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精神沦陷与出路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森的最新小说集《海风今岁寒》延续着作者以往的写作传统,但又有着某种新的质。它仍以海南岛为叙述背景,围绕现代性进程中传统的突然断裂、死亡的来临、家里一个人的失踪等叙述主题来展示青年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精神沦陷问题,但与林森的其他小说相比,《海风今岁寒》更多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出路的探寻。
  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游离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但它仍旧无法阻挡现代性的侵入。现代化给海岛人民带来富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冲击着海南传统社会的原有状态,它打破了海岛人旧有的精神信仰。但新的规范与秩序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传统解体速度与现代化形成速度之间会出现一种不同步性,这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无序与迷茫。林森的小说创作力图表现乡村小镇和城市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是作者一直以来的写作追求。
  作为80后作家的林森,他的小说既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表征着时代下精神的幻灭。他的长篇小说《关关雎鸠》以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界地带——瑞溪镇为背景,讲述现代化事物进入小镇后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危机与迷茫。现代事物的闯入打破了瑞溪镇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是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因子,如吸毒、贩毒、嫖娼等,它们正腐蚀着小镇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也失去了立足之地,随着传统世界消失的是瑞溪人的精神信仰,军坡节原是瑞溪的祭祀盛典,更是瑞溪人传统精神的象征,后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取消,军坡节的取缔表面上是瑞溪人在破除旧有的封建迷信,实际则意味着瑞溪人已有传统信仰的坍塌,信仰坍塌后,瑞溪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精神的混乱期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乱象。
  《海风今岁寒》这部新作也延续着作者以往的创作主题。《海风今岁寒》中的七篇小说聚焦过渡时期的海南,乡村向城镇过渡,传统向现代过渡,但这种过渡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断裂。“断裂”在文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生命的断裂。《抬木人》中,兄弟二人将自己不顺遂的人生归结为生母的出走与“呆父”的无能,却丝毫不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为了抢夺老父的养老金,二人竟挥刀弑父,最终逼得父亲自缢;当兵人在部队离奇失踪;“我”已年近四十却仍在游手好闲,荒唐度日;作者借母亲之口呼喊出了生命在此断裂的绝望。林森在《海风今岁寒》中将生命的断裂借由一个个被现代化裹挟的人物表现出来。
  二是精神上的断裂。与能见的生命断裂相比,林森更倾心人们肉眼不可见的断裂——人精神上的断裂。在现代化的全面冲击下,充满椰风海韵的海南岛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地思想的波及,海南人尤其是青年人更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展现出同时代下人所共有的理想的坍塌、精神的覆灭、信仰的瘫痪。过渡时期的海南岛,现代文化范型尚未完全确立,传统文化习俗亦未完全消解。这时,人们的思想是最混乱、最迷茫的。一些人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以海南建省初期的城镇化进程为主线,其中穿插两个年轻租客与海北公女儿的爱情纠葛以及村民间的相互猜忌。人成为一块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木头。城镇化进程助推了人精神的幻灭,而祠堂后面的乱巷吊诡地成为精神的寄托。这个精神寄托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于是,那种不断出现的幻觉、相互间的猜忌又开始占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重新陷入了那种迷惘的深渊。青衣、少陵、小猫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不愁吃穿,却都身陷精神荒漠,荒唐度日。《抬木人》中,老大将那个冒风的洞穴当作精神寄托,父亲死后,这个精神寄托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头脑中,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却丝毫没有减少,“母亲是如何被拐来的、母亲在被拐卖的路途中遭遇过什么?她后来又去了什么地方……”,这些无解的问题一个个扑面而来又使他深陷、沉沦、腐烂。这种精神的断裂是林森在文本中力图为人们呈现的,生命与思想的断裂互为呼应,这正是作者思考的深度所在。
