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奇案之“张文祥刺马案”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祥刺马案”,是141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清代四大奇案”之一。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与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
  一起发生在141年前的刺杀案究竟有多少难解之谜?有史料说,1870年8月21日,也就是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自南京急匆匆赶到天津,与曾国藩密谈良久。22日,曾国藩回拜丁日昌,也就是这个时候,远在南京的马新贻被张文祥刺死。事后,曾国藩与丁日昌日日密谈,谁也不知他们究竟谈了什么?这更让本已扑朔迷离的“张文祥刺马案”,又平添了一层神秘。
  
  马新贻上任前被慈禧召见后,大汗淋漓,惊恐万状,并对后事做了交代
  
  据史料记载,1868年9月27日,马新贻在赴任途经济宁时,在济宁直隶州衙门接奉廷寄:“调补两江总督,毋庸来京请训。”随即又奉上谕:“新授两江总督马新贻,著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而在这之前,马新贻是奉旨补授闽浙总督。在赴任闽浙总督的途中,又改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这在清朝后期历史上是罕见的。
  就在此前,马新贻奉旨进京请训,向慈禧太后请安,当他从养心殿出来时,大汗淋漓,朝服湿透,惊恐万状。据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太后授以他密旨,要他秘密调查金陵沦陷后,太平天国国库金银的下落及有关事宜。他深知此事重大,凶险极多,故此失态。
  在赴任前,马新贻还把两位家兄招至身边,叮嘱说:“我此次去,凶多吉少,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两位兄长听了也惊恐不安……
  当年11月,马新贻抵达南京,从曾国藩手中接过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及钦差大臣关防,开始了他仕途最后的一程。
  
  马新贻肩负密令,调查太平天国国库金银的下落,因而被湘军集团谋杀
  
  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江宁府的校场,循例阅射。江宁府衙门在现今的南京内桥南首,校场即在衙门的西边,也就是现今的南京市第一中学附近。马新贻身着黼黻袍褂,头戴翎顶,佩挂朝珠,大摇大摆地迈着靴步,煞是威风。校场有箭道直通督署后院西便门,来往皆可步行,无需乘轿。上午10时左右,马新贻首先阅毕,先行从督署后院西便门步行回署。旗牌在前引道,后有众多扈从随侍。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就在总督回衙途中,只见一人快步走至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忽然右手就从靴筒中取出匕首,亮光一闪,便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啊呀”一声,声音未落,已扑倒在地。跟随差弁方秉仁迅速上前抓住刺客的辫子,夺过匕首,其他差弁一拥而上,将其扭住。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凶犯捆缚。刺客却并不逃跑,操着北方口音高声嚷道:“刺客就是我张文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毕仰天狂笑,从容就缚。家丁张荣急忙扶起马新贻,见其面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萎缩着身子,众差弁忙将其抬进督署。江宁将军魁玉、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以及司道各员闻讯后,即刻飞奔督署探视,但见伤口深至数寸,血迹模糊。此时马新贻已经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命垂危。至23日下午,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马新贻命丧府衙。
  历史上关于马新贻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说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文祥为友复仇,刺杀马新贻。第二种是说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慧衡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抚不和,从而招致杀身之祸。第三种是因为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文祥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第四种则是马新贻“私通回匪”,张文祥为之不平,决意刺杀。然依据史料,笔者以为正是他肩负秘密调查金陵沦陷后太平天国国库金银下落的秘密,使命泄露,因而被湘军集团设谋而杀。
  李鸿章曾一语道破天机地说:“湘人习气之重,他人视为棘手……选州必选湘人,朝廷亦深感顾虑。”他还给曾国藩交了底:“两江地大物博,断非师门莫办。”而马新贻独犯其忌。
  
  朝廷派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张之万采取“拖”的战术
  
  案发后,朝廷立即组织了由江宁将军魁玉、江宁布政使梅启照等官员组成的审理小组,可审了几天,什么也没有审出来。
  一周后,动用酷刑,案情有所进展,领衔主审的将军魁玉急奏朝廷:凶手张文祥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并根据他的供述,已将其女儿张宝珍、儿子张长幅缉拿归案。可朝廷要的是务必把背后指使人缉拿归案,认为江宁将军魁玉说的全是废话。于是,增派大学士、时任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
  这个张之万,道光廿七年(1847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官至大学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深知“刺马案”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与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张文祥背后有指使人是肯定的,所以,这个案子不管怎么审、怎样结,都是两头落不到好。审不出背后指使人,马家不满意,朝廷更不满意;审出指使人,敢谋杀两江总督的会是一般老百姓吗?能让你随便缉拿归案吗?阿猫、阿狗都懂这个道理。
  于是,他采取“拖”的战术,一面和张文祥玩文的,谈诗书,谈人生,一面在等。案发一周后,朝廷就急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
  
