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男性气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2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是一部杰出的以殖民和女性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以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以及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玛斯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玛丽身上所展现的男性气质以及玛丽身上男性气质的消失。女主人公玛丽悲剧式的命运里一直充满着反抗——反抗不幸的家庭、反抗不幸的婚姻、反抗婚后贫穷的物质生活和压抑的精神生活,这一系列勇敢的反抗正突显了她的男性气质。玛丽身上的男性气质在她婚后逐渐地被剥削掉,从而导致她精神世界的死亡。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气质二分法极大地影响了男女地位,对女性的影响甚为严重,而玛丽无疑也是这种不平等的性别气质二分法的牺牲品。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社会性别研究理论;荣格;男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英国最偉大的女作家之一,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并称为20世纪英国文学“双星”。她凭借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获得了2007的诺贝尔文学奖。莱辛通过《野草在歌唱》这部作品表达了多重主题,包括种族、殖民、女性等。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出身贫困,婚后一直渴望摆脱物质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压抑,过上自由的日子。小说关于玛丽的叙述主要有三个部分——玛丽的童年时期,玛丽的青年时期以及玛丽的婚姻生活。身处白人男性统治下的社会,玛丽在这三个时期都对命运做出了反抗。年轻时,她积极地争取工作机会,争取独立的机会,以反抗生活的贫穷和父母不幸的婚姻带给她的阴影。她和白人男子迪克·特纳结婚后,怀着对婚前那种自由生活的渴望反抗着男权社会无形的统治,同时也勇敢地迈出了对真爱追求的步伐。
  玛丽对生活一系列的反抗正展现了她身上的男性气质,而她的男性气质的消失则在她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后,在不幸的婚姻中抽丝剥茧似的被毁掉,从而导致她精神世界的消失。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气质的二分法影响了男女的地位和状况,对女性的影响甚为严重,而玛丽无疑也是这种不平等性别气质的牺牲品。本文以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以及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玛斯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玛丽身上所展现的男性气质以及玛丽身上男性气质的消失的过程。
  一.玛丽身上的男性气质
  随着20世纪70年代男性运动的兴起,男性气质研究开始进入批评视野,并逐渐发展成一门显学。该研究打破了传统刻板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气质同女性气质一样,也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而非生物学的建构。性别观念因此被消移,女性也可能表现出男性气质。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而阿尼姆斯原型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这一理论颠覆了性别文化的传统,认为女性心灵内有着充满男性气质的形象,而男性心灵内充满着女性气质的形象,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特质。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兼具两性倾向的。荣格认为要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以展现。[1]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与自我的和谐整合会拓展人的视野,激发人的创造力,让人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2]在玛丽未结婚之前,她过着独立自由的生活,因为她的性格中闪耀着独特的男性气质。玛丽身上有着男性的精明和能干。十六岁的时候玛丽就离开了学校,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经过自己的打拼,她当上了老板的私人秘书,薪金相当可观,而且在公司里拥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她的丈夫迪克相比,玛丽的精明能干显得尤为突出。她听到屋顶上有嗡嗡的响声,迪克告诉她是蜜蜂的声音。她就产生了养蜂的想法,为此还买了一本关于如何养蜂的书。只不过当她发现这本书上所讲的关于养蜂的方法不适合当地的环境时,她就果断放弃了。此外,她比迪克更有主见和经营头脑。玛丽养了几只母鸡,每个月她轻轻松松地就可以靠养鸡赚上一笔钱。要是换了别的女人,养了这么多鸡,一定会觉得吃不消,而玛丽却打理的很好。[3]迪克大病一场,玛丽不得不暂时管理农场。那段时间她仔细地研究了农场上各方面的情况,该怎样经营农场,可以栽种些什么农作物等,很快就对迪克的农场有了全面的认识。玛丽的精明能干不仅让她在年轻的时候得到了收入乐观的工作,也远远地超过了白人男子迪克。玛丽的性格中也有着男性的强势和粗鲁。新婚不久,她注意到他们住的房子的墙壁十分肮脏,于是她立马打算将墙壁粉刷一遍。为了节省钱,玛丽自己动手,且仅用了两个星期,她就将墙壁粉刷的很好。连迪克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精力充沛,迪克一方面赞扬她能干,有自信,居然能做这种毫无经验的事。[3]而玛丽的这个特点也是迪克这个懦弱的白人男子所缺少的。除此之外,玛丽对待土人的态度也有着男性的强势。面对身体强壮的土人,玛丽从来没有流露过女性的软弱,浑身充满着男性的强悍和权威。在帮迪克管理农场的时候,她不仅对黑人管理严格,态度像男人一样蛮横,甚至还动手鞭打强壮的土人摩西。