  《海风今岁寒》和作者以往的创作有着某种延续性,即都旨在表现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但在《海风今岁寒》中,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猎奇式表现青年人荒唐的人生现状,也不想單纯地展现海南乡土景观,而是力图深入到人精神幻灭的漩涡中,去思考现代人从精神危机中突围的可能形态。海风汹涌如暴,人们就站在风暴的中心,在这个风暴中心下,人们该建立怎样的精神寄托,去哪里寻找新的精神故乡,这是作者在文中重点表现的部分,也是《海风今岁寒》这部小说集所包含的“新质”。
  表现现代人的精神迷惘是现代作家习见的文化性格,但为此去探寻精神出路的作家则不多见。林森正是这样一位执着表现现代人精神困境同时又执着于突出精神困境重围的一位作家。林森在其小说集《海风今岁寒》中为现代人寻找到了两条精神出路。一方面,作者认为现代人应该直面现实,追随自己的本心,从灵魂深处寻找到解决精神危机的出路。《台风》中的老王一直不能接受自己得癌的事实,他因耳背掩耳盗铃,心存幻想,但一次次的住院、复发使他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或许,老王一开始就知道病情,只是在冰冷如铁的现实面前陷于自欺罢了。但在家属告知病情后,老王先震惊而后则释然了,他坦然接受了自己濒临死亡的事实。心事终得解开老王在精神上得救。《夸父追日》中,“我”虽然看不起李朝晖的为人但迫于生计不得不与之“同流合污”,甚至要向他曲意奉承,这种尔虞我诈的斗争使“我”以往的精神信仰坍塌。“我”从内心深处对这种生活感到厌烦,却又无法摆脱,因此陷入了更大的精神危机。小说的最后,牵猪游行的人们、李朝晖的狼狈模样彻底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反抗因素,“我”终于说出了“你的活,老子不接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显然,林森意在表明现代人只有直面现实、回归本心,才能让自己面临的精神危机烟消云散。
  《海风今岁寒》之精神出路的寻求又具有某种悖论性,这种悖论性以逃避和遗忘的方式形构了另一种精神出路。老王最终坦然接受死亡迎接“海风”的到来,这是精神突围的表征。而在这个集子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逃避。“青衣”辞去杂志社的工作而经营咖啡厅真是重新开始生活的标志吗?木麻黄树林的消失就能使“心魔”自动消散吗?《夜雪堆积如山》里,温少蔚对漂泊无定的生活感到厌烦、迷茫,但他不想做出改变,对他来说,所有的稳定就像埋在生活深处的巨雷,只有常年奔波才能使这颗巨雷销声匿迹,他宁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上,也不愿着手解决自己目前的困境。《丁亥年失踪事件》更凸显了这种悖论性。家人对失踪人由苦苦追寻沦为可有可无的牵挂,亡魂为了寻找出身进入轮回,来到了小镇,可是他并不认为这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丢掉记忆忘却一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作者借“青衣”“亡魂”“家人的态度”说明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遗忘。这种逃避和遗忘也是作者给现代人寻找到的精神出路。
  同为海南本土作家的崽崽,对现代人的精神出路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小说《我们的三六巷》中,崽崽力图从人的本性出发去寻找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处,朴实善良的吉仔是作者希望的化身,他寄托着作者对海南本土人民人性美的追求。崽崽坚信有些美好的东西恰恰存在于乡村和小巷里,而现代人的精神出路便在海南本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事物融合的态势下显现出来。崽崽和林森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去探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到底应该走向何方。但崽崽要比林森积极得多,他更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和对人性的体谅。相比之下,林森更多地聚焦于对人性的怀疑:当精神世界找不到出路时,人物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遗忘来麻痹自己,从而继续生存下去。
  现代人的精神出路问题不是立刻就能找到答案的,也不是只依靠作者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林森通过自己的创作既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精神沦陷问题,又在不断尝试着去探寻解决精神危机的出路,这本身就表现了作家与众不同的书写姿态。但这两条完全不同的精神之路又具有某种悖谬色彩:直面现实或是逃避。这正是林森与同代人共同面临的精神困惑。
  (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宁(1995-),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秘书写作。
其他文献
汪天钊,70后,散文写作者。河南唐河县人,居洛阳。作品散见《牡丹》《奔流》《山东文学》《延河》《黄河文学》《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  一  这一次进入新工地的日子好记,当天是立秋。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大都能切身感受到气温微妙的变化,自然细节的变化,比如立春,温暖似乎就在那一天豁然洞开;惊蛰,动物虫子真的在这一天都苏醒了过来;霜降,得不到它的许可,霜绝对不敢提前到来;冬至,它的威严在它的范围内从来
期刊
