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值得每一个人深爱。
母语里,藏有生活之源,智慧之源,文化之源。
母语教育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更是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使命,以让儿童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教育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
本期,我们关注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唤醒潜能
母语是什么?从字面上说,母语是妈妈说的话。在孩子焦躁不安的时候,最美妙的声音,最温暖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母语是什么?是乡音土语,是我们学会的第一种语言。
母语是什么?是现代汉语,是现代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
西方有些国家称母语为“本国语文”。广义上说,母语还应该包括那些用母语翻译的语言文化。
这些年来,接触到很多朋友,都谈到对母语的学习和认识问题。2015年初,南都基金会秘书长程玉老师来考察亲近母语研究院,席间她谈起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他在中国上小学,然后去美国上小学;在美国上初中,再到中国上初中;在中国上高中,再到美国上高中。最后他不仅母语掌握得不太好,更遗憾的是,他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都产生了一定问题。不少从海外回来的朋友,很重视孩子对母语的学习,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在海外求学、漂泊和寻求立足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母语学习、民族认同、文化根基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意义。
而国内的一些父母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把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送去各种英语培训班;小学中学大学更是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我们不否认外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但这确实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母语教育认识的浅乏。
其实母语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母语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几年,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行一些文化和教育政策,以强化母语教育。例如高考语文加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等。
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既是他们掌握母语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过程,更是他们实现精神成长、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母语教育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目标:
1.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作为一个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础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2.语言文学的教育层面:培养一个有良好心性的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文学教育是重要途径。
3.语言文化的传承层面: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体验本族文化,融入传统,打下中国根基的过程。
4.生命智慧的培育层面: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开拓视野,培育生命智慧的过程。
亲近母语的研究和实验,要从提高儿童母语素养开始。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大都在十四五个月开始说话,三岁左右具备基本的生活口语能力。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母语教育必须和儿童的天性合作,唤醒和激发儿童母语学习的潜能。
亲近母语,亲近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母语教育的意义,那么父母该怎样让儿童亲近母语?
1.从儿童阅读开始
想让孩子真正学好母语,先要让他们爱上阅读。很多父母不理解母语学习的内涵,不了解儿童阅读的基本理念,只是简单地认为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让孩子读老祖宗的书。因此一段时间里,读经盛行,甚至全国各地兴起了不少读经的私塾、书院。孩子们苦不堪言,现状令人忧虑。
古代的儿童在进小学之前,要先进蒙学馆开蒙识字。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识字的主要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以后,古人从六七岁到十四五岁,为私塾、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这个时期,以诵背为主,当然用的方法是吟诵,一种古代的读书法。
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当代的儿童不能仅仅只读蒙学读物,只读圣贤书,只读古代诗文。古代的经典和当代孩子的精神世界相去甚远,难以形成共鸣。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教育跟当代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教育基本是精英教育,当代的教育则是普及教育。当代儿童必须拥有一个未来公民所具备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这是传统经典不能给予的。
儿童应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之文学,是开发儿童性灵的书,适合儿童。儿童文学的体裁是丰富多彩的,童谣童诗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接受了精神熏染,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
亲近母语研究院在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2015年发布了儿童阅读分级书目,大家可以到亲近母语网站浏览和查看,亲近母语开发的小步读书App也即将上线,为0—12岁儿童提供了1000本书的分级、导读和亲子阅读指导。亲近母语也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发了《日有所诵》《我爱吟诵》《我的母语课》《我的写作课》等儿童阅读的课程用书。
