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自独立的电视 、网络和各种移动技术融合在一起,重构了传媒生态环境。选秀类节目顺应这一变化,打破中国电视传播一贯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尝试实践整合互动的策略。今夏出现的《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内容元素、播出渠道整合及社交媒体的应用上都有大胆的颠覆与创新,本文以节目内容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人物元素、动力元素、结构元素、时空元素及感染元素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关键词: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内容元素
随着第一档电视真人秀栏目《生存大挑战》的开播,在最近十年里我国迅速刮起一股“真人秀”狂潮。但是,过于追求零门槛的选秀和过度包装渲染使得电视真人秀节目招致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批评,收视表现与高峰时期大打折扣。在真人秀节目日趋同质化、低质量化以及媒介环境发生变革的背景下,2012年夏天播出的《中国好声音》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该节目在内容元素上遵循“反选秀”的定位有了颠覆性的创新,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收视表现。
一、《中国好声音》个例简述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为本土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模式。该节目在形式上复制了席卷海外的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选秀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你能不能唱出真正的“好声音”,并由四大明星导师现场坐镇,盲选、转椅子、导师学员秀、直到最后的全国总决赛,一轮轮角逐都很好的贯彻了如此独特、简单明确的选择方式。节目自第一季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到第二期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名。在仅仅播出三期后,收视率飙升到3.1%,而同期爱奇艺的网络播放量突7000万次。截止到第 8期节目,《中国好声音》在优酷和土豆网便收获了1.7亿次的播放点击,创5.036%的电视收视率。
二、《中国好声音》的内容元素解读
(一)人物元素的多元化
《中国好声音》由来参加选秀比赛的歌手、节目主持人“快嘴”华少和四位明星导师组成,所有学员都由节目副导演和音乐总监把关,体现了节目的专业化定位,即只关注声音,这与之前的“泛选秀”相比,不仅拉高了比赛的专业化水平,无形中也多了一些新鲜感。四位导师在音乐界都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他们能给学员提供专业、一流的声乐培训;另外,他们在音乐界丰富的资源亦是使得优秀学员趋之若鹜的一大原因。四位导师作为华语乐坛的实力派歌手,自身亦拥有忠实粉丝。不少选手登台后都坦言,是为了心目中的偶像而来。他们风格迥异,在节目现场的真情流露为节目增添了不少看点。
(二)节目悬念是动力元素
《中国好声音》巧妙的将悬念贯穿于节目的进程中,增添了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有效地增强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总体而言,该节目设置悬念的手法包括预示和拖延。预示其实就是导演把节目中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全部、局部或仅仅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使观众心中有数并诱使观众为参与节目的选手各自的命运、遭际或悲或喜、或者紧张焦虑,亦即产生出悬念。从《中国好声音》每期节目开播前的预告片来看,便是运用这一手法的表现。真人秀节目中,制作方往往利用受众急于获知答案的心理,故意放慢叙事节奏。每一期的《中国好声音》都执行了这一悬念设置手段,例如,在悬念即将揭晓的一刻戛然而止,转而播放广告。
(三)结构元素冲突的巧妙设置
真人秀节目中的冲突,不仅是增强节目故事性、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亦为受众提供了探讨的热点话题,增强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元素。首先,《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导师的配置就为冲突设置埋下了伏笔,并一直贯穿于节目的始终。其次,选手间的竞争则是节目冲突的主体。在好声音的舞台上,风格迥异、拥有不同经历、情感和故事的选手碰撞出各种喜怒哀乐和难以预测的结果。每位导师做出抉择时都纠结万分,观众对导师的每一次选择也期待万分。在多轮的冲突与碰撞中,观众参与讨论的热情一次次被点燃,节目的受关注程度逐渐攀升。最后,导师争抢选手的过程也是冲突的过程。为了争取优秀选手加入自己的团队,导师们除了有意无意地相互“拆台”,还通过许诺、撒娇、送礼物等各种方式相互竞争来吸引选手。
(四)规定情境是时空元素
《中国好声音》所有节目的录制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空间内按节目组设定的规则进行。时空的封闭程度与规则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空间越开放,选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规则的有效性就被削弱;空间越封闭,选手的表现受规则限定的影响就更大,就更能增添比赛的紧张程度,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期待。首先,播出时间固定为每周五晚21点10分,观众刚刚褪去工作的疲惫,经过下班归途的颠簸,回到家中观看新一期节目。其次,节目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倒数的时间,不仅起到了通知观众收看时间的作用,还能间接提高观众的期待程度。最后,主持人华少时常强调“最后一秒、最后一次机会、倒计时、读秒”等,这些时间的标志也戏剧性地推动了节目的发展,把参与者和观众始终保持在兴奋、紧张的状态。
(五)细节是感染元素
《中国好声音》不仅对选手的外形进行包装,同时也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法渲染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手段,呈现出不同参与者的外形及性格特点,表现出他们与家人及亲朋之间的联系。在剪辑手法上,《中国好声音》颠覆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惯常的主持人采访加煽情音乐的做法,采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学员从参赛以来的经历、心情表现出来。由于是录播节目,《中国好声音》在后期的剪辑上就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按照版权方的规定,节目制作方在现场安排了40余个机位,这些机位全方位的拍摄为更全面的捕捉到导师的变现埋下了铺垫。在现场,既有现场电子采集(EFP)的机位,也有专门单挂磁带的机位。
三、结语
《中国好声音》节目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它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其之所以能在节目收视率和营销价值取得双丰收,与其顺应媒介融合大趋势,在内容和传播渠道上大力创新分不开。中国好声音》成熟个案的经验值得其他节目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鸿,陆虹.电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分析[J].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2007(01)
