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救赎”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2003。
  2000,2011。
  巴黎,上海。
  伦敦,上海。
  这两组时间,这两组地点,看似毫不相干;但是,一个名字,一部戏,将这四千多天、几万公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便是维克多·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1998年1月,戛纳MIDEM会展国际唱片大展,《巴黎圣母院》概念版首次亮相。
  1998年9月16日,巴黎国会大厅,《巴黎圣母院》法文版首演。
  2003年1月22日,上海大剧院,《巴黎圣母院》法文版中国巡演。
  2000年1月24日,伦敦多米尼奥剧场,《巴黎圣母院》英文版首演。
  2011年12月2日,上海文化广场,《巴黎圣母院》英文版中国首演。
  时隔八年,《巴黎圣母院》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呈现于观众面前,它就像一瓶老酒,历久弥新。
  回溯法语音乐剧的起点,是由1978年的《星幻》(Star Mania)开始的。该剧的编剧之一、法国音乐剧之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即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者。这个一出生就处于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盛名之下的法国人,以其“不走寻常路”的大胆创新精神,顽强地在世界音乐剧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但真正站稳脚跟,并成功分得一杯羹的是《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以外,《巴黎圣母院》就是法语音乐剧的代名词,它将《星幻》奠定的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发挥到了极致,并将其扩散到全世界范围:法语版、英语版、意大利语版、西班牙语版、俄罗斯语版……
  2003年《巴黎圣母院》法语版巡演时的掌声仍然回响在耳边,今年上海文化广场又将伦敦首演时就争议颇多的英文版带来,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我欣然前往。
  “相当好听”仍旧是本场演出的第一印象。法语音乐剧的音乐与韦伯的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朗朗上口,且气势恢宏,将大教堂带入小剧场(此次也领教了传言中的“《巴黎圣母院》现场演出的音量之大十分惊人”一说)。由于法国音乐剧多数取材于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所以无需在故事情节上多做叙述,这无形中减弱了戏剧冲突感薄弱的缺憾,也提供给作曲家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而不必过多考虑“连戏”的效果,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整场演出更像一场盛大的摇滚、香颂、流行演唱会。
  但同时,以流行为取向的法语音乐剧的弊端也因此而显现。因为缺乏戏剧张力,歌手的个人魅力能否支撑住舞台就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在众多的版本中,巴黎国会大厅版一枝独秀,屹立多年而无人超越的秘诀即在于此。七大主演的熠熠生辉将舞台完全燃烧,布鲁诺·佩尔蒂埃(Bruno Pelletier)气定神闲的诗人、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egara)柔情似水的艾丝美拉达、卡胡(Garou)集绝望与天真于一体的卡西莫多、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ovoie)备受煎熬的副主教、帕特里克·费奥利(Patrick Fiori)多情又冷酷的侍卫队长、茱莉·泽那提(Julie Zenatti)性情大变的小百合以及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符号式的吉普赛人首领克洛班。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又都是配角,个性鲜明又不喧宾夺主,闪光点无数。反观英文版的演出,演员的个人魅力稍显不足,吕克·普拉蒙东最钟爱的诗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将《大教堂的时代》唱得支离破碎,本应一气呵成的“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却被莫名断句,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顿时荡然无存。这位雨果的化身,在四百多年之后仿佛置身于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中,而不是依旧恢宏的巴黎圣母院。
  在法语版弗罗洛最精彩的一段内心戏《致命狂恋》中,唱词、灯光、舞美、服装、肢体动作、表情等各方面都做足了戏。当丹尼尔·拉瓦尔第一次脱下象征他副主教身份的长袍时,那瘦弱的身躯、佝偻的背,一身黑衣黑裤,看起来是那么的可怜!点睛之笔则是凸显了长度不够的“吊脚裤”,将弗罗洛饱受折磨、千疮百孔、痛苦不堪的灵魂曝光于天下。他狂躁地徘徊在熟睡的艾丝美拉达周围,不时地用力抓紧衣服;他动作粗暴,表情僵硬,像痉挛一样颤抖;他在石柱间挣扎,道德与信仰仿佛绞索般套上他的脖颈,压迫他的身体,似要将他挤成齑粉。于是他彷徨、他挣扎、他反抗、他屈服……丹尼尔·拉瓦尔的这次演释堪称完美到极致。然而在英文版的演出中,罗伯特·马里恩(Robert Marien)的副主教肢体语言稍显生硬,演唱有余,表演不足。
  全剧最美的唱段当属《美人》了。卡西莫多、弗罗洛、菲比斯的三重唱,描绘出了艾丝美拉达无与伦比的美。在这里只有由衷的赞美,仿佛时空静止,不再有痛苦,不再有挣扎,不再有彷徨,不再有背叛,这个人声鼎沸的广场上只有艾丝美拉达。副主教之于卡西莫多,上帝之于弗罗洛,百合之于菲比斯,一切都不再重要。卡西莫多的红、弗罗洛的黑、菲比斯的金,逐渐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随着弗罗洛的单膝下跪,一切平衡都被打破了,唯剩一声叹息。幸好,这三个人对艾丝美拉达有着罪恶欲念的灵魂,似乎在卡西莫多剧终前的一曲《跳吧艾丝美拉达》中得到了救赎。
  说到菲比斯,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名字的含义了。菲比斯(Phoebus)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巴黎国会大厅版中菲比斯的扮演者帕特里克·费奥利也的确像太阳一样存在于舞台上。他的音质异常华丽,高音区像水晶般清澈透亮,低吟时像天上的繁星洒落下来,坚定而又星星点点,可以说他的嗓音就是为菲比斯而生的。反观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全剧最大的弱点可能就是斯蒂芬·韦伯(Stephen Webb)扮演的菲比斯了。中低音区的不稳定使得高音区的情感爆发变成了啸叫,而这种不稳定在《美人》和《袭击圣母院》中尤为明显,和声变得不那么和谐起来,甚为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本次英文版《巴黎圣母院》的舞美部分沿袭了法语版,依旧惊艳。一堵石墙、三根石兽石柱和教堂玫瑰窗的瑰丽光影,构建了巴黎圣母院的完型:简单粗犷,却又有着内心翻滚的无限热情。此外,电镀栅栏、柏油桶、警棍、工字钢等等,突破了传统音乐剧写实的一贯做法,模糊了《巴黎圣母院》与现代社会的时空距离感。摒弃1482年应有的华丽服装,舞者甚至赤膊上阵,将法国现代舞与美国街头文化相结合,完美展现力与美。遗憾的是,在吕克·贝松执导的著名影片《企业战士》中出尽风头的法国Yamakasi组合的舞蹈特技部分的风采,我们只能在巴黎国会大厅版中欣赏了。