当然,传统文化是一座博物馆,很多经典体现了我们的先贤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智慧,是值得去学习和发扬的。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诵读那些传统的童谣歌谣,吟诵那些清新质朴的古典诗文,阅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故事,阅读那些代表我们民族思想高度的经典和历史。作为一个当代教育人,我们应该从中筛选那些穿越时空、健康开阔、适合儿童的母语瑰宝,让他们在亲近中,感受传统文化,从我们民族的慧根中充分汲取营养,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2.回到故乡,行走天下
当今社会,不少家庭依然三代同堂,虽然这些孩子们跟祖辈生活在一起,但祖籍、老家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概念。我的弟弟工作生活在上海,小侄子出生后,只要有机会,弟弟还是尽可能带他回老家体验生活。我也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故乡的田野,跟他们讲父母童年的故事,祖辈的故事。带着孩子们去拜访长辈,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村庄的历史变迁。在祖辈的童年乃至青壮年时代,一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我带着孩子们,走在村庄里,告诉他们,这一家,是磨豆腐的;这一家,是打铁的;这一家,是做篾匠的……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卖铺,几分钱就来打酒、买酱油、买酱菜;这里曾经是一家私塾,爷爷在这里读过书……实际上,因为天然的血缘联系,孩子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经常和故乡和祖辈接触,也让孩子们看到乡村的生活状态,感受到还隐约存在的宗法社会的人情氛围。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于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理解中国文化,与人相处都是很有好处的。
在古代教育中,成年后的游历是很重要的。古时的学士,一生必须要壮游天下,了解各地风俗民情,开阔视野。司马迁青年时代曾两次壮游天下,搜集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各地传说,为编著《史记》打下了基础;李时珍青壮年时期壮游天下,搜集了诸多医药学典籍,为创作《本草纲目》积累了大量资料。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带孩子出去游历。十年来,除了一些短途的旅行,每年暑假,我都和亲近母语总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去做志愿者,并做长途旅行。我们去西安和延安支教,看兵马俑,登华山,参观延安窑洞。我们去过两次贵州,走过织金洞、黄果树瀑布、黔东南、千户苗寨。有一次,在雷公山里绕来绕去,似乎怎么也走不出来。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二年,带孩子们去四川支教,经过十二小时的车程,到达马尔康,第一次看见经幡和藏寨的模样……今年我们在盛夏来到西宁,出嘉峪关,访汉长城,走丝绸之路,访青海湖。
游历是最好的母语学习形式,孩子们的成长收获是多方面的。孩子们不仅仅是欣赏了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对祖国的山河壮美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且能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增加阅历,丰富知识,加强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每次出游之前,父母最好能跟孩子一起讨论线路,了解要去的地方,做一些功课。这次我们去敦煌,一个年轻的母亲在行前,让孩子看了三集《敦煌》纪录片,在敦煌参观的过程中,这个十岁的孩子紧紧跟着讲解员,认真听讲,主动发问,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参观结束,他表示回去要看完十集《敦煌》纪录片,还要更多地了解丝绸之路。这样的学习是渗透式的,是孩子喜欢的,也为儿童更深更广泛的母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文化中体验,在生活中教育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那么真实有趣。尽管那时候物质困乏,条件很艰苦,但乡村尚未凋敝,母亲总是虔诚地谨守传统习俗,带着我们一次次经历。
每年春节,从进腊月开始,母亲便忙碌起来,掸尘,年蒸,磨豆腐,送灶,炒蚕豆,炒花生,吃辞年饭。清明,母亲早早上坟,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回到家里,做好饭菜,带领我们郑重地给祖先焚烧纸钱。端午前,母亲采好粽叶,洗得干干净净,带着姐姐包出各种形状的粽子;端午的早晨,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漂亮的五彩手线,脖子上都有网兜,网兜里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中秋,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当年的芝麻,用石磨碾得细细的,和糖一起做成馅,当天用糯米粉包着芝麻糖的馅,然后烙成香香甜甜的月饼……一年又一年的循环,传统习俗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精神的一个部分,成为我们最幸福的记忆。
当代儿童,生活在一些传统正在被瓦解的社会里。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营造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孩子活在形象真实的文化习俗里。也许你已经不太会包粽子了,已经不太可能自己在家做月饼了,也许祭灶也是你没法做到的。但到了传统节日,你还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例如端午节,去买一把艾叶和蒲草,跟孩子一起买现成的粽子吃,以此来感受节日的习俗。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朋友正在致力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不少机构,在做各种节俗体验活动。亲近母语学堂也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气节令体验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视儿童人格的养成、心性的培育的。发自至诚,出乎诚心,知行合一。今天的父母在带领孩子学习母语,阅读经典,游历天下,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可忘了这一根本。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必须重视自我修养,并且以身示范。
只是学习知识,懂得道理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和意志力的培养。童子之学,必教之以洒扫庭除,进退应对,待人礼仪,这是生活中的母语文化,当代的家长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又是拥有从未断流的母语河流的民族,母语的长河永不停歇地往前奔流。对于祖先赐予的财富,我们应该有能力,像亲近我们的祖辈一样,和孩子们一起来亲近她,体验她,理解她,发扬她,从而创造更有生机的生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