周炜,1970年4月生,扶风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文学院第二届、第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创作为主,迄今已在《中國作家》《西部》《雪莲》《西北军事文学》《延河》《牡丹》等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计百余万字。  一  车停的真不是地方。  一大早,西街派出所的小车师傅老刘就在所门口扯着嗓子吼叫:怎么不把车停到他老婆床上去!听
期刊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界名闻遐迩,作为一个江苏人,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江南故里浓厚的鱼米风情。汪曾祺的小说更像一幅幅平凡而生动的素描画卷,其笔调散文化有着诗意与和谐并存的独特魅力。追求和谐的小说整体氛围营造,这是汪曾祺小说既能造就“语不惊人”的新奇效果,又能予人美感享受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浅论汪曾祺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最终认为写作并不追求文字辞藻的华丽,而是为每个读者带来深刻感受。  一、人性和谐  新
期刊
在诗歌作品创作较前代略为平淡、境界较为狭小的晚唐,李商隐(812-858)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歌作品构思新奇,内涵丰厚。在李商隐的众多诗歌作品中,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这一系列的爱情诗以其深远的内涵与绵绵情思,在创作者独特艺术创造力的加持下,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内涵  身处封建男权社会,古代不少诗人在写作有关男女情爱的诗歌时轻易就将女性物化,对
期刊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对真实的探寻和拷问。其间,余华勾画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运用了大量荒诞意向,内容直指当代中国社会。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有机活动系统中,余华力图把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  游走于生命的永恒冬日——独特视角的勾画  在余华的笔下,主人公杨飞在故事的开端即脱离了生死的界限,以一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基本属于感觉经验型批评,90年代以后,随着学院批评的崛起,文学批评从激情言说的感性批评走向深沉理性的学理批评。文学批评逐渐脱离经验型批评的层面,向学术和知识层面转移。这是新时期文学批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一个重要历史走向。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文学领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文学批评也恢复了批评的感性素质,因此,崇尚“感觉”、主
期刊
袁枚的《子不语》作为清代志怪小说,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及《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但其中体现着袁枚的社会观念、人生观念和经学观念,是研究袁枚的资料之一。本文立足于小说《子不语》的具体篇章对袁枚的经学观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体现了袁枚批判汉学和宋学、不尊经学权威的经学观念。  袁枚是清代乾嘉诗坛的盟主,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主张“独抒性灵”,其诗歌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其“性灵派
期刊
干宝所撰的《搜神记》可谓是中国志怪小说中的经典,它不仅为后世的志怪小说所学习和继承,更是以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成为如今人们研究那一时期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搜神记》辑录了大量前朝志怪小说中少有的复生故事,其与医、巫、道三者关系非常紧密。魏晋时期,受民间道教传播教义的影响,复生故事开始出现,在民间道教与神仙道教抗争中起着吸引下层信众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搜神记》为例,重点探讨了复生故事在魏晋时期大
期刊
《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大家族一般都通过家训进行子孙家庭教育的传承。《司马氏居家杂仪》为宋代名臣鸿儒司马光为其家人制定的家训。朱熹修撰《朱子家礼》时,将《居家杂仪》全文收录其中,其得到广泛流传。《司马氏居家杂仪》被后来的许多封建士大夫家庭所仿,为传统中国家庭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司马氏居家杂仪》蕴含着丰富的养老
期刊
本文从陶渊明的三篇著名诗作《停云》《咏贫士》《五柳先生传》入手,分析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探索陶渊明在意象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停云》并序中的孤独与达观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在诗歌第一章呈现的第一幅画面里,陶渊明在一个舒适的阴雨天,独自一人在窗前饮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