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习在语文课堂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做好了预习,课堂上的学习进行较快,课堂完成的效果较好,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否则就会觉得课堂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这几年的实际我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1、存在应付现象。学生把预习作业仅仅看作是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没有高标准的完成。家长的素质也决定了学生的高度,家长所谓的严格要求仅仅是完成写的作业了没有,至于完成的效果和程度过问甚少,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作业假如没有书写的作业就等于没有作业。2、形式不够多样。如果布置写的作业,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果布置拓展查资料的作业,完成就有些困难,例如上网查找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当然也不乏家庭条件的限制,家里缺乏网络。3、没有深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仅是浮于课文的表面,没有思考的深度,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字词句方面,这也体现我们的预习作业布置缺乏指导性,以至于学生的预习没有深度。
  鉴于以上的种种情况,我也做了一些探索,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第一步,读。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读”,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对课文有个大致内容的了解,对文本有个初步交流。课文要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完成三个目标: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用工具书解决在预习中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后,可以根据教师教给的方法给文章分层,梳理文章的脉络。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的朗读。③高等目标:将自己喜欢的优美段落进行背诵。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在预习本上。例如《安塞腰鼓》这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目标:正确理解“亢奋、羁绊、蓦然、烧灼”等词语;完成中等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美和它所宣泄的生命力量。高等目标;通过诵读喜欢的句段,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步,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例如预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师首先了解到白求恩的故事学生在小学都学过,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每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每段的内容想:整篇文章体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逐层对文章进行理解,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句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从而了解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第三步,查。初中的文章篇幅比较长,有些作者学生仅从课下注释中得不到很多的信息,可以从自己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中查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整理,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加深理解,锻炼实践能力,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达到前勾后连,用查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写。语文的学习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还要进行诵读积累,给学生一定的展示舞台,让学生互相诵读展示,就会发现学生摘记的能力和主动背诵的能力就会提高。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预习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他文献
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学生被动地听,学习缺乏互动性,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讲风”仍然盛行。这种传统的僵化、死板、程式化的套路,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打破旧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关键在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实施“三学”课堂教学  我校深入学习杨思中
期刊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师生共同用爱来弹,定能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一、以“退”促“进”,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开学第一天,进行收心检测。  给学生监考时,她引起了我的注意:试卷几乎不做,眼睛滴溜溜的到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的朗读引导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我们贵州某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寥寥无几。  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得加以重视。在我们贵州省西南地区,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期刊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就是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形成多维互动、多向交流,并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那么,如何让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呢?在真诚、平等、合作的原则上,本人就实施对话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重视对话引导,点起思维火花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
期刊
阅读教学历来为人所重视,在读书中得感悟、明事理,教师的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助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家们所持有的共同认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破了多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应该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明白,而不是靠教师讲明白。只有多读,重视读,把读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益。本文仅就如何研读课文谈一些看法。  研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
期刊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三尺讲台上已留下我六年的足迹。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是怀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憧憬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  六年,对于离开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师,是一个有些尴尬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工作出现问题时,已经不能再拿“刚工作,经验不足”为借口。可同时又深感自己知道的、懂得的太少太少。离“做一名好老师”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前每每在教学困惑之际,学校总会为及时的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
期刊
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能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索,从而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情境,创造良好的思考机会,鼓励学生各显其能。那么,如何将新型教育引入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考虑:  一、 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足够时间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想向更深层次迈进,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离不开阅读。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再加上
期刊
语文是什么?  语文应该是弥漫着诗性的光辉,洋溢着浪漫情怀的一种智慧,语文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更应该是传承延续文明的高尚灵魂,语文是语言的家园,更是寄于言语中的精神的浇灌。语言和文字也是一个载体,承载人类的全部文化与情感,让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语文是生活,是社会,是人生,是美!  一、语文,缚在茧中的蝴蝶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分,沦落成为学生
期刊
信息技术与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实现了课内外教学的有效整合,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成果展示:  【片段实录】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堂便有了生机与活力,我只是一个引领者,角色的转换让我和
期刊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非常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创新需要在各个学科中体现,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创新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 ,为创新做好铺垫。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在要求学生去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