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说视角下《西厢记》中月意象的解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 意境;《西厢记》;月亮;意象;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10-02
  先秦哲學早已对意境说中的“道”“象”“言”“意”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如《老子》二十一章就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将道定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的哲学概念。“道”本是无形而抽象的存在,但因为“道中有象”,即使是再复杂的“道”也能借助“象”这类具有物质性的媒介,内化于万物中而得以显现。《易传》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 [2],第一次明确了“象”与“意”的联系。《易传》指出单靠言语不足以表达“尽意”,必须要通过更具表现力与形象性的意象才能够弥补言语之不足,准确传达出意境的深层意义。
  此后,关于“象”的讨论引申到了美学和文学的领域,直至唐朝才确立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意象也自此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所谓意象,即指文学作品中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也可以说是作者寄托于客观事物中的主观情意。”[3]《西厢记》就非常注重意象的选择和使用,特定的意象在不同空间、时间有不同的象征与暗示意义。借助这类的象征物,可以营造出一个委婉含蓄又极富意趣的审美空间。而选取贯穿《西厢记》全篇的时空意象——月亮,有利于人们运用意境说的理论去赏析古典戏曲中构成的意境,同时讨论《西厢记》中月亮意象的美学意蕴。
  一、《西厢记》中月亮意象的解析
  月亮本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经典意象,在古典作品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常象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寄托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可以是光明与高洁志向的化身。夜晚,月亮悬挂在天空,时而晶莹澄澈似玉盘,时而朦胧晦暗,总是能够勾起创作者无限的创作欲望和美好情思。
  元杂剧《西厢记》中,月亮的意象就非常重要,王实甫对于月亮意象的描写非常经典。月亮作为《西厢记》中的主要意象,贯穿整个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推进始终与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
  首先,《西厢记》中用月亮来指代女主角崔莺莺,例如在第一折中,崔张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看见崔莺莺“宫样眉儿新月惬,料侵入鬓云边”。在佛殿一次偶然的邂逅,张生对眉如新月,肤白貌美的崔莺莺一见倾心,这样冰清玉洁的崔莺莺就是张生心中高贵、纯洁无瑕的“南海水月观音”。为了俘获美人的芳心,到了夜里张生乘着月色,偷溜进后花园去偷看崔莺莺,并称赞崔莺莺是广寒宫的仙子嫦娥。在第二本第五折中,在老夫人赖婚之后,崔莺莺也用过嫦娥来自比:“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但是嫦娥这一形象的两次出现,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前者是张生从月亮联想到月亮上居住的仙子,用嫦娥仙子来比拟崔莺莺,是为了称赞崔莺莺闭月羞花的容貌与婀娜多姿的体态。而后者,崔莺莺以嫦娥自比,是因为想到嫦娥奔月后,独居清冷的广寒宫的故事。崔张二人的感情遇到阻碍,崔莺莺被迫与张生分开,有情人不得眷属的悲惨。
  其二,《西厢记》中有时还用月亮的变化来暗示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在第二本第五折中,崔莺莺痛心大呼“月儿,你团圆呵”。月亮四周突然出现“月阑”,预示着老夫人强迫拆散相爱的崔张二人。月有时并不是实体,而是崔莺莺意识想象中的虚物。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崔莺莺,一方面想要大胆追求真爱,另一方面外界的干扰与内心长期压抑的双重负担,让她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结与痛苦。只能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感情。
  其三,月亮意象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从崔张二人相识之日开始,一轮月亮是崔张爱情的见证者,同时也承载着他们的深厚情感。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就象征着他们爱情故事的一波三折。《西厢记》中所写的月,主人公所咏的月,本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因为融入了人物的主观情感,就赋予了月亮这一实物意象有了抽象的“情”,也就是把人物的主观情感诉诸视觉中的“实物”来表现出来。在这里,月亮就包揽了承载人物情感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大任务。
  二、《西厢记》中月亮意象的美学意蕴
  (一)以月亮意象建构美学空间
  月亮意象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时空意象。男女主角偷偷约会的地点经常是后花园,“后花园”这一空间意象,是崔张二人大胆追求美好爱情的特定场所。于主人而言,后花园是主人家的私人空间,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出,于是建立起了一堵墙以防止外人打扰。但是这样一堵厚实而严密的墙,成了二人感情发展中不可跨越的鸿沟。一墙之隔的他们,想要打破封建世界的约束,就必须要跨越这堵墙,逃离它的束缚。而《西厢记》中所写的月亮,大多是在后花园出现。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月下的二人情意绵绵,张生望月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后回应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男女主角本来身陷伦理道德与封建礼教的囹圄,但是借助月亮这一载体,建构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美学空间,帮助崔张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直达主人公所向往的理想之境——“有情世界”。剧中所写所咏的月亮,总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欣赏与审美享受。借助月亮意象不但让戏曲语言自然带有诗意,另一方面能使全剧沉浸在浪漫的氛围中。正如金圣叹大为赞赏《西厢记》,乃是“是境中人,是人中境,是境中情”[4]。在《西厢记》中,人、情、物三者交织,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抒情性意境。   (二)“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指出:“月,阙也。大阴之精。”[5]即月是宇宙间太阴的精魂,“与地上的女性互为对应,互为诠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观念”[6]。在神话故事中,在月亮广寒宫中居住的嫦娥,在世人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冷落和忧伤的形象。《西厢记》中,王实甫赋予月意象女性独有的特质,崔莺莺是张生眼里的嫦娥,也是月亮的化身。王实甫在书中没有具体描绘崔莺莺的相貌,但运用月意象为读者营造了美的意境,如第三本第三折崔莺莺在月下:“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能够引发读者无限的美好遐想。月亮纯洁、美丽、高贵,因此,在读者潜意识中会将月亮与女性联想在一起。
  另一方面,正如“花有阴,月有阴”。在《闹简》中,崔莺莺收到张生的信件,在红娘面前假装斥责张生的行径,实则内心十分喜悦与害羞,于是在给张生的回信中暗藏“待月西厢”的暗示。而红娘以为小姐对张生无意,告知张生“相会少,见面难,月暗西厢”。辗转几次,待大家闺秀崔莺莺最终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答应与张生私会,这时所描绘的月亮“月明如水浸楼台”。月亮的状态总是随故事情节而变化,也暗示着崔张二人的情感动态。
