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并且不断采用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改进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閱读课堂。基于此,本文针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在细读的基础上尝试多元解读
在备课的过程中,第一个要做的便是自己先“细读”教材,这是备课的出发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对文本了如指掌,课堂上才能做到行云流水。笔者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备课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反复的阅读文本,经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发现感动点,三读关注语言文字,四读回归到课文本身。这样以读者的身份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笔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读到课题“再见了,亲人”时,高度的语言敏感告诉笔者,这个题目的关键就在于“亲人”二字。笔者在心里质疑自己,什么是“亲人”?生活中谁是“亲人”?“亲人”在文中指的什么?“亲人”还有更多的含义吗?笔者发现自己对“亲人”这一词的含义是很模糊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是亲人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于是笔者查阅了字典,发现“亲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含义:①有血统关系的人或配偶;②比喻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而作者用“亲人”这个词语作为文章的题目可谓是有其深远用意的,用这个词语来表达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战争中形成的深厚友谊是很贴切、很形象的。同时,笔者们从“亲人”的解释中也能看到的一点是“有血统关系的人”,这其实就是中朝两国人民在抗战中彼此为了彼此而用鲜血凝筑成的坚定的友谊。在细读的基础上,笔者对“亲人”一词进行了多元解读,从中也收获了很多,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 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诵读
读中感悟,悟中诵读,即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领悟文本大意;在诵读中想象文本情境,感悟文本情感。这里的“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感知本文大意的朗读,再到感悟文本情感的诵读,层层深入,直抵文本内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所以,“读”应当得到重视,没有“读”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感是不能有效发展的,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笔者在设计《村居》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环节,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整体感知。二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意境。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不断品味本诗,自然会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自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与韵律之美。三读古诗,诵读感悟,读出诗情。在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后再次诵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落寞以及由欣赏田园风光所带来的愉悦之情。本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先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就诗歌描绘的画面展开联想,获得一定感悟。当学生有了感悟后再次诵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
创设生活化课堂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生活化课堂情景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结合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借助现代化媒体手段,把单纯的阅读语言文字辅助声、像、图文加以阐释,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真实地生活感受。切己体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将呈现在眼前的语言文字符号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沁润阅读文本的生活场景,增补文本的实际内容,与作者内心沟通,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适度引入生活资料,阅读课堂回归生活至关重要。阅读课堂的教学要想引人入胜,语文教师就必须承担起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引入生活资料,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或熟知的生活资料,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作用。
四、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摘抄积累的习惯
摘抄积累是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学生在阅读时或在阅读完后,将精彩语句摘抄至笔记本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鉴赏能力。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阅读过程就会变得相当流畅。对于一些已经能够自觉摘抄的学生来说,老师还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写读书札记。教师可适当建议学生借助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疑问、随想、体会和心得等思想或者转瞬即逝的观点、见解、看法、思想。培养学生写读书札记的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书时积极思考问题,开动智慧的火车,增强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五、 实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定能推动全体学生发展,但是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某个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分层”的需要。什么是“分层”呢?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将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依照学生的能力差异安排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较难的问题、一般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问题。只有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让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一施所长”、各有所得,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阅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 结束语
阅读能够促进人积极成长与发展。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就是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变革传统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有效的阅读教学也成为时代的必然。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改善阅读教学现状,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营造愉悦、灵活有效的阅读教学氛围。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笔者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唐春梅.探讨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2]邓信月.课堂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策略[J].课外语文,2016(2).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在细读的基础上尝试多元解读
在备课的过程中,第一个要做的便是自己先“细读”教材,这是备课的出发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对文本了如指掌,课堂上才能做到行云流水。笔者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备课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反复的阅读文本,经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发现感动点,三读关注语言文字,四读回归到课文本身。这样以读者的身份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笔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读到课题“再见了,亲人”时,高度的语言敏感告诉笔者,这个题目的关键就在于“亲人”二字。笔者在心里质疑自己,什么是“亲人”?生活中谁是“亲人”?“亲人”在文中指的什么?“亲人”还有更多的含义吗?笔者发现自己对“亲人”这一词的含义是很模糊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是亲人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于是笔者查阅了字典,发现“亲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含义:①有血统关系的人或配偶;②比喻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而作者用“亲人”这个词语作为文章的题目可谓是有其深远用意的,用这个词语来表达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战争中形成的深厚友谊是很贴切、很形象的。同时,笔者们从“亲人”的解释中也能看到的一点是“有血统关系的人”,这其实就是中朝两国人民在抗战中彼此为了彼此而用鲜血凝筑成的坚定的友谊。在细读的基础上,笔者对“亲人”一词进行了多元解读,从中也收获了很多,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 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诵读
读中感悟,悟中诵读,即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领悟文本大意;在诵读中想象文本情境,感悟文本情感。这里的“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感知本文大意的朗读,再到感悟文本情感的诵读,层层深入,直抵文本内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所以,“读”应当得到重视,没有“读”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感是不能有效发展的,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笔者在设计《村居》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环节,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整体感知。二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意境。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不断品味本诗,自然会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自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与韵律之美。三读古诗,诵读感悟,读出诗情。在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后再次诵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落寞以及由欣赏田园风光所带来的愉悦之情。本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先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就诗歌描绘的画面展开联想,获得一定感悟。当学生有了感悟后再次诵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
创设生活化课堂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生活化课堂情景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结合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借助现代化媒体手段,把单纯的阅读语言文字辅助声、像、图文加以阐释,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真实地生活感受。切己体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将呈现在眼前的语言文字符号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沁润阅读文本的生活场景,增补文本的实际内容,与作者内心沟通,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适度引入生活资料,阅读课堂回归生活至关重要。阅读课堂的教学要想引人入胜,语文教师就必须承担起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引入生活资料,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或熟知的生活资料,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作用。
四、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摘抄积累的习惯
摘抄积累是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学生在阅读时或在阅读完后,将精彩语句摘抄至笔记本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鉴赏能力。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阅读过程就会变得相当流畅。对于一些已经能够自觉摘抄的学生来说,老师还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写读书札记。教师可适当建议学生借助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疑问、随想、体会和心得等思想或者转瞬即逝的观点、见解、看法、思想。培养学生写读书札记的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书时积极思考问题,开动智慧的火车,增强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五、 实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定能推动全体学生发展,但是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某个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分层”的需要。什么是“分层”呢?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将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依照学生的能力差异安排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较难的问题、一般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问题。只有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让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一施所长”、各有所得,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阅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 结束语
阅读能够促进人积极成长与发展。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就是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变革传统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有效的阅读教学也成为时代的必然。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改善阅读教学现状,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营造愉悦、灵活有效的阅读教学氛围。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笔者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唐春梅.探讨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2]邓信月.课堂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策略[J].课外语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