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范锦飘在东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那时的范老师还很年轻,略显青涩。他的课如他的人一般,温文儒雅,课堂上是书声琅琅。在他的巧妙点拨下,学生兴致盎然,情动而辞发。此后,在每一年的省、市级论文比赛中都会看到他的作品获奖,他的科研成果也屡屡获省、市大奖,直至他的专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版。看着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先后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不禁为这个勤奋好学、有梦想和追求的教师称赞。
一直以来,范老师在语文教研的路上不断跋涉,励志前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研究上,他深入钻研,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范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以策略和表达为两翼走向深度学习”,虽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还需作进一步的提炼、升华,但也紧追上了当前的语文教学潮流,实属不易,借此机会也想就这一问题略陈一二。
一、关于阅读策略
蒋军晶老师在《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的讲座中,提出了阅读的四个指向,分别是“指向体验、指向思考、指向表达、指向策略”。他重点论述了关于阅读策略的问题,特别是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如,快速地默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找到关键句的,有哪些关键句;阅读后回顾反思,是否了解如何阅读“宣言”类作品,是否知道如何抓关键句。这样的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不一样,是指向策略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会阅读,而不是为了牢记知识。这样的教学,教学方法也是与传统阅读教学不一样的,学生自主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另外,阅读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
范锦飘的语文教学主张正是体现了这种倾向,如他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非常明确地指向阅读策略的教学。他先是让学生猜测“这篇课文是写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事”。学生大部分都猜是关于鸟儿和树的友情的。有了这样的猜测之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去求证,接着就通过学生的品读感悟和推论,去得到读书的感受。整个过程,范老师教给了学生“预测—求证—感悟—推论”这样的阅读策略。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范老师还教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比如:“看到这句‘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为什么她要唱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这歌儿和去年的歌儿是一样的吗?”范老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作答,答案精彩纷呈,课堂有了精彩的生成。针对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因为她对树的感情深厚。”有的说:“因为她曾经许下过诺言。”而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一样,因为都是那首歌。”有的说:“不一样!去年的歌是快乐的,今年的歌是悲伤的。”学生感悟得多深啊!这节课的教学,范老师不是帮助学生去分析解构文本,而是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关于表达
还是蒋军晶老师,他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的讲座中提出: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就是需要多教“表达”,或者从“表达”切入感受形象、理解内容、体验情境。蒋老师认为,语文价值核心的追求是:语文教学应该指向表达。
沈大安老师说,教学一篇文章,要弄清“写什么”,更要了解“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这样写”。王尚文教授说,语文实践要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表达不同,意思相近。
可见,“表达”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解构言语的形式,学习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本位价值,也是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语文味”的具体体现。
范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很好地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本位价值的追求。如他执教《匆匆》一课时是这样去引导学生解构言语形式、学习具体化的写法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滴水、大海”这些事物,它们与时间有什么关系?
(师把“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这句话去掉,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
师: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句。
师:是的,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写出了八千多日子像一滴水一样那么微小,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透过朱自清的文字,我们知道了,原来时间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像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把它称为“具体化”。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秘密。
深度学习的一个策略要求教学是要有意义的,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以“逐漸分化”的形式展开,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良好联系。这个环节的教学,正是范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从理解内容转向了领悟表达。
三、策略与表达的融合
那么,策略与表达能否融合在一起呢?在一节阅读课中,既教策略又教表达,其实是不矛盾的。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么读,即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渗透,又教会了学生怎么写,即揣摩表达方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一节课中落实这两个能力,既高效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够把这两个指标融合到一起的,一般的阅读教学,要么指向“策略”,要么指向“表达”。范老师提出的语文教育观,想要把这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是需要很大勇气,花很大力气的。其实,也未必要在同一节阅读课中落实这两项内容,有时是可以分开落实的,这一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下一节课重点学习表达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范老师把“策略”和“表达”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去年的树》的教学,他不仅渗透了“预测、求证、推论、提问”等策略,还教给了学生童话的特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对话进行心理描写的补白,用图像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故事演了一遍。之后,范老师还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最后鸟儿可能会对树说些什么,树又会对鸟儿说些什么,从而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比如《匆匆》的教学,范老师先让学生把课文的每一段话分别用五个字来概括,变成一首小诗,再问学生:“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接着,让学生把那句诗对应的段落多读几遍,并且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打动自己的心。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渗透了“有目的的阅读”这样一个阅读策略,学生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当读到第2自然段时,进行深入的教学,学习“具体化”的写法,即作者是如何把虚无的时间用具体化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并通过其他段落的阅读,揣摩这种表达方式。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练笔,用具体化的手法写一写某种感觉,写一写时间过得慢,等等。可见,在这节课中,范老师很好地把“策略”和“表达”融合在一起,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两个核心。通过“策略”和“表达”这两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通过学习言语表达的形式,从而获得言语表达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指向语文素养提升的。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
