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专业特色 提高职业能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451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北省会石家庄西南之隅,有一所年轻而又成绩骄人的中等职业学校——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说它年轻,因为它建校只有十二年,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十二年时间里,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迈上了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学校的平台,并正在大踏步地向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更高目标迈进。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各专业建立起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以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构建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
  例如,公共基础课坚持“够用为度”原则,在遵循知识内在规律和专业需求的前提下,大胆取舍,重新组合,体现出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主旨;专业必修课坚持“需用为准”,体现各职业群的职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本专业劳动技能鉴定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标准相统一,使学生毕业时能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选修课体现“实用为先”,学生在强化主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根据其自身特长和就业意愿自主选择相关科目,通过参加选修课,拿到相应学分,拓展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增强市场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用人市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性。
  为适应市场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内容不断动态调整和更新。其特点是适应生源的现状,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压缩文化课的比例,扩大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特别是增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课时和教学量,突出了各专业关键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学习培养,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注意将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了数控英语、数控数学等校本教材;政治课校本教材融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法、职业道德、礼貌礼仪、政经常识为一体,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展示自我风采帮助颇大。
  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采取分阶段到企业集中实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建立起各专业学生毕业技能要求合格标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校本特色一直以来是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
  为此,学校的教学改革紧紧把握就业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训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应试型学习向就业型学习转变,从知识型传授向职业能力培养转变。
  以学校和英国爱德思机构合作开发的BTEC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不仅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这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自主设计讲义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路和方法,设置案例和任务,注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业的考核形式,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测试评价,使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和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久前,英国外审专家对该专业进行了评估,给出了北亚和大中华区该专业的最高分——A级。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消化吸收,转化为符合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校本教学模式,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总结英国BTEC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和经验,探索并形成本土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予以推广。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学校还在数学课进行了“导、读、议、讲、练五字教学法”的实验;在英语课程当中探索口语教学和分层教学方法;在双语幼教专业中广泛推行“陈雷母语教学法”;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采取“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法”,以及其他各专业推行的“小组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性学习法”等教法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加强培养和培训 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名师方能出高徒”,专业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和塑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再培训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学校有27名教职工参加或通过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全体专业教师都已取得双证书。为加强教学指导,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和双语幼教两个骨干专业成立了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
  在师资培训上,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机电专业教师在广东顺德梁球琚职业学校系统学习数控和电气控制技术,回来后自己动手组装了CAD、CAM实训室、电气自动控制室、现代通讯实训室,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该专业部每年投入12万元计划在三年内派9人赴德国进修学习,现已有6人学成回国,带回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实训工艺。最近三年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闻名遐迩,招生火爆,锻造成为了学校的金牌专业。2006年开始开发了模具制造专业,继续保持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优势和技术含量。
  以信息专业部为例,该部教师通过多次到北京培训,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已拥有Macromedia网页设计师认证讲师2名、设计师8名,Adobe平面设计认证教师2名、设计师4名,Adobe授权数码视频认证教师2名,Cisco网络工程师2名,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评员9名。目前,经过不断调整和改造,该专业还开发了游戏动画制作、神州数码网络技术等专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
  同时,外语教师采取出国进修和国内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增强口语实用能力。该专业部专门邀请省翻译协会秘书长郭凤山和学校聘请的两名美籍教师对全体外语教师进行为期两年半的英语口语强化培训,英语教师全部参加并通过了托业培训考核,并取得良好成绩。
  参加教材的编写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和锤炼。为此,学校和高教社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送出教师参与国家统编规范教材的编写工作。据悉,目前有30多位老师参加了国家规范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各类国家规范教材(含教学光盘)40余种,其中一些教材还是国家紧缺行业的理论和实训教材,在国内产生积极影响,专业“名师”队伍形成了雏形。
  
  


  加强设备实施建设 提升实训条件和水平
  
  以1999年建成的河北省中等学校校园网示范工程为契机,学校加快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步伐,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装备了四十多个现代化实训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得到了近九百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拥有9台数控车床,5台数控铣床,5个数控加工中心。近期第二批数控专业44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已经到位,同时还投入200万元扩建机电车间2200平方米地,建有包括机床电气、电工电子、数控应用等综合实训基地,保持了设备水平的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计算机860台,计算机实训室11个,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备课、上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千兆校园网实现与国际互联网高速对接,信息化水平先进完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强身健体,学校投入400万元建设了400米塑胶、草皮的标准操场。校内88个教室全部升级改造为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凭借着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现代化实训设施,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经过多年的艰辛培育,终于有了丰硕的回报。2002年底,该专业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专业;2003年底,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享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中,该专业三名参赛学生因获优异成绩而光荣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解伟坡同学还一举荣获了数控铣床学生组全国第一名,为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争得了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该校参赛师生再接再厉,又有两名教师获得两项桂冠,学校也因此被全国数控大赛组委会誉为“数控大赛全国冠军的摇篮”,同时也全面展示了该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训设施、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的超强实力。
  
