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在对本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中的具体途径。
  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 大学生
  一、前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大学生法律意识,即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的反应形式,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动。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待法律的心理态度和自觉遵从的表现状况,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项统计和分析。
  二、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司法威信认同偏低;法律态度不稳定,对法律规范的信仰程度不高;法律认识和行为表现反差较大。
  1.我校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总结起来就是:对法律的心理认识比较明确,但对法律在现实中的公正性认识信心不足。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化解矛盾的杠杆,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大学生群体对打官司表现得极为镇定,71.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还不容乐观。他们当中,对“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肯定回答率仅为28.6%,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认识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认识偏差,有24.3%的人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太遥远,不能及时从走上歧途的同学身上吸取教训。
  2.我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够,内涵理解还不全面。93%以上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75%的大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模糊,56%的同学还不知道《民法通则》是我国的一部现行法律,对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的认知也相当模糊。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中也反映出许多大学生法律常识不足,基本概念不清,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针对案例分析不到位,甚至认识错误,等等。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容易造成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脱节。
  3.我校大学生法律态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看出,我校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法律渠道解决的占82%以上,这就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比较明确,对待法律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表现出法律态度意志的不坚定。如答“你的亲人或同学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只有46.7%的同学选择检举反映,还有45%左右的同学选择“与己无关”或“假装不知”;在“在择业过程中,你会根据需要毁约吗”的回答上,还有64%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撕毁就业协议,这些回答表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还有不健康和阴暗的一面。
  4.我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法律的功能认知比较清楚,但是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不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还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在回答你评判是非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时,被调查者选择道德的占58.5%;在回答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仅占26.5%,可见我校大学生还存在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倾向。在对“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上,还有48.5%的同学选择“在私了不成的情况下才依靠法律”;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替人考试收费的看法”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判断标准不清,把违法和违纪现象看的很平常,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荣辱观。
  针对以上分析,说明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状况是好的,广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建设法制社会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但从法律意识的结构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法律心理脆弱,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消极与偏激的认识;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现象与法律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缺少运用所学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出现了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法律态度不够成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等。
  三、推进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生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以道德教育为主,一本教材包括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及行为规范培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三部分。法律部分的内容浓缩为新教材的第七、八两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内对全体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驾驭相对庞大的内容体系,是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首要矛盾。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破解之道,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按需讲授。在调查中发现,我校67%以上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而且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法律知识。但由于课时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庞杂、抽象和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法律问题首先是宪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犯罪与刑罚的相关问题(如正当防卫),婚姻、继承问题等;其次关注点也由于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有些同学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有些同学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犯罪问题。要让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应该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乃至步入社会后)最为需要的、最为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对庞杂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行取舍,做到知己知彼,按需讲授。
  第二,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法律条文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方式,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信服法律,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我们的调查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和希望能在课程中展开实践教学,89%的学生认为组织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等。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前,我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 期末笔试成绩的计算方法,但是这种考核模式显然不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还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其达到‘知行合一”。如果采用上述课程考核模式,其结果是导致考核只停留在对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考核上。因此,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9.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12).
  [3]曾玉珊、吕斯达.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
  [4]余航.法学素养的初步淀积—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5]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6]辛金钦.新疆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7]段晓梅,魏光民,田海燕.秦东地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青年探索,2008,(6).
  [8]张宝成.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3).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着党在学生中的形象,严重影响着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形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同学和集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改善学风、维护校园稳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从学生党员理论教育机制、实践教育机制、考评教育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党员教育 机制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前身
[摘要]通过对Director中动画创作的分类研究,使动画创作者在运用director制作动画创作时用不同方法来实现,帮助用户在具体创作时能合理地选择创作方法。  [关键词]Director 动画制作 逐步记录法 实时记录法 循环电影动画    一、前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软件中的动画制作越来越重要。主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之一——Director,具有强大的创作能力,可以制作出引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能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当今社会,学生的自我膨胀越加厉害。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心家人、同伴以及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人文关怀 综合实践活动 个性  “人文关怀”是指人们对于“人
一、设计理念  本课依据“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练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爬行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运动系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网络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步步深入,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了日程。如何开展网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目前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育
摘要:从体验独特的情境,让你激动不已、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你难以忘怀、放手大胆地表现,让你为之喝彩三个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感悟它所体现的深远的历史价值,探讨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情感中放飞梦想。  关键词:端午节 学生 审美能力  “端午节”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美术资源而设计的一堂综合·探索课。让学生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感悟它所体现的深远的历史价值,激发强烈
职前英语教师口语训练是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中国的师范方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对职前英语教师口语训练模式进行了研究。 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团队总结出了C-S-P-E口语训练模式,并在实践中反复检测其可行性。职前英语教师口语训练C-S-P-E训练模式一、引言2001年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利用“项目教学法”完成了轴类零件图的实例;分析了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机械CAD教学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  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
[摘要]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决定了英语写作教学的范式转换。“交际互动”取代“成果教学”,显示了写作功能理解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使写作充满乐趣并提高了教学质量。“交际互动”教学蕴含人本精神,以基于内容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整合型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 英语写作 教学范式 成果教学 交际互动    一、英语写作教学范式转变的背景与意义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交流非常普遍和重要,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而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社区这一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高校学生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育人平台,应积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这不仅是党的组织建设需要,更是构建和谐学生社区,拓展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社区党建育人党的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