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随笔两则 (十五)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花甜妈的天然美声
  偶然看到央视在播放中国达人秀决赛的镜头,菜花甜妈正引吭高歌威尔第的《饮酒歌》,歌词依然是“送你葱”之类,颇为有趣。不禁想起去年夏天,上海书展上,单位有一个活动,请来菜花甜妈做嘉宾,场面十分热闹。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早早地坐在签售现场等候;菜花甜妈进场时,身后还跟了个十多人的粉丝团,个个兴高采烈。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请菜花甜妈为大家献歌一曲,她就大大方方地拉开嗓子,唱起了《今夜无人入睡》,结尾的高音处,她唱得声如裂帛、高亢入云,歌词照例被她改成了招牌式的“送你葱”,激起全场读者的热烈喝彩与鼓掌。笔者当时在现场,感受了菜花甜妈的亲和力,也被她的歌声所吸引。一个从未受过声乐训练的草根女性,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而且是美声风格,实在是一个奇迹,也让人感叹造物主对她的恩惠。
  菜花甜妈如今是名闻遐迩的中国达人,有媒体把她与英国的达人秀冠军苏珊大妈相提并论。解读她的故事,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比如,只要不放弃,不抛弃,草根阶层也能够梦想成真;奋斗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放的年代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等等。这些都不错。但在笔者看来,菜花甜妈的故事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平民百姓对音乐无比的热爱,正是这门艺术绵延不息、繁荣兴旺的关键所在。试想,假如不是热爱,菜花甜妈怎么会有如此的动力,在每天辛劳的卖菜营生之余,痴迷地模仿那些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勤奋练习,乐此不疲,终于无师自通,迎来了成功的机遇。
  任何一门文化艺术的兴盛发达,从来都是植根于民间,在人民大众的热爱之中传播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是纯粹的文人创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最后的执笔者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但都有深厚的民间创作基础。许许多多的戏曲说唱艺人都演绎过这些故事,不断地丰富加工,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只不过是最后的集大成者,当然,三大名著的最终定型,他们功不可没。同样,交响乐、歌剧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也是受众不小的流行文化。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音乐会结束时赢得了听众破天荒的五次掌声,超过了皇室出场享受三次鼓掌的礼遇。这些鼓掌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市民阶层,可见,民众的喜爱是交响乐、歌剧发展繁荣的沃土,它们在十九世纪达到巅峰是有迹可寻的。
  大江东去,披沙沥金。交响乐、歌剧如今都已成了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与经典。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们的人民性,不应该把它们供奉在庙堂上,以小众艺术的借口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民众有权利欣赏它们,应该以各种形式持久不懈地对它们加以普及。这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有志于此的爱乐人的义务。指挥家曹鹏先生年逾八旬,依然奔走在普及交响乐的第一线,亲自组建了由业余爱乐者构成的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手训练出了水准不俗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管弦乐团、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管弦乐团,并经常率领这些乐团下社区,进学校,把美妙的音乐送到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中。他的一句“乘我还活着,你们尽管用”,令多少人感佩,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为普及交响乐而诲人不倦的矍铄身影。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块公共绿地。假日,常有人在那里唱歌、拉琴、跳舞。某晚,笔者散步路过此地,只听见一段优美的音乐传了过来,伫足聆听,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用二胡拉奏《梁祝》的旋律。他拉得那样的专注,那样的怡然自得,而坐在他旁边的几个人也欣赏得那样认真,沉浸到了那美丽忧伤的音乐之中,其中也包括站在不远处的我。
  音乐,只有受到民众的热爱,并且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眼前有景道不得
