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思考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
  关键词:有效 实践 思考
  
  “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行为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走入教材,源于兴趣。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我们说有效互动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如果老师教学的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那么就能进行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与交流,对探究教学应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备课时要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线索,让学生走入教材,为学生的主体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体验与情感。如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阅读与思考、调查与研究、课外实践”等等栏目,教师应积极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眼下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教学时注意避免因知识容量过大又面面俱到而严重挤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不利学生兴趣的充分酝酿。如设计高一《思想政治》“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框的导入,可先让学生议论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如“你最崇敬地的企业家是谁?或者是你最崇拜他们什么?或你还知道其他企业家和企业经理人吗?等等。只要求学生就某一方面问题产生兴趣后,学生的议论,交流,互动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从教材入手,在学习教材中产生兴趣的教学互动将是学生带着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讨的热情的互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我们说是有效的。
  二、让学生进入生活,起于质疑。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求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出发,对学生关心的热点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进入生活。为此教师应把时事热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要求学生坚持收录时事内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 “每日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事内容,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因学生个体差异,探究意识的强弱,适应探究学习的快慢,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的程度等因素,在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时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从不同的学生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智能水平、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候即便教师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选用了适于探究的材料,学生也未必能进行理想的探究活动,其原因很可能与教师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有关;也可能与教师没能灵活地驾驭教材,没能组织好课堂有关。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实施有效教学。比如“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教师,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短斤缺两等违反市场交易的原则的行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社会阅历。
  三、让学生深入思考,立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让学生深入思考。如: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去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新现象(如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些现实性强的题材等),力争写出具有新意的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又有利于学生深度思索,这也符合新课标的实践性要求。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让学生积极动脑筋,认真推敲,努力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有时,课堂互动时感觉到教师在课堂上的等待时间过长,对问题做了过多的申明,如:告诉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教师进行表扬、评价的时机和程度没有掌握好,这些都将影响互动的效果。教师要立于反思,常于反思。如高一《思想政治》“劳动着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不要直接让学生知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有哪些?可引导学生关注:最近全国许多城市频繁发生的一些企业和建筑业包工头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劳资矛盾问题,了解全国许多城市为解决上述问题相续出台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再启发学生思考: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今后应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从这一现象中,加深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等。这样的思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新课标》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广泛学习,知难而进,不断创新,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广大教师辛勤的汗水、奋进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一定能换来新课改的美好明天。这样的课改也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了。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叶澜著
  3、《有效教学理论》钟启泉著
  4、《教育的理想与信心》肖川著
其他文献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 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
期刊
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我的做法是: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兴趣培养 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语文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
期刊
摘要:乐感的培养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环节,学生乐感差成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少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强学生的听音练习;三是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乐感 基础知识 视唱 节奏练习 音乐欣赏    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不论是感受与鉴赏还是表现,都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聆听音
期刊
【内容摘要】有感于平时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该说的时候说不出来,该读的书不爱读,害怕、不会写作文。我想:老师们抱怨时,是否深入思考过,学生为什么这样?是否反思过自己,这是否与老师有关?可曾反省过:作为语文老师也应抓抓自己的听说读写,成就一个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听说读写”何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原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
期刊
语文是一门能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感情交流的工具性学科,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些功能的发挥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特别是作文,有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这与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更是大相径庭,直接阻碍着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作文进入了“套用模式,写所非想”的误区。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指出:“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
期刊
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学的枯燥无味。这种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成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气氛怎么能够活跃起来,学生的能力又怎会提高呢?  由此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课程改革就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十一课《同学友谊要珍惜》,属于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教材由“美好的回忆”、“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都是平等的”、“发生矛盾怎么办” 与“我们一起来解决”五部分组成。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美好的回忆”、“发生矛盾怎么办” 与“我们一起来解决”。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会解决与朋友的交往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告诉我们,只凭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已经愈来愈难把语文教好。教学要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已经是语文学习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并倍受人们关注。因此,教学中,应将语文课外教学资源扩展到生活各个角落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特有的魅力。本文仅就在初中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用各类材料为我所用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引用 兴趣 课堂气氛  
期刊
我们班有几名学生,他们的父母或外地工作、或常年打工在外,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别的什么亲戚。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教,这些孩子与班里其他同学相处不太融洽—有几个整日里沉默不语,尤其是班上搞集体活动时,他们喜欢“离群索居”;另外几个则喜欢搞恶作剧,总想在公共场合“出人头地”。尝过他们制作的苦果的任课教师多次劝我尽快搞个“移民工程”,将这些留守生塞到别的班里去。说实话,我也产生过以邻为壑的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