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的内涵,提高语言感悟力。
  [关键词]语感;朗读;品词析句;朗读积累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对语感的重要性深有所感。在校园里,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听后滋味却不尽相同,有的不由你驻足细细品味,而有的很有气势的文章则读得支离破碎。这都是由于学生的“语感”差异所致。所谓“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就像打乒乓球要讲“球感”,演唱歌曲要讲“乐感”,构图要讲“美感”,学习语言文字则要讲“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其中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它是建立在大量感知、体验、积淀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语言直觉。语感强的人,听别人说话,不需要想半天,就能立刻就能判断对方话说得是否得体;读人家的文字,立刻就能判断用词是否妥当,句式是否合理,还能迅速地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这种凭直觉就能察觉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正确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彩,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语感训练的主要“阵地”应该在课堂。小学高段语文的课堂教学,无非就是品词析句,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背诵精彩段落。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妨就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在咬文嚼字中体味语感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语教学,在品词析句体味语感时,一定要词不离句,咬文嚼字地准确理解,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词语表层意思的进行理解,还要进一步分析它的深层含义,从而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精妙。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就有不少的词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知。五壮士第一次完成掩护任务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敌人紧跟在后面; 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在这危急关头,“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如果五壮士选择了第一条路,就选择了“生”,选择了第二条路,就会面临死亡。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坚决、果断;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表明了生死关头,他们把个人安危放在一边的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表现了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坚定不移的决心!还有“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的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一句中的“屹立”,单纯去解释,“屹立”的意思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再联系上下文,这是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英勇跳崖之前的一个情节,对照书上的插图,你会觉察出五位壮士似乎已经与山结为一体,成了天地间的巨人。“屹立”一下子表现出了他们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词句篇篇都有,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推敲文句的言外之意,品味作者的思想精华,养成他们敏锐的语言感悟力,同时写作中也会讲究用词精妙,富有深意。
  二、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示范朗读是前提。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适当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先用饱含深情而又低沉的语调,动情地身临其境地通读了一遍全文,在读到往昔对比一段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也受到了我朗读情感的感染,纷纷模仿老师,读出了人民的哀思和悲痛,读出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甚至有的还入情入境地流下了眼泪。
  2、抑扬顿挫要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语音停顿,语气强弱、语速快慢、语调抑扬顿挫等技巧,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3、生活实际要联系。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朗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的景象,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鲜明而具体,进而批文入境。
  4、品读个性因人异。
  语感是最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在语言层面上的直观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个体经验通过交往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凝结。一个人的语感与另一个人的语感绝不会相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避免“千人一腔”。
  三、在语言积累中揣摩提升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意会能力,积累语言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朗读,再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新台阶。
  记得歌咏比赛后的一个小练笔,学生们用精妙的语句记录了比赛前的心路历程和获奖时的喜悦心情,其中有一个孩子这样概括得奖时的激动场面:“我们又唱、又跳,还拥抱”,寥寥数字,多么传神!只要多训练语感,类似的创造就会时时喜临于眼前。“春天发现多又多,不妨你去说一说。走在院子看一看,也许发现会更多。玉兰花开在楼前,阵阵飘香醉人眠……”这歌谣也许有些稚嫩,但这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是语感的潜移默化。
  当然,语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中也包含着许多训练语感的元素。中央电视台的一些精品节目如:《欢乐中国行》中董卿大气得体的主持语言,毕福剑《星光大道》的妙语连珠,马冬《挑战主持人》中的机敏对话,中央三套的《电视散文》,以及其他一些语言类节目,都是培养语感的有声有色的活教材,我们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以助其语感能力的增强。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积极的去探寻语感训练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就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网》
  [2]《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报》
其他文献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改,它不单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变动,而包含了思想理念,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改的方方面面。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贯彻实施的主要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体现新课标理念下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人类尚未发现的东西,而是相对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
期刊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关》和《新课程怎么做》两本论著的指导下,我以新的课程理念重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努力,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前独立学习;课堂指导自主学习;学后反思。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前独立学习  课前独立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新课前,独立学习,自我学习新知,捕捉疑惑,记录学习
期刊
语文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就字面意思而言,语文二字应包含语言、文字两方面的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一直是一条腿走路,语文教师一般只重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能力的训练。张志公先生曾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有过非常精辟的评论:过去教语文,往往忽视口、耳,只注重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方法。这种砍根的教学方法,
期刊
真正的体育教学,并非是从单纯的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基本技术与技能开始的,而是从情感开始,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入手的。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但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又怎样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呢?  一、
期刊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关键,然而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引导思维方向的训练 。  (1)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  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
期刊
2010年下半年,学校陆续组织学校的领导老师到老课改区学习,带回了不少关于高校课堂的学习资料。学校领导组织老师进行学习、试行。2011年春季,我校全校师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学习开展“271”高效课堂。  要搞好高效课堂教学,必须自己先懂得高效课堂的相关知识和程序。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71”高效课堂是在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基础上,把发展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实现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生评生,在
期刊
当今社会,一个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人,一定是个成功、快乐的人。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训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而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就是很好的一种训练方法。一题多解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答某一数学习题。一题多解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分析题目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目,一方面可以起到互相检验的作
期刊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给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但也还存在不少困惑,特别是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成为推动课改前进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识字量太大: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识字500个,其中会写100个,下册要求学生识字800个,其中会写250个。一学年可利用教学周数为3
期刊
读——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读法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愿读,乐读又读之有效呢?我在山区从事大班级英语教学几年,尝试总结出几种读的形式,在教学中运用效果很好。  第一种:Look and guess,这种方法适用于巩固记忆单词。做法是:师读单词,但只做口形,不发音,让生看师的口形猜是刚才所学的哪一个单词,并读出来,再跟着老师的口形重复读几次。这种方法简
期刊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对于学生而言,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养成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完成《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从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入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图像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读图的典型方法,并且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加以落实,才能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