  2011年8月8日的夜晚,雨后的申城少了些盛夏的暑气,东方艺术中心里洋溢着期待与欢快的气氛。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携他一手创建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将在此演出贝多芬的“第一”“第八”与“第五”交响曲。巴伦博伊姆率西东乐团此番访沪,先是参加上海夏季音乐节,8月7日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演出了贝多芬的“第六”“第七”交响曲,次日则移师东艺,为申城乐迷第二次登台。
  巴伦博伊姆在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登台。他的银棒所指,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带有疑问和探寻意味的乐句轻柔地响起。随着音乐的展开,青春的气息从“乐圣”的这部作品中扑面而来。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是支年轻的乐团,巴伦博伊姆是位精力过人、心态年轻的指挥,在一位心态年轻的指挥引导下的年轻乐团,比较容易对贝多芬这部青年时代的作品引起共鸣。难能可贵的是,在保持音乐的活力与朝气的同时,西东乐团演释出了一份难得的优雅和从容。显然,他们刻上了巴伦博伊姆自身的艺术气质,得益于他多年的熏陶和调教。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是巴伦博伊姆与巴勒斯坦著名学者萨义德应德国魏玛艺术节之邀,在1999年创建的。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中东阿拉伯各国的年轻乐手聚集于此,他们国家的政见不同,甚至势不两立,但对音乐的爱促使他们在排练和演出时学会了互相倾听、理解和共存。正如巴伦博伊姆所说:“西东合集乐团没有一个共同的政治诉求。这支乐团有一万个政治诉求。乐团的本意,就是要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人指望自己能够说服别人,但我希望通过合作,起码拥有好奇心去理解对方诉求的逻辑。”这正是该团的神奇之处。
  乐团已经出访过大部分的欧洲和美洲国家,在柏林爱乐大厅、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剧院等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和歌剧院留下了足迹,应邀参加了琉森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和伦敦逍遥音乐会。巴伦博伊姆在这支乐团身上付出的心血以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它的不足和缺点,这反映在乐团演出的“贝八”“贝五”中。“贝八”是一部充满了“酒神”奔放不羁气息的作品,但西东乐团演来,稳健有余,狂放不足。“贝五”这部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则是衡量一个交响乐团水准的试金石。但巴伦博伊姆的演释,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之前演奏“贝一”时,乐队用的是双管编制,这部还未摆脱海顿、莫扎特影响的交响曲,音乐线条相对纤细。然而,到演奏《命运》时,乐队编制变成了四管制,对音色、音质的要求自然不同。西东乐团此时发出的音响有音乐的浓度,但这种浓度却是浑浊的,声音显得浮肿粗糙,缺乏清晰的层次和质感,缺乏微妙的变化。这可能与乐团每年只在夏季集中排练和演出、人员的流动性大、乐队在磨合与默契上不够有关。另一方面,《命运》是不少世界名团来访的必演曲目,就在同一场地,2006年深秋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演出的《命运》,让人热血沸腾,其扎实饱满、气贯长虹而又干净凝练,几乎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典范。“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后来者在这里演释同一部作品时,如果没有独到与过人之处,恐怕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巴伦博伊姆的指挥,潇洒热情,异常地投入,带有很强的表演性。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那些激情洋溢的肢体语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在与音乐的呼应上少了些自然的融合。一个伟大的指挥家,只需要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眼神与形体动作,就能引导和激发乐队创造出美妙感人的音乐。他应该与音乐融为一体,而不是人为地突出自己。老子有云“大象无形”,正是这个道理。有些指挥大师,如小泽征尔,年轻时的指挥非常花哨,进入老年之后则淳朴了许多,有返璞归真之意,但他对音乐的爱历久弥新,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创造出来的音乐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以巴伦博伊姆的天才和能力,他也理当达到那样的境界。
其他文献
7月29日至8月12日,2012(第三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将以崭新的形象与广大观众见面。本届音乐节的主题“热古典”,寓意今年夏天音乐节将会掀起的一股古典音乐热潮,“热古典”也是音乐节所期望营造给观众的一种氛围。作为“热古典”主题的有力印证,本届音乐节将实现两个“跨”——音乐节会场横跨浦江两岸,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陆家嘴中心绿地为主会场,黄浦区的外滩源(原联合教堂)为分会场,隔江遥相呼应,形成音
期刊