[2]张雷,陈波.产业链视域下的《中国好声音》栏目运营策略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8)
[3]陈德婷.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看中国选秀节目的嬗变[J].声屏世界,2013(04)
作者简介: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关键词: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内容元素
随着第一档电视真人秀栏目《生存大挑战》的开播,在最近十年里我国迅速刮起一股“真人秀”狂潮。但是,过于追求零门槛的选秀和过度包装渲染使得电视真人秀节目招致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批评,收视表现与高峰时期大打折扣。在真人秀节目日趋同质化、低质量化以及媒介环境发生变革的背景下,2012年夏天播出的《中国好声音》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该节目在内容元素上遵循“反选秀”的定位有了颠覆性的创新,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收视表现。
一、《中国好声音》个例简述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为本土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模式。该节目在形式上复制了席卷海外的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选秀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你能不能唱出真正的“好声音”,并由四大明星导师现场坐镇,盲选、转椅子、导师学员秀、直到最后的全国总决赛,一轮轮角逐都很好的贯彻了如此独特、简单明确的选择方式。节目自第一季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到第二期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名。在仅仅播出三期后,收视率飙升到3.1%,而同期爱奇艺的网络播放量突7000万次。截止到第 8期节目,《中国好声音》在优酷和土豆网便收获了1.7亿次的播放点击,创5.036%的电视收视率。
二、《中国好声音》的内容元素解读
(一)人物元素的多元化
《中国好声音》由来参加选秀比赛的歌手、节目主持人“快嘴”华少和四位明星导师组成,所有学员都由节目副导演和音乐总监把关,体现了节目的专业化定位,即只关注声音,这与之前的“泛选秀”相比,不仅拉高了比赛的专业化水平,无形中也多了一些新鲜感。四位导师在音乐界都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他们能给学员提供专业、一流的声乐培训;另外,他们在音乐界丰富的资源亦是使得优秀学员趋之若鹜的一大原因。四位导师作为华语乐坛的实力派歌手,自身亦拥有忠实粉丝。不少选手登台后都坦言,是为了心目中的偶像而来。他们风格迥异,在节目现场的真情流露为节目增添了不少看点。
(二)节目悬念是动力元素
《中国好声音》巧妙的将悬念贯穿于节目的进程中,增添了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有效地增强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总体而言,该节目设置悬念的手法包括预示和拖延。预示其实就是导演把节目中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全部、局部或仅仅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使观众心中有数并诱使观众为参与节目的选手各自的命运、遭际或悲或喜、或者紧张焦虑,亦即产生出悬念。从《中国好声音》每期节目开播前的预告片来看,便是运用这一手法的表现。真人秀节目中,制作方往往利用受众急于获知答案的心理,故意放慢叙事节奏。每一期的《中国好声音》都执行了这一悬念设置手段,例如,在悬念即将揭晓的一刻戛然而止,转而播放广告。
(三)结构元素冲突的巧妙设置
真人秀节目中的冲突,不仅是增强节目故事性、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亦为受众提供了探讨的热点话题,增强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元素。首先,《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导师的配置就为冲突设置埋下了伏笔,并一直贯穿于节目的始终。其次,选手间的竞争则是节目冲突的主体。在好声音的舞台上,风格迥异、拥有不同经历、情感和故事的选手碰撞出各种喜怒哀乐和难以预测的结果。每位导师做出抉择时都纠结万分,观众对导师的每一次选择也期待万分。在多轮的冲突与碰撞中,观众参与讨论的热情一次次被点燃,节目的受关注程度逐渐攀升。最后,导师争抢选手的过程也是冲突的过程。为了争取优秀选手加入自己的团队,导师们除了有意无意地相互“拆台”,还通过许诺、撒娇、送礼物等各种方式相互竞争来吸引选手。
(四)规定情境是时空元素
《中国好声音》所有节目的录制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空间内按节目组设定的规则进行。时空的封闭程度与规则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空间越开放,选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规则的有效性就被削弱;空间越封闭,选手的表现受规则限定的影响就更大,就更能增添比赛的紧张程度,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期待。首先,播出时间固定为每周五晚21点10分,观众刚刚褪去工作的疲惫,经过下班归途的颠簸,回到家中观看新一期节目。其次,节目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倒数的时间,不仅起到了通知观众收看时间的作用,还能间接提高观众的期待程度。最后,主持人华少时常强调“最后一秒、最后一次机会、倒计时、读秒”等,这些时间的标志也戏剧性地推动了节目的发展,把参与者和观众始终保持在兴奋、紧张的状态。
(五)细节是感染元素
《中国好声音》不仅对选手的外形进行包装,同时也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法渲染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手段,呈现出不同参与者的外形及性格特点,表现出他们与家人及亲朋之间的联系。在剪辑手法上,《中国好声音》颠覆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惯常的主持人采访加煽情音乐的做法,采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学员从参赛以来的经历、心情表现出来。由于是录播节目,《中国好声音》在后期的剪辑上就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按照版权方的规定,节目制作方在现场安排了40余个机位,这些机位全方位的拍摄为更全面的捕捉到导师的变现埋下了铺垫。在现场,既有现场电子采集(EFP)的机位,也有专门单挂磁带的机位。
三、结语
《中国好声音》节目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它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其之所以能在节目收视率和营销价值取得双丰收,与其顺应媒介融合大趋势,在内容和传播渠道上大力创新分不开。中国好声音》成熟个案的经验值得其他节目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鸿,陆虹.电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分析[J].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2007(01)
[2]张雷,陈波.产业链视域下的《中国好声音》栏目运营策略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8)
[3]陈德婷.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看中国选秀节目的嬗变[J].声屏世界,2013(04)
作者简介: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