其他文献
菜花甜妈的天然美声  偶然看到央视在播放中国达人秀决赛的镜头,菜花甜妈正引吭高歌威尔第的《饮酒歌》,歌词依然是“送你葱”之类,颇为有趣。不禁想起去年夏天,上海书展上,单位有一个活动,请来菜花甜妈做嘉宾,场面十分热闹。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早早地坐在签售现场等候;菜花甜妈进场时,身后还跟了个十多人的粉丝团,个个兴高采烈。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请菜花甜妈为大家献歌一曲,她就大大方方地拉开嗓子,唱起了《今夜无人
期刊
2011年下半年,登上国家大剧院交响乐舞台的世界名团不胜枚举,过去人们翘首以待的大牌、大腕,现在一个个地接踵而至。从这一点看,人们不能不为我们国家近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感到惊讶。我有幸出席了国家大剧院下半年所有到访名团的音乐会,对他们的演奏和目前的状态有着一定的感受和了解。  意想不到的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  2011年下半年第一个露面的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这个创建于1969年的乐团,虽然只有四十二
期刊
记得我在“展品之一”中,曾介绍过两张一套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出品的唱片,由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演出,用“时代乐器”(亦称“古乐器”或“本真乐器”)演奏安东·埃布尔的三重奏。我说:“这两张一套的唱片不但演奏精彩,而且录音非常令人满意,声音清晰而透明。”不久之后,我就买到了这个三重奏团演奏的另一张唱片,名叫《献给沙皇的音乐—— 为亚历山大一世和他家属而作》。我是作为“展品之二”来介绍
期刊
这世间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尽管作品深受爱戴,但对音乐史的变革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只有少数作曲家能够做到集前人之大成,开后人之先河。巴赫、勋伯格、瓦格纳和贝多芬都是个中佼佼者,充满了创新精神。古典音乐的演出界也同样如此。在帕布罗·卡萨尔斯之前,人们通常以为大提琴是一件连音都拉不准的乐器。卡萨尔斯通过演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改变了人们对大提琴的概念,让我们的听觉体验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迪特里希·
期刊
歌剧录音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初是紧跟时代的潮流,无论亨德尔如何绚烂,莫扎特如何经典,美声时代的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如何优雅,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歌剧录音都是威尔第到真实主义的天下。威尔第在1901年去世时声誉已经完全遮盖了前人的光芒,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莱翁卡瓦洛、马斯卡尼和普契尼都活到二十世纪,他们的歌剧都成为唱片公司竞相录制的对象。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剧录音——莱翁卡瓦洛的《丑角》
期刊
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它位于这个被誉为“欧洲花园”的国度的西北角,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左右两个大国——德国和法国之间。巴塞尔城市的市徽是一个向左弯曲的黑色的权杖,它体现着尊贵和威严。这也难怪,因为巴塞尔(Basel)一词源于古希腊的Basilea,它的意思就是“王位,王权,王尊”;而权杖下端三个分开的尖角不仅表明了它与相邻的德国、法国的地理位置,还暗示着在古罗马时期它甚至享有与德、法这
期刊
“中国风格”的由来  ○ 钢琴这件乐器从1709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辉煌岁月。钢琴传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基督教会的教堂内,在教会学堂内,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体的专业音乐学校(如创办于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内,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主要在城市上层社会中流传。自从钢琴传入中国,就会面临这件乐器的中
期刊
如今,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对专业性的赞美之辞有着盲目崇拜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一个艺术家全面的优秀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这样的句子“特别是他对后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6-161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时代作品的演释”。对,它听上去不错,而且不太容易引起争议。这种“纸上谈兵”(Look-Ma-No-Hands)的评论文章总是充满了华丽的辞藻,现在,它开始逐渐蔓延到音乐类随笔
期刊
中国钢琴音乐的节奏问题  ○ 中国钢琴音乐在节奏上同样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锣鼓节奏、复合节奏、设计节奏、变量节奏。这些怎样理解呢?  ●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锣鼓节奏十分丰富发达,这自然成为表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最常见的锣鼓节奏如瞿维《花鼓》节奏,《双飞蝴蝶》的连续切分节奏,左焕《随想曲》“递减”式节奏,《跳绳》中的“递减加密”节奏,《侗乡鼓楼》早
期刊
能与柏林和维也纳两大乐团抗衡的大概只有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了,门盖尔贝格正是这个乐团历史上第一位伟大指挥家,虽然他并未染指歌剧,但在交响乐指挥大师中绝对是独树一帜,他与富特文格勒都属于浪漫派大师,是托斯卡尼尼的对立面。法国指挥学派基本属于中庸类型,其代表人物有蒙都、孟许和克吕依坦,蒙都在其巴黎时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留下录音,而后两位的录音以立体声居多。英国人比彻姆是音乐史上富有传奇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