  玛丽在对命运的反抗中也流露了男性的勇敢和冒险精神。即将成年的时候玛丽勇敢地走出贫穷的农村和家庭,独自一人去城里生活。她敢于挣脱酒鬼父亲的折磨,独自一人过着有些孤独的生活。作为一个女生,她能脱离传统的束缚,在城市里过着独身生活,并且勇敢地打拼出了一番天地。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迪克,他一辈子安分守己的生活在禁锢着他的农场,即使这片农场成为他悲苦生活的牢笼,他也不敢离开半步。婚后,物质的贫穷和迪克的软弱无能将玛丽的精神逼向消失的边缘。她向往着过回从前自由独立的美好生活,于是她勇敢地逃回了城市。在玛丽的精神处于边缘地带时,她遇到了摩西。她冲出了种族和阶级的牢笼,大胆地爱上黑人摩西。虽然她最后向可怕的种族阶级投降了,这段爱情最终也以摩西杀死玛丽而悲剧收尾,但是玛丽的勇敢是可歌可泣的。毕竟在那个充满了可怕的种族歧视的社会里,很多人甚至连觉着认为土人是“人”这种想法都觉着荒谬,何谈对土人产生爱意。
  二.玛丽身上男性气质的消失   正如荣格所说的,男女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都获得了某些异性特征,这些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不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缺乏任何一种都不会让女性真正地面对自己,了解自己,完整地生活。
  玛丽事业有成,不需要依赖婚姻,完全自由独立,这恰恰表现了她性格中存在的“男性气质”。但是独立的美好的生活并没有给她的心灵带来圆满和慰藉。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论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推向两极化。如社会上将女性气质刻画为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4]任何女性,一旦在能力和事业方面表现的优于男人,就会在另一方面——其固有的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的失职而遭受指责。社会性别角色的概念在我们的自我形成之时即成为一种无形的符号,引导我们的性别认知,并表现出合宜的性别角色。玛丽自我性别认同的模糊让她在生活自由独立之后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这种困惑让玛丽在事业成功之时左右彷徨。 白人男性统治下的社会里,女性的最终归宿就是婚姻,任何跳出这条规则的女性无疑会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排挤。此时的女性所面临的是心理上的崩溃,心灵上的拷问以及对自己身份角色的彷徨。玛丽感受到了身边女性朋友的压力,这些女性身上背负着传统刻板的男权思想,自然地接受了男权社会的观念。[5] 由于心中始终恐惧重蹈父母悲惨不幸的婚姻,玛丽试图通过拒绝婚姻来驱逐这种恐惧,对婚姻反抗一直持续到她三十岁时遇到迪克为止。玛丽失去了反抗的意识,迎合了世俗的看法。[5]这种自我身份质疑和男权社会的压力催使玛丽走向不幸的婚姻,撕碎了她此前努力打拼出来的独立自主生活,且将玛丽推向传统性别角色两极化的另外一头——男性的附属品。这是玛丽男性气质的初步丧失。
  传统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具有政治功能,产生与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关系。[4]众多的男性依靠男性气质占主导地位的家长制获得利益,而与此同时,女性气质则被引向满足男性的利益和愿望的方向,以“顺从、关心和善解人意为特征”。玛丽婚后的生活物质贫乏、精神空虚。迪克的自私和软弱无能将玛丽紧紧地关在不幸的婚姻这座牢笼里。当时白人男性统治下的父权制社会里,玛丽被迪克仅仅视为一种附属物——填补生活的寂寞。对于玛丽表现出来的一些强于自己的男性气质,迪克不是心怀赞赏而是深深地嫉妒和排斥。玛丽对迪克所经营的农场有着正确而全面的看法,对迪克所經营的其他一些工作也有一针见血的见解。对于玛丽的这些精明想法,迪克从来都是拒绝接受,反而是对玛丽的精湛的针线活大加赞赏。玛丽的个人才能在婚姻中得不到发挥,她的自我价值逐渐跌至为一名顺从婚姻的悲惨女性。在不幸的婚姻这座压抑的牢笼里,玛丽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她身上的男性气质剥丝抽茧似地被毁掉。没有工作和精神自由,个人价值得不到满足,填满生活的是一日三餐、睡觉和面对软弱无能的迪克。玛丽逃回城市的失败就注定了她逃不出父权制的魔爪。当她终于看穿了吞噬自己生命的一切——迪克、白人男性统治下的思想和种族歧视,却无力反抗时,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直到生命的尾声,她鼓起巨大的勇气爱上黑人莱西,最后她勇敢地迈出追爱的脚步,却一脚步入消失的深渊。与此同时,她身上的最后一丝男性气质也消失殆尽。
  三.结语
  玛丽是一个集体的象征,代表了20世纪早期西方男权社会中被异化的女性。她的悲剧不仅源于激烈的种族冲突,还源于传统刻板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和认同,这是男性传统的藩篱下女性自身的悲剧。[6]父权制社会逼迫玛丽走入不幸婚姻的牢笼,压制消耗着她身上的男性气质,直至将玛丽塑造成一件温顺的婚姻附属品。从玛丽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社会角度,一个人拥有的性别气质是多样化的,而双性化的人格是最佳的人格模式。
  参考文献:
  [1]霍尔.(1987)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 三联书店.