  在《西厢记》中,月亮在书中是有灵性、通人情的物体,主人公通过咏月来抒发心中的复杂情感,透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会联想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正如金圣叹评《西厢记》为“天地妙文”,即《西厢记》是吸取天地万物的精华而成,“天地现身”的王实甫所写月亮意象营造的象外之境,所体现的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就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而爱情是人出自本能的生存与繁衍的原动力。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受伦理道德与封建礼教等传统思想的桎梏,人的本性长期被压制。王实甫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人与宇宙万物的复杂变化。人与月相随,月亮意象作为跨越时空的意象,为崔张二人大胆追求美好爱情、以人性战胜礼制、超越世俗伦理提供了可能性。月意象贯穿全文,也对整本书产生了重大影响,“江山之助”赋予《西厢记》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结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有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7]在他看来实体的“意象”与“虚境”都是意境必需的构成要素,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都是由生活实际与主观情感融合一体的,而这种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主客观、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由于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因而戏曲意境论在诗歌、绘画等意境论的基础上,拥有更复杂的内涵、更丰富的呈现形态、更多样的呈现层次。”[8]总之,月亮意象只是《西厢记》经典意象之一,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还熟练运用了“落花”“墙”“琴”等意象。人、情、物三者交织,为我国古代戏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意境。《西厢记》无愧于被王世贞称为“元杂剧的压轴之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4.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63.
  [3]袁行霈.中國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3.
  [4]金圣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杨芙蓉.古典诗词中“月”意象探幽[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58-62.
  [7]王国维.人间词话注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219.
  [8]陈友峰.真境、情境、幻境与化境——戏曲意境的构成及其呈现形态[J].戏曲艺术,2018,39(03):17-23+32.
其他文献
【摘要】 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 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聊斋志异》;女性;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08-02  《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 来自北方的自然之子迟子建,从初入文坛起,便一直对大自然有着执着的表现追求,并由此延伸到了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成了其人其作最显著的标签。中篇小说新作《候鸟的勇敢》仍然如此,是迟子建对自然、生命和信仰的又一次讴歌。基于此,本文从大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这三个视角,对作品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解读,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迟子建;《候鸟的勇敢》;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 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乔伊斯;细节;瘫痪;都柏林  【中图分类号】I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17-02  1914年,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期刊
【摘要】 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关键词】 人性复归;《天乳》;《云中记》;灾难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传统的民族文化外宣模式呈现单一化、规模小、受众人群少、时空受限等影响因素,导致传播效果不佳。数字媒体时代的宣传模式具有多媒体多模态的特征,可补充传统宣传模式的不足。为促进满族民俗文化外宣工作的有效展开,本文从多模态理论视角出发,以满族民俗文化代表书籍之一《图说满族民族风情》为翻译研究对象,探索满族民俗文化的翻译需求与策略,基于数字媒体平台创新满族民俗文化的外宣途径,以期帮助国内外读者更好
期刊
【摘要】 对网络新词“×酱”中的“酱”的起源与兴起、进入“×酱”成分的性质、“×酱”构词方式以及“×酱”语义进行探讨,发现 “×酱”中“酱”由日语的“ちゃん”而来,能进入“×”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亲属称谓和人名。“×酱”构词上存在同形异构的问题,其指称对象范围扩大,并且承载的语义出现泛化现象。由日本的接尾词“ちゃん”到中国网络新词“×酱”中的“酱”,不仅是借用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 ちゃ
期刊
【摘要】 《雷雨》(四幕剧)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悲剧性作品的代表之作。《雷雨》描述了“过去的话剧”和“现在的话剧”,讲述了周鲁两家持续了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最终以悲剧结束。通过血缘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斗争,揭示了封建思想统治下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黑暗。话剧中的周繁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意识,但由于自身性格和認知的局限,以及封建社会的压
期刊
【摘要】 孤独是一种状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书对孤独的描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从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来探究这个话题。从个体而言,本文举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探讨他们的孤独;从家族而言,本文描写了家族的循环和衰落;从文明而言,将孤独与拉美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研究更深层次的孤独。  【关键词】 《百年孤独》;孤独;马尔克斯  【中图分类号】I77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关系着党的建设。本文以××民族大学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考察,对大学生党员发展提出严格把关入党标准、落实入党培训教育,丰富党课内容、完善长效考察体系,提升培养质量、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建设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日本文学;季节感;景物观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