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送外卖

来源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文章毫无意外地刷屏了。名校毕业生、外卖配送员,两种身份叠加造成的错位感,轻易捕获了人们的注意力。其实,文章还有另外一个标题——《三十而“砺”》。然而,在传播中,人们记住的则是《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爆红之后,随即招来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张根的炒作,是哗众取宠;有人觉得这不过是贩卖焦虑的行为艺术。张根接受采访时表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当一个个人化的写作剖白进入大众审判台,争议势不可免。
   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到北大毕业生送外卖,名校毕业生自带光环,习惯性地成为舆论场上的“嗨点”。在大众的认知里,北大与成功、精英、上流已然自动挂钩,而外卖、杀猪与北大则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搭配组合。北大在国人心中“神一样的存在”,被附加了太多的理所当然。
   动辄就是批评“消费北大”的言论已然太多,与其说张根在消费北大,不如说大众对于北大过度敏感。还有一些人纠结其名校身份,用“伤仲永”的论调感慨一个“学霸”的堕落,发表其拿北大标签包装推销的阴谋论。这类老生常谈的攻讦,带着太多惯性思维与刻板印象,却忽略了这篇万字长文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不可否认,张根应该庆幸在外卖员之前,还有北大毕业生的标签。这给了他进退自如的资本,使得他的外卖员经历更像是一种底层生活体验。但同样也是北大毕业生这个标签,给他划定了一个完美的人生轨迹,让他送外卖的行为蒙上了乖张、离经叛道的色彩。
   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带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都会遭遇人生迷惘时的左右冲突。隐忍或者妥协,戏谑一句“人间不值得”,安慰自己“逃避可耻却有用”,成了大多数人的最终选择。在世俗意义的框架内安稳度日是常规操作,而跳出這个囚笼,注定成为异类的存在。
   美国学者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我,因此形成“镜中我”。
   社会这面镜子如同一张隐形的网,束缚了个体的很多行为。名校毕业生就该是有所作为,做社会栋梁、国之英才;去送外卖简直就是自暴自弃、浪费资源——长久以来,这种价值观让名校毕业生焦虑惶恐、举步维艰,随时害怕被同龄人抛弃。但那些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正确性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谁规定了人生就必须如此书写?
   张根跳脱出了镜中的自我,拒绝被单向定义、循规蹈矩。他在文章里自述:“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你告诉我的底层,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这不仅是年轻人的桀骜不驯,更是让自己积极投身另一种人生实践,去试错,去探索,去折腾,去反抗,去证明,希冀完成一场华丽蜕变与自我变革。
   面对社会规训与他人审视,张根式的倔强和坚持即便不能获得掌声与认同,也不应该承受冷嘲与热讽。在写字楼里刷着公众号,喝着鸡汤,完成所谓心灵的升华,与真正出发做自己的行动派之间,他已经站在了后者的行列。迈出这一步的勇气,抵得过习惯站在制高点品头论足的万千人。
   毕竟,擅长站在高角度审视万物,用傲慢与偏见围攻他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的优越感,容易使人飘飘然。但是,进行精神上的反省与身体上的践行从来更为困难。
  (选自《中国青年报》)
  【素材解读】
   大多时候,我们总是用单一维度评价多维立体的个人,却忘记了: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张根用四个月的外卖员经历,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另外的可能,而这已经弥足珍贵。所以,别急着否定一位焦虑学霸的反抗与自我救赎。说不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其他文献
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也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可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
期刊
前段时间,不少学生、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购买一种可以显著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聪明药”以提高成绩。某高三女生在服用了两个多月后的一次月考中,考进了班级前十名。   这种所谓的“聪明药”,真正的商品名称叫“利他林”“专注达”,跟冰毒的成分丙胺差不多。医生表示,长期服用利他林就像服用一些毒品一样,不仅会上瘾,还会造成很多副作用,如脱发、失眠、焦虑等。这明显违背了用药的初衷,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期刊
2019年3月5日,河北冀州吴殿华医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他从医70年,有一个外号叫“抗震救灾专业户”,曾16次参加唐山、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等灾难救援。2017年,82岁高龄的吴殿华仍带领医疗队,奔赴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救援。他把病人当亲人,为救治伤者,割下自己的皮肤、取出自己的鲜骨无偿移植给患者。他说:“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奉献。”  (选自《人民日报》)【編辑解读】   “患者以生命相托,医生
期刊
“我得说,‘我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她说,“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她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我们希腊人谈到命运时,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宿命主要由我们的先辈,而非星宿决定的。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
期刊
北极雪狐生活在北极地区,皮毛十分珍贵,是捕猎的重点对象。   猎人捕猎雪狐,主要办法是下夹子,在冰天雪地里到处下,以增大捕猎雪狐的概率。   一个特殊的现象不得不提,那就是这里有许多缺少一条腿的雪狐,它们靠着三条腿同样生活在这里。为什么有缺腿的雪狐?这还得从猎人捕猎开始说起。   暴风雪过后,猎人布下的夹子被雪覆盖,隐蔽性更强,雪狐非常容易踩中,一条腿被夹子牢牢地夹住。   雪狐被
期刊
东汉末年,大将周泰奉太守孙策的命令镇守宣城。一天半夜,忽然有一群盗贼从四面杀来。因为没有防备,抵挡不住,周泰赶忙将年幼的孙权抱到马上,杀出一条血路。孙权得救,周泰却身中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旦夕。   孙策听说后非常担心周泰的伤势,就延请当地的名医来治疗,效果都不大好。这时,手下虞翻对他说:“我给您推荐一个神医,这个人叫华佗,是沛国(今安徽)谯郡人。”孙策同意了。第二天,华佗就被邀请到周泰养伤的地
期刊
中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在19世纪之后才出现的。在西方医学技术进入中国前,中医有着种种内涵丰富而又独特的称谓。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几种。   一、岐黄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一个叫作岐伯的大臣,精通医术。相传他经常和黄帝一起探讨医学,并用问答的形式编纂成了《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因此,古代的人们称中医为“岐黄”或者“岐黄之术”。   二、医中圣手   在我国古代,“圣”是对那些无所不通
期刊
名作概览   于娟被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生死的边缘,写下这本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赤裸裸地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
期刊
鲍姑是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之一,东晋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是著名医学家、化学家、道教学者葛洪的妻子。据说葛洪并不擅长灸法,但在《肘后备急方》中,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就占了90多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后世的研究者认为,《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
期刊
现在,我们在服用中药和中成药的时候,为了减少其中的苦味,会用蜂糖水、红糖水和姜汤等药引子送服。药引子可以增强疗效,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   有一年,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生了重病,经多名御医医治却不见好。在朱元璋大发雷霆时,有人给他推荐了楼英。   楼英接到圣旨,急忙赶到京城,不顾舟車劳顿,先向医治皇后的太医们打探病情。谁知御医们都闪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