  接谕旨回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却姗姗来迟
  
  1870年8月30日上午,曾国藩在天津接到调他回任两江总督的上谕,他开始心惊肉跳,急召幕僚和从江苏跑来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密商。
  事实上,他接到这道谕旨应高兴才对,因为,他正在处理天津教案,因而一直受到中外抨击,列强嫌他惩处不力,国人骂他是走狗汉奸,他自己心理压力也很大,此次让他回任两江总督,把他从泥塘里拉出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朝廷一再催促下,他均以年事已高,头晕眼花,经不起漫漫长途而推脱,迟迟不南下,可暗中,他一直在关注“刺马案”的发展,江宁将军魁玉一直在向他密报案件的审理进度。
  不久后的一天,一条信息传来,是关于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有舆论说马新贻被刺,是因为总督与巡抚不和,朝中大员听风就是雨,开始把这种舆论传扬开来。丁日昌闻之大为惊慌,他在这个时候十分希望曾国藩来处理此案,曾毕竟是自己的上司,很多问题自会摆平。于是,已回南京的他,急上一道折子,希望朝廷下旨命曾国藩迅速赴任。
  曾国藩只好起程。1870年11月7日开始南下,一路上,磨磨蹭蹭,用了36天才到了江宁。12月14日,才接印视事,从朝廷调他回任两江总督,到他正式上任,历时3个多月。上任后,他迟迟不提案子,张之万等来了他,他也在等一个人,就是那位刑部尚书郑敦谨。
  
  刑部尚书郑敦谨草草结案后,发誓不再为官
  
  1871年2月19日,刑部尚书郑敦谨亲临江宁,开庭审理“刺马案”。可审理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只有他一人在发问,与他并坐正堂的曾国藩始终闭着眼睛不知在想什么。几天审下来,郑敦谨明白了,一切似乎都有人安排好了,张文祥什么都不说,曾国藩也不配合。郑敦谨只能结案,不然,等大清灭亡了,这个案子都审不出结果来,原来这世界上有些事是不能深究的。一旦深究下去,自己就会掉进去,就像这个案子,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审不出来,只能结案。
  1871年3月19日,郑、曾上奏朝廷,维持魁玉、张之万的审理结果: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文祥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这样就避开了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而皆大欢喜。郑敦谨还加了一条,对张文祥的量刑,除了要凌迟处死,还要摘心致祭。
  朝廷最终也接受了这一事实,认为张文祥是受海盗指使,刺杀了马新贻。3月26日,朝廷下达了谕旨,肯定了郑、曾的奏结。4月4日,曾国藩奉旨监斩,将张文祥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据说,那天天降大雨,张文祥被摘下的心挂在旗杆上,等雨停后,居然不翼而飞。其实郑敦谨心里明白,已死之人的心是不会飞走的,更不可能是被老鹰叼走,一定是老百姓拿走了,老百姓是把张文祥当成了英雄,可在他眼中,张文祥只不过是一个棋子。
  就在处决张文祥的第二天,郑敦谨还没等朝廷圣旨下达令其回京,就愤然离开了南京。曾国藩送他程议,他分文不受,曾国藩送他到江边,他板着面孔,头也不回地扬帆而去。
  事后,曾国藩得知,郑敦谨并未回京交差,走到清江就停了下来,打发两个随从代他回京交旨,声称有病不能回京,从此,他发誓不再为官。
  
