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资源的不断渗透已影响到各个领域,并不断地促使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尤其在气象公共服务部门表现的更为突出,它必须要满足公众之需求,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这也是当前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所在。本文将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公共气象服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公共气象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的特征,尤其对气象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因此,通过加强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成为降低灾害、保护生产生活的关键所在。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
从实践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将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气象信息,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其类型、方式以及深度进行整序与加工,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增值,满足用户需要。气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孤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相辅相成。系统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利用:用户的利用渴求,促进了气象资源信息开发的进展。实践中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资源、系统、机构以及相关人员与设施手段等要素。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条件来看,全球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信息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信息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条件。
2、气象信息的特点
就当前的气象信息资源来看,气象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非消耗性。从实践来看,气象信息不会因为长期的使用而出现消耗、磨损等现象,这与普通的物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与磨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信息资源具有非消耗性特点,相同的信息可同时被诸多人共同使用,这是信息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同时也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实践中,由于相关信息自身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求,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或范围内进行使用,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气象信息资源自身的非消耗性特点。
第二,可感知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既是事物的运动方式,又是关于该方式的一种知识。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通常具有知识秉性,它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以及识别来实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其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眼、耳等感器官直接感知;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信息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即可知道,比如风、雨、雷电等,因此具有可感知性。
第三,时效性。信息通常是事物的状态反映,但由于客观事物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其信息一定会随之发生着变化。基于此,气象信息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寿命和时效,比如今天的气象形象到明天就失去最直接的功效,只能作为研究参考。气象信息资源是动态的信息,它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实效性。
第四,依附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和载体之间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离性特点,气象信息总是依附于某种介质而存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感官去感知它的存在,才能识别与利用该信息。实践中主要利用文字、语言、图表以及声像和实物,对相关信息进行记载,并通过声波、电波等介质进行信息传递,用纸张或光盘将信息存储下来,這也是气象信息依附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增值性。所谓增值性,主要是指气象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只需经过一次开发即可使其价值增加。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并非自身信息量在不断的减少,相反是在不断的增加。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它不会随着不断的利用而有所减少,相反信息量在增加,而且其获取手段越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与合理化,信息的增值成为可能。
3、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
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与应用。当前国内自然灾害七成以上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八成以上在发生在农村。近年来,气候变暖及气候变化仍在加剧,各类自然灾害事件频发,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我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从而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应当极端天气问题时的应用。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繁多,受暴雨、台风以及冰雹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影响,导致山体滑坡、火灾以及山洪灾害等出现,其中衍生灾害已经造成4亿人次受灾。因此,应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其科学化、信息化,这是有效控制气象灾害的必由之路。
4、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资源与普通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化特色。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级气象局围绕三农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气象之优势,加强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增雨以及消雹作业,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目前来看,气象信息已经覆盖了全国广大农村经济领域,多渠道采集气象信息已初具规模,尤其是信息整理与分析已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与制度化。
气象信息资源是气象信息分析与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市场需求是气象信息资源及相关产品开发的基点,因此实践中一定要树立市场需求意识,并根据具体的气象信息特点和用户需求,开发气象信息产品。以广播、报纸、电视、短信以及网站和乡镇电子系统为载体,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快速、高效、规范化的各级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其主要是基于现代网络与Internet网、局域网等,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制作服务产品以及信息资源的发布与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可以有效覆盖城、乡、村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发布系统,从而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所需的气象信息。
结语:总而言之,信息资源开发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当将后者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制作,从而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参考文献:
[1]常文庆.浅谈气象资源信息共享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现代农业,2012(07).
[2]李莉.气象科技文献的数字化信息服务[J].气象科技进展,2012(01)
[3]吴晓荃 杨佑保.新媒介环境下的气象信息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07(09)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公共气象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的特征,尤其对气象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因此,通过加强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成为降低灾害、保护生产生活的关键所在。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
从实践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将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气象信息,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其类型、方式以及深度进行整序与加工,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增值,满足用户需要。气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孤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相辅相成。系统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利用:用户的利用渴求,促进了气象资源信息开发的进展。实践中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资源、系统、机构以及相关人员与设施手段等要素。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条件来看,全球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信息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信息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条件。
2、气象信息的特点
就当前的气象信息资源来看,气象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非消耗性。从实践来看,气象信息不会因为长期的使用而出现消耗、磨损等现象,这与普通的物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与磨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信息资源具有非消耗性特点,相同的信息可同时被诸多人共同使用,这是信息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同时也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实践中,由于相关信息自身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求,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或范围内进行使用,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气象信息资源自身的非消耗性特点。
第二,可感知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既是事物的运动方式,又是关于该方式的一种知识。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通常具有知识秉性,它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以及识别来实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其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眼、耳等感器官直接感知;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信息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即可知道,比如风、雨、雷电等,因此具有可感知性。
第三,时效性。信息通常是事物的状态反映,但由于客观事物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其信息一定会随之发生着变化。基于此,气象信息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寿命和时效,比如今天的气象形象到明天就失去最直接的功效,只能作为研究参考。气象信息资源是动态的信息,它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实效性。
第四,依附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和载体之间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离性特点,气象信息总是依附于某种介质而存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感官去感知它的存在,才能识别与利用该信息。实践中主要利用文字、语言、图表以及声像和实物,对相关信息进行记载,并通过声波、电波等介质进行信息传递,用纸张或光盘将信息存储下来,這也是气象信息依附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增值性。所谓增值性,主要是指气象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只需经过一次开发即可使其价值增加。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并非自身信息量在不断的减少,相反是在不断的增加。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它不会随着不断的利用而有所减少,相反信息量在增加,而且其获取手段越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与合理化,信息的增值成为可能。
3、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
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与应用。当前国内自然灾害七成以上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八成以上在发生在农村。近年来,气候变暖及气候变化仍在加剧,各类自然灾害事件频发,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我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从而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应当极端天气问题时的应用。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繁多,受暴雨、台风以及冰雹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影响,导致山体滑坡、火灾以及山洪灾害等出现,其中衍生灾害已经造成4亿人次受灾。因此,应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其科学化、信息化,这是有效控制气象灾害的必由之路。
4、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资源与普通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化特色。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级气象局围绕三农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气象之优势,加强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增雨以及消雹作业,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目前来看,气象信息已经覆盖了全国广大农村经济领域,多渠道采集气象信息已初具规模,尤其是信息整理与分析已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与制度化。
气象信息资源是气象信息分析与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市场需求是气象信息资源及相关产品开发的基点,因此实践中一定要树立市场需求意识,并根据具体的气象信息特点和用户需求,开发气象信息产品。以广播、报纸、电视、短信以及网站和乡镇电子系统为载体,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快速、高效、规范化的各级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其主要是基于现代网络与Internet网、局域网等,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制作服务产品以及信息资源的发布与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可以有效覆盖城、乡、村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发布系统,从而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所需的气象信息。
结语:总而言之,信息资源开发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当将后者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制作,从而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参考文献:
[1]常文庆.浅谈气象资源信息共享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现代农业,2012(07).
[2]李莉.气象科技文献的数字化信息服务[J].气象科技进展,2012(01)
[3]吴晓荃 杨佑保.新媒介环境下的气象信息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