  [2]Jung, C. G. (1966).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0(3), 232-253.
  [3]多丽丝·莱辛.(1999)野草在歌唱. 译林出版社.
  [4]佟新. (2011).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杜量. (2008). 女性主义视野下多丽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04):22-24.
  [6]向丽华. (2008).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命运探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
其他文献
摘 要: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后现代理论家们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剖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涉及文化批评和政治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文学批评领域,关于后殖民主义身份构建理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的认识开展:“自我-他者(中心-边缘)”、“身份认同”、“混杂性(杂糅性)”、“殖民话语模拟”。本文将从上述几个角度分析探究后殖民主义身份构建理论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后现代理论家;文学批评;身份构建  
春夜  这样的夜  我习惯为春天打开一扇窗  让春雨淋湿记忆的时光  这样的夜  花香被吹进梦里  槐花的香桃花的红  绽放在我的诗行  这样的夜  窗外的月光无比羡慕我  淘气的娃娃般  挤满我和爱人的床  元旦  有风携手寒冷  奔向发给二〇一九的站台  列车一刻也不曾停留  告别二〇一八的夜里  我端起酒杯  燃烧所有的记忆  清晨醒来  忘却了所有的昨天  从此 我的梦  雪一樣  洁白而
期刊
本文就小型锅炉系统运行情况分析,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小型锅炉装置的自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情况。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small boiler system, introduces
酒旗飘飞的方向,是卓文君的回眸  让西蜀的光阴一夜白首  司马相如的琴声被一袭长衫撩起  今夜的琴台  一曲衷肠从时光的深处盛开  《白头吟》是一条百花潭边搁浅的鱼  等在风雨过后的阳光里  寻找时机一路私奔  今夜的琴台路  人群散尽的巷尾  是谁淡扫了蛾眉  若明若暗的烛照里  裙袂飘飘的是谁?  当垆的文君沽完最后一滴相思  寒风中把司马相如的归期苦苦追问  等你,只为再把奴家的长发盘起  
期刊
复眼:  小,2~3个,或无
期刊
我出生在长白山的小河边,  从小听惯了《二泉映月》的琴弦。  常听爷爷给我讲,  我家的前面也有两条泉。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以前,  有一个格格和阿哥深深地相恋。  阿哥经常骑马仗剑狩猎,  坐着格格送给他的金马鞍。  阿哥去深山老林打猎,  一去再也未回还。  格格等啊等,盼啊盼!  望眼欲穿,柔肠寸断!  热恋的格格终日双眼泪水涟涟,  爱情的泪水流入小溪,  汇成了东边的“峡谷泉”。  时间
期刊
你从夜里走过  悄悄地  走进了  那幅水墨画卷中  春不老 夜不眠  如痴 如醉  如诗般的妙龄少女  阁楼独赏  撑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  回眸不见故人返  那一抹泪儿  给蒙蒙的烟雨江南  勾勒出几笔淡淡忧愁  心惆怅 人悲伤  枕上独凄凉  夜思百合花  同一片天空  那颗颗繁星  闪动着故人眷恋的心  不愿惊动 花丛中那朵寂静的百合花  洁净的身子 是夜幕中的静  你别怪他惆怅  让黑夜带
期刊
以塞义德的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谭恩美小说,通过其反东方主义元素以及其展现方式,提出谭恩美并不是在迎
摘 要:薇拉·凯瑟边疆三部曲小说(《啊,拓荒者!》、《云雀之歌》和《我的安东妮娅》)中对男性女性二元批评的扬弃,希冀构建起两性之间均衡的平等体系,这在学术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薇拉·凯瑟;二元批评;扬弃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目的构建同时表达具有抗原表位FLAG标记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目的蛋白和报告分子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新型腺病毒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方法对目的基因供体质粒pcDNA3-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