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知识的广博、见解的超群、技能的高妙之外,总还有些别的因素吧,比如能说会道、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八面玲珑,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长得清秀俊丽、口齿伶俐,或者上得了台面、入得了镜头,可能也是能够成名的重要资本;甚至有点怪癖,比如喜欢与狼生活在一起、敢于梳“朋克”头、戴叮叮当当的饰物、穿皮牛仔裤上台,或者干脆是个买菜烧饭的大妈,也能成为让经纪人大肆吹捧的好资料。记得二十年前
期刊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它几乎超出理性的强烈,使人渴望亲历在两个对立世界之间产生的碰撞与交流,见证两个极端之间的对话所带来的无限希望。  是不是因为从小成长于世界上一个与众不同而且相对复杂的地方,才促生了这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把两个相距甚远的音乐版图联结在一起?抑或是使需求更单纯,只想找到一扇门,打开它就能找到从小就一直追寻的梦想。  不管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还是当代音
期刊
Naxos Historical  在数码时代,拿索斯一直以廉价吸引爱乐者,在曲目上也是古典唱片公司中最广泛的。但是二三流的艺术家阵容始终难以吸引高要求的乐迷,单调的封面设计也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拿索斯发行了一大批历史录音,冠以Historical的招牌,内容涵盖了所有类型——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弦乐器、声乐,很多录音都绝版已久。转录者都是奥伯特-索恩(Mark Obe
期刊
北京交响乐团2012新音乐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音乐季,一个浓墨重彩的音乐季,一个承载着希望与变迁的音乐季。在这个新音乐季中,乐团将打造和推出一百场音乐会,与世界上数十位著名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为广大听众奉献出数百首中外名曲。  特殊的春天礼赞  与以往相比,北京交响乐团2012新音乐季整整提前了半年开幕,且在规格提高、规模扩展、参与人数有了极大增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以浩大的声势和充实的内容吸引听
期刊
挪威特隆赫姆室内音乐节(Trondheim kammermusikkfestival)的开幕之夜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热情互动,就连停靠在港口的船只也加入了庆祝的行列,用悠扬的汽笛为这场盛大音乐庆典奏响的“小镇之声”和上自己的旋律。聚光灯下的当红音乐家伯格蒙德·斯卡斯利安(Bergmund Skaslien)也被抢了风头,悠扬的中提琴演奏不时被起重机倾情“互动”的隆隆声打断。这是个离奇的音乐之夜,奔放
期刊
有人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的难于描摹和难以言传,也成了乐评的两难之处:说深了,许多人看不懂;说浅了,更多的人会说没意思。沪上相当活跃的乐评人任海杰一直希望,他写的乐评能努力做到“专业无纰漏,业余能接受”;我以为,除了专业学术论文之外,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最近,继前几年的《音乐心情》之后,文汇出版社又推出了任海杰的第二本音乐随笔集《经典音乐如是说》,那么,且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如何说。  “在指挥界
期刊
论说具有丰厚传统的艺术,我们通常都会对形成这一传统的“主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正是“主流”的存在及其力量的冲击才导致“支流”的出现并引发进一步的“流变”。从这一视角观察,我们就必须承认一门艺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主流”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作为艺术传统积淀的基础与能量的核心,“主流”的形态、范式、情致与精神综合为一种彰显底蕴的主体风格,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这门艺术的整体把握及个性化理解。评论交响乐
期刊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自1845年3月在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首演以来,便以其充满幻想色彩的浪漫气息、如歌的抒情性以及光彩焕发的谐谑气氛等诸多特质而广受演奏家们喜爱,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优秀的协奏曲之一,录音版本也多如过江之鲫。不过爱乐者们或许有所不知,这部作品从初创至最终公演的过程中曾几易其稿,那么它的原貌又是怎么一番模样呢?几年前,DG公司的一张唱片首度公开了该作的初始版本,为大家揭开这
期刊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既是位作曲家,又是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钢琴作品与交响乐作品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钢琴独奏作品包括数量众多的奏鸣曲、前奏曲、练习曲、音诗、即兴曲、玛祖卡和夜曲;大型交响曲包括三首带编号的交响曲和《狂喜之诗》。而钢琴与交响乐的交集处,是《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和交响诗《普罗米修斯》。有意思的是前者是斯克里亚宾完成的第一部大型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