  学一技之长 致富工农家庭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本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十年开拓,十年辉煌。由于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学生毕业时出口顺畅,纷纷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很多毕业生很快就发展成为所在用人单位技术骨干,薪金收入也颇为可观。
  


  如此以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让自己的孩子掌握一门技术反哺家庭,就是找到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金饭碗”。
  学生就业质量是招生的“晴雨表”,也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检验与反映。每年学生毕业前夕,学校都要召开一次毕业生技能展示会,把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搭建用人单位与学生推荐的供需平台。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毕业生以职业技能精湛、综合素质优良而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2001年以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9%左右,对口就业率也在90%以上。学生就业不仅立足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开辟了京、津、山东沿海等稳定的用人基地,辐射到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成功的基石,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学校已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把完成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双目标,列为当前摆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光荣任务和艰巨使命。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相信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会进一步坚定“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自主创新、技术立校的原则,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动力,以创办品牌专业、创建名牌学校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为中心,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建设成一所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和谐型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2007年6月26日,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交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以“展示、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重庆正式拉开帷幕。    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黄尧在开赛式上说,“这是一次展示和检验近年来职业教育成果的盛会,又是一次全国职教专家的聚会。”举办这次技能大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
期刊
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严格选择若干所诚信办学、管理规范、质量优良、基础建设完备的民办高校,进行“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工程”建设,从而打造属于民办高校的“211”工程实属必要。  民办高等教育在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各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也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社会声誉良好、办学条件优异、综合实力较强、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具有探索和创新精
期刊
在近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反对以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在高校毕业生多如牛毛、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劳动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再对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利用年龄、身高、籍贯以及性别等一些客观条件来筛选应聘者,这样一来,既无形中提升了就业门槛,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们经常反映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
期刊
2006年初,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李重庵教授远赴欧洲考察教育,德国、法国、瑞士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过23年高校工作经历,后又在甘肃省教委副主任、主管文教的甘肃省副省长领导岗位上工作达8年的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些较为系统和深刻的思考。  2007年6月14日,《教育与职业》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门采访了李重庵教授。    
期刊
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与山西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促进师范教育与农村教育改革研讨会”6月23日在太原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据悉,山西省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了着力农村教育改革的阳曲县、着力师范教育改革的忻州师范学院等先进典型,他们改革创新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是为协助各级政府和教育行
期刊
高校不可能针对各个行业提供对口的教育内容,而企业的商学院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自1955年通用电气公司建立“克劳维尔学院”开创办企业商学院先河以来,自办商学院已成为全球企业的一个热潮。摩托罗拉、惠普、爱立信、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公司的商学院,早已在中国声名鹊起。    在企业大学火热的背后,是一个日趋火爆的高级经理人才培训市场。2006年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00亿元,2007年,这
期刊
红黄牌制度是一个实施长达十几年的高校招生资格年审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掌控高教发展的有力杠杆。由于近年来对红黄牌学校的公开发布,这项制度才逐渐为人所知。随着这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公开,也许,它将引起中国高等教育合并、撤销、调整的变局。    教育部亮出红黄牌之一  当红黄牌高高举起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如同一次社会总动员,因为它是事关考生前途和命运的一次转机。  只是,每当此
期刊
2007年6月23日-24日,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发起,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农业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同举办了以“使命、机遇、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农业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论坛。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孙海清、北京市农委副主任高华以及来自主办方院校和其他省市农职院校的领导、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当
期刊
研究生生存发展问题系列调查之一    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了解扩招后硕士研究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南京师大教科院研究生组织以“研究自身、服务自我、咨政育人,促进研究生和谐发展”为目的,向全国17个省市、50所高校发放了近100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达7836份,内容涉及到研究生的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婚恋五个方面,形成了近15万字的系列调研报告。《教育与职
期刊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系列调查之五    高