  湘军集团中的高手,与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打了一个平手
  
  马新贻被刺死,正死在密查太平天国藏宝之谜及湘军在南京的其他劣迹这个关节上,曾国藩也许不是主谋,但主谋必然是湘军的重要人物,而案发后,曾国藩也可能知道谁是主使,但形势迫使他不得不为亲者隐。这不仅关系到湘军利益,也可能牵涉更多祸端……
  太平天国在南京经营10年,各种粮饷自不必说,天王府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其他王府、将军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国荃攻陷天京后,纵湘军抢掠数天。为了灭迹,又放了一把火,使南京城一片火海,足足烧了8天8夜,湘军子弟均中饱私囊,各种大小车辆向家乡湖南源源不断运送财物。几年中,湘军子弟抢购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议论纷纷,恭亲王亦颇有微辞,慈禧太后心中不快。
  十几年来湘军实力迅速膨胀。太平天国起义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倚重湘军。但是,太平军被“荡平”了,朝廷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朝廷睡觉也不安心,于是,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而南京本是湘军攻下的,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从到总督府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说,他死的两年前,是窘然一身来到南京的。这位天真的总督,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已是踏进了虎狼窝,以至于他在最后的喘息与不解中说:“为什么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要杀我?”
  马新贻被刺的真相,朝廷不可能不明白,但为什么要虚张声势地下令严查呢?是做戏给曾国藩看,还是真想彻底打击一下湘军?但不容置疑的是,自马新贻被刺后,两江总督的宝座就一直掌握在湘系的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文
其他文献
在清朝中晚期的朝中汉族重臣和封疆大吏当中,多为进士即所谓科举正路出身:陶澍,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林则徐,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沈葆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可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左宗棠,却始终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上层社会,然而他的仕途却也辉煌,口碑似乎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要好,这其中有许多机缘。  
如果问你植物受到昆虫的侵袭时,植物会进行反击吗?你也许会说,植物既没有手,又没有脚,既跑不了,又没有办法向那些欺负自己的家伙进行自卫反击,当然只能逆来顺受了。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不少植物能悄悄地采用化学战来对付那些“来犯之敌”,并让它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而且生命期比较长,高寿的可达400岁。当橡树受到舞毒蛾的侵害时,它们的叶子会分泌一种叫单宁的化学物质。单
咦,王大爷家的狗狗为什么叫个不停?好反常哟!   啊——原来如此!   他是一位独居老人,平时只有这条名犬相伴。   死因系被歹徒捆绑后惊吓过度,引发了旧疾。   听说他有子女在国外,比较有钱……   调查一下被害人的人际交往情况。   本小区人员比较杂,什么搞推销的、修理工、安装人员、收废品的……都有。
本期刊登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烽烟二百年》,揭示出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因由及其历史教训。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壮无比的历史剧。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
1998年清明前夕,父亲不幸与世长辞,至今整整10年了,他那熟悉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眼前。10年来,父亲爱国为民的精神与他倡导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激励着我们。我们无法相信,父亲,他已经离开10年了,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对父亲怀思深切,心如潮涌。    (一)      父亲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报国为民为己任。他所处的年代,正是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马蹄下迸裂着火星。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电火送着马蹄,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关向应生前创作的诗歌《征战》的片段。  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关向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走上革命道路  关向应,
2009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1周年和逝世33周年。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称颂。提到周总理,总会让我的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总会让我想起43年前总理视察石河子的情景,想起总理对石河子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时,无不令我动容。    举城沸腾迎总理    1965年
清明,是农历节气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是说“八风”,其中有“清明风”,清明风至的日期在冬至后135日;二是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清明节气之时,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华夏大部分地区春光融融,晴和明朗,盎然着一片生机。人们纷纷走向郊外,开始一年一度的踏青游乐活动。这一活动大致始于唐代,与扫墓
梧州国民学堂创建于1904年2月,不仅为新政新学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更为广西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该校大部分教员曾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学成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广西辛亥革命中的栋梁。曾担任过广西代理省长的杨愿公,广西大学原副校长盘珠祁,梧州第一批到日本留学的学生陆更存、陆涉川等,还有广西第一批到日本留学的女学生陆书蕉、陆菱绢及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李炳辉,都是
“不是说好了,过完年就去北京玩吗?为什么不去了呀!”我气冲冲地喊道。  “新冠肺炎疫情这么严重,我们没法去了。”爸爸耐心地给我解释。  都怪这该死的病毒害得我们不能出门,弄得我都变胖了。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了,你虽然不能出门,但总有事情干吧?当然有啦,我的事情呢,就是待在家里预习下学期的新课文。我的安排是这样的:上午预习英语,下午预习数学。  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上的八篇课文中,我觉得最难的是第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