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现代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作为培训新闻传播创新人才的高校教育主体,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培育具有跨媒体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更好迎合全媒体的时代背景,分析校企协同模式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与实践策略,并提出若干推进校企协同的具体措施,对培养卓越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校企协同;卓越;传播人才
随着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单一、低效的发展模式日趋落后,媒体融合与创新成为时代主流。伴随传统媒体的交融与碰撞,媒体之间的介质差异性逐渐缩小,开始向多元化、立体式、综合性的全媒体时代演变。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强国”的伟大重任,如何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媒介交融教育理念,结合当下新兴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最新进展,坚定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方针,引导学生向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靠拢。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理念重学术而轻实践,学术科研和理论探索突飞猛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滞后,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要求不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适应形势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出“校企协同”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对于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突出特征。本文主要探索全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方式来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全媒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目标。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思为共同工作。当协同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系统中就出现了协同教育一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被称为校企协同,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1]
近年,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被国内高校认同并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校企协同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激发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提供机会,为协同企业增加人力资源与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壮大与发展,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就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建设而言,高校领导必须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努力创造校企协同的合作机遇,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支持,让新闻专业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中,规避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使学生在采访形式、报道方式、传播渠道和制作技能上获得质的提升,培养具有坚实新闻理论基础和精通数字传媒技术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突出特征,对于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何为创新?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初来自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知识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创新和应用研究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新知识引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是为了探索新发现、摸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加整个创新体系的知识存储量并扩展创新领域,为技术创新及其他各种创新奠定基础、提供动力。[2]就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而言,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需要知识写的创新,同时要求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元手段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推广,开拓新的传播领域,进一步提升传播效力。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依赖人才素质的提升。著名学者叶忠海提出,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进而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3]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是当今“媒介融合”的后备力量,必须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熟练掌握现代新型传媒理念与技术,善于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手段获取有效信息,进一步提升专业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当下高校校企协同培养新闻传播创新型人才的探索在不断推进,转变新闻实验理念与建立现代传媒实训中心相结合是目前高校培养创新实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协同规划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与业界接轨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相互交叉融合,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与协同企业代表要通力合作,更新新闻实验理念,不仅要通过“教学途径”传授给学生新闻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非教学”途径推动学生业界技能的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课程评价体系,逐步扩大协同培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合作范围。重新修订教学实验内容,学校的专业实验课程应该始终以当下新闻传媒的新技术潮流为导向,有利于促使新闻传媒的先进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减少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手段,为后期的业界专业实习做好铺垫。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合作意识是其实现目标的必备素质。高校要积极与报社、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实行“走出去”战略,打破学校与社会媒体的现实壁垒,通过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利用校企协同的优势条件,在保证项目收益的同时,项目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砝码,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企业选聘熟悉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定期从业界聘请专家进行业务指导,高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业界实践工作中,通过业界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促进其教学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传授给学生实用的前沿业务知识,保证良好教学效果。 二、通过“校企协同”带动学校新闻实验室转型升级,共建实训基地
国内高校教学使用的新闻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借助“校企协同”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可以加快新闻实验室和相关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利用数字网络的先进技术,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满足学生创新型实验的要求。当下,新闻学已从过去的“一支笔”转变为如今的“全媒体”,新闻实验室的建设也应该突出全媒体的技术特征,加强视音频编辑、摄影摄像、节目采编和数字网络的应用,打造出新的媒体平台,让学生快速从传统媒体中解放出来,获得全新的实验体验。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新闻实验室建设要改变之前专业细分、格局单一的落后思维,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相关实验室的交流互通,新闻采编和节目制作要面向网络和新媒体终端,实现视音频资源的局域共享,切实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建设中,不但要保证实验室硬件建设,同时要重视软件的升级和优化,通过计算机和电子远程管理系统,让高校实验室与媒体行业网络后台组接,保证实验环境高度仿真,共享软件和发布平台,使实验内容与业界媒体充分接轨,极大提升实验效果。
三、以项目促教学,以成效带发展
以科研/工程项目的合作为载体,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深受企业欢迎。[4]在校企协同的新型培养模式下,应继续推行并改进“项目教学法”,完善开放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不仅存在于正常实验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利用高校与企业资源吸引社会“商业项目”,或承揽电视台某档节目,与大型传媒公司项目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借助校企协同共建的实训教学基地,通过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使学生投入到“商业项目”的实际运作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的封闭性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方案提出改进性意见,同时借助业界指导教师的丰富经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新闻传媒工作的融合性和多元性,不但能够整合校企优秀人才资源,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业务水平,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科学化考核体系,多元化奖励机制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化考核体系与多元化奖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参与高校传媒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应当与学生全年考核成绩和评奖评优挂钩,突破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课堂考核与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师生互评和课堂互评的有效手段,提高重点实训项目所占成绩比重,让学生从实训项目参与实践中获得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应用效果,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实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对于学生参与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项目,要按学生劳动成果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既能锻炼业务技能,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又能缓解学生求学的经济压力,形成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成果中遴选出高质量项目作品,建立高校学生作品数据库,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级相关比赛,对于获奖作品给予相应奖励并参与学生年终成绩考评,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兴趣,促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5]因此,在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努力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和传播的先进技能,同时能够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沟通与传播,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这不仅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3(1)
[2](美)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M].李默译.西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8.