一直以来,范老师在语文教研的路上不断跋涉,励志前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研究上,他深入钻研,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范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以策略和表达为两翼走向深度学习”,虽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还需作进一步的提炼、升华,但也紧追上了当前的语文教学潮流,实属不易,借此机会也想就这一问题略陈一二。
一、关于阅读策略
蒋军晶老师在《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的讲座中,提出了阅读的四个指向,分别是“指向体验、指向思考、指向表达、指向策略”。他重点论述了关于阅读策略的问题,特别是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如,快速地默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找到关键句的,有哪些关键句;阅读后回顾反思,是否了解如何阅读“宣言”类作品,是否知道如何抓关键句。这样的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不一样,是指向策略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会阅读,而不是为了牢记知识。这样的教学,教学方法也是与传统阅读教学不一样的,学生自主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另外,阅读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
范锦飘的语文教学主张正是体现了这种倾向,如他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非常明确地指向阅读策略的教学。他先是让学生猜测“这篇课文是写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事”。学生大部分都猜是关于鸟儿和树的友情的。有了这样的猜测之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去求证,接着就通过学生的品读感悟和推论,去得到读书的感受。整个过程,范老师教给了学生“预测—求证—感悟—推论”这样的阅读策略。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范老师还教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比如:“看到这句‘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为什么她要唱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这歌儿和去年的歌儿是一样的吗?”范老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作答,答案精彩纷呈,课堂有了精彩的生成。针对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因为她对树的感情深厚。”有的说:“因为她曾经许下过诺言。”而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一样,因为都是那首歌。”有的说:“不一样!去年的歌是快乐的,今年的歌是悲伤的。”学生感悟得多深啊!这节课的教学,范老师不是帮助学生去分析解构文本,而是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关于表达
还是蒋军晶老师,他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的讲座中提出: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就是需要多教“表达”,或者从“表达”切入感受形象、理解内容、体验情境。蒋老师认为,语文价值核心的追求是:语文教学应该指向表达。
沈大安老师说,教学一篇文章,要弄清“写什么”,更要了解“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这样写”。王尚文教授说,语文实践要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表达不同,意思相近。
可见,“表达”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解构言语的形式,学习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本位价值,也是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语文味”的具体体现。
范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很好地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本位价值的追求。如他执教《匆匆》一课时是这样去引导学生解构言语形式、学习具体化的写法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滴水、大海”这些事物,它们与时间有什么关系?
(师把“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这句话去掉,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
师: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句。
师:是的,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写出了八千多日子像一滴水一样那么微小,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透过朱自清的文字,我们知道了,原来时间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像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把它称为“具体化”。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秘密。
深度学习的一个策略要求教学是要有意义的,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以“逐漸分化”的形式展开,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良好联系。这个环节的教学,正是范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从理解内容转向了领悟表达。
三、策略与表达的融合
那么,策略与表达能否融合在一起呢?在一节阅读课中,既教策略又教表达,其实是不矛盾的。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么读,即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渗透,又教会了学生怎么写,即揣摩表达方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一节课中落实这两个能力,既高效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够把这两个指标融合到一起的,一般的阅读教学,要么指向“策略”,要么指向“表达”。范老师提出的语文教育观,想要把这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是需要很大勇气,花很大力气的。其实,也未必要在同一节阅读课中落实这两项内容,有时是可以分开落实的,这一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下一节课重点学习表达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范老师把“策略”和“表达”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去年的树》的教学,他不仅渗透了“预测、求证、推论、提问”等策略,还教给了学生童话的特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对话进行心理描写的补白,用图像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故事演了一遍。之后,范老师还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最后鸟儿可能会对树说些什么,树又会对鸟儿说些什么,从而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比如《匆匆》的教学,范老师先让学生把课文的每一段话分别用五个字来概括,变成一首小诗,再问学生:“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接着,让学生把那句诗对应的段落多读几遍,并且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打动自己的心。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渗透了“有目的的阅读”这样一个阅读策略,学生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当读到第2自然段时,进行深入的教学,学习“具体化”的写法,即作者是如何把虚无的时间用具体化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并通过其他段落的阅读,揣摩这种表达方式。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练笔,用具体化的手法写一写某种感觉,写一写时间过得慢,等等。可见,在这节课中,范老师很好地把“策略”和“表达”融合在一起,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两个核心。通过“策略”和“表达”这两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通过学习言语表达的形式,从而获得言语表达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指向语文素养提升的。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