久之,理性的顿悟、灵感的生成,就在闲适轻松的时刻翩然而至,功利目的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实现。
(3)以“我“为主,品出滋味。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者都必然加上自己的理解;不同的读者的知识经验、人生阅历、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专家、教师、其他读者的评论、分析再精彩,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发现,只有自己去阅读,那些感受、体验、想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此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体验自我感悟、探究、发现的乐趣,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从名著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授之以渔,阅读有法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了使学生由“浅阅读”进入“深阅读”的状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对有疑问、有异议的地方,进行批注、质疑;将如火花一样稍纵即逝的感悟用评点的方式写下来;把自己品读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点点滴滴都用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长可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当需要或回想时却无迹可寻。圈点批注,抄录精彩片段,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养成不断积累言语材料、丰富自己的言语库存的好习惯,而且便于自己从中反思生成言语审美感受的过程和方法,为赏析和研读提供支撑。
四、组织活动,在做中学
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鉴赏和研讨,交流阅读心得、鉴赏体会、研讨成果,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上文所述圈点勾画、札记、点评等可看作与阅读过程相伴进行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鉴赏和研讨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红楼梦〉选读》围绕语文学科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形式,有讨论会、写综述、写小论文、写故事梗概、写红楼游记、背诵精妙诗词等等,将作品鉴赏与语文的读写听说活动结合起来。《〈红楼梦选读〉学习与评价》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方法,如“独立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大组交流式”、“同座对话式”、“小组辩论式”、“师生多边式”、“网络搜索式”、“电话请教式”与“读书旁批式”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或学生)讲授、专家讲座、影视赏析、组织辩论,甚至组织同学自导自演作品中的场景片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围绕名著的阅读、鉴赏、研讨开展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名著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参与题目的编写)、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