[3]叶忠海.人才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9.
[4]胡胜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4(18)
[5]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国际新闻界[J].2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386)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全媒体;校企协同;卓越;传播人才
随着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单一、低效的发展模式日趋落后,媒体融合与创新成为时代主流。伴随传统媒体的交融与碰撞,媒体之间的介质差异性逐渐缩小,开始向多元化、立体式、综合性的全媒体时代演变。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强国”的伟大重任,如何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媒介交融教育理念,结合当下新兴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最新进展,坚定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方针,引导学生向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靠拢。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理念重学术而轻实践,学术科研和理论探索突飞猛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滞后,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要求不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适应形势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出“校企协同”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对于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突出特征。本文主要探索全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方式来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全媒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目标。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思为共同工作。当协同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系统中就出现了协同教育一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被称为校企协同,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1]
近年,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被国内高校认同并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校企协同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激发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提供机会,为协同企业增加人力资源与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壮大与发展,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就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建设而言,高校领导必须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努力创造校企协同的合作机遇,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支持,让新闻专业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中,规避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使学生在采访形式、报道方式、传播渠道和制作技能上获得质的提升,培养具有坚实新闻理论基础和精通数字传媒技术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突出特征,对于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何为创新?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初来自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知识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创新和应用研究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新知识引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是为了探索新发现、摸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加整个创新体系的知识存储量并扩展创新领域,为技术创新及其他各种创新奠定基础、提供动力。[2]就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而言,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需要知识写的创新,同时要求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元手段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推广,开拓新的传播领域,进一步提升传播效力。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依赖人才素质的提升。著名学者叶忠海提出,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进而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3]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是当今“媒介融合”的后备力量,必须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熟练掌握现代新型传媒理念与技术,善于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手段获取有效信息,进一步提升专业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当下高校校企协同培养新闻传播创新型人才的探索在不断推进,转变新闻实验理念与建立现代传媒实训中心相结合是目前高校培养创新实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协同规划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与业界接轨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相互交叉融合,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与协同企业代表要通力合作,更新新闻实验理念,不仅要通过“教学途径”传授给学生新闻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非教学”途径推动学生业界技能的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课程评价体系,逐步扩大协同培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合作范围。重新修订教学实验内容,学校的专业实验课程应该始终以当下新闻传媒的新技术潮流为导向,有利于促使新闻传媒的先进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减少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手段,为后期的业界专业实习做好铺垫。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合作意识是其实现目标的必备素质。高校要积极与报社、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实行“走出去”战略,打破学校与社会媒体的现实壁垒,通过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利用校企协同的优势条件,在保证项目收益的同时,项目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砝码,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企业选聘熟悉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定期从业界聘请专家进行业务指导,高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业界实践工作中,通过业界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促进其教学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传授给学生实用的前沿业务知识,保证良好教学效果。 二、通过“校企协同”带动学校新闻实验室转型升级,共建实训基地
国内高校教学使用的新闻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借助“校企协同”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可以加快新闻实验室和相关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利用数字网络的先进技术,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满足学生创新型实验的要求。当下,新闻学已从过去的“一支笔”转变为如今的“全媒体”,新闻实验室的建设也应该突出全媒体的技术特征,加强视音频编辑、摄影摄像、节目采编和数字网络的应用,打造出新的媒体平台,让学生快速从传统媒体中解放出来,获得全新的实验体验。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新闻实验室建设要改变之前专业细分、格局单一的落后思维,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相关实验室的交流互通,新闻采编和节目制作要面向网络和新媒体终端,实现视音频资源的局域共享,切实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建设中,不但要保证实验室硬件建设,同时要重视软件的升级和优化,通过计算机和电子远程管理系统,让高校实验室与媒体行业网络后台组接,保证实验环境高度仿真,共享软件和发布平台,使实验内容与业界媒体充分接轨,极大提升实验效果。
三、以项目促教学,以成效带发展
以科研/工程项目的合作为载体,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深受企业欢迎。[4]在校企协同的新型培养模式下,应继续推行并改进“项目教学法”,完善开放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不仅存在于正常实验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利用高校与企业资源吸引社会“商业项目”,或承揽电视台某档节目,与大型传媒公司项目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借助校企协同共建的实训教学基地,通过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使学生投入到“商业项目”的实际运作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的封闭性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方案提出改进性意见,同时借助业界指导教师的丰富经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新闻传媒工作的融合性和多元性,不但能够整合校企优秀人才资源,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业务水平,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科学化考核体系,多元化奖励机制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化考核体系与多元化奖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参与高校传媒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应当与学生全年考核成绩和评奖评优挂钩,突破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课堂考核与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师生互评和课堂互评的有效手段,提高重点实训项目所占成绩比重,让学生从实训项目参与实践中获得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应用效果,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实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对于学生参与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项目,要按学生劳动成果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既能锻炼业务技能,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又能缓解学生求学的经济压力,形成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成果中遴选出高质量项目作品,建立高校学生作品数据库,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级相关比赛,对于获奖作品给予相应奖励并参与学生年终成绩考评,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兴趣,促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5]因此,在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努力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和传播的先进技能,同时能够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沟通与传播,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这不仅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3(1)
[2](美)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M].李默译.西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8.
[3]叶忠海.人才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9.
[4]胡胜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4(18)
[5]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国际新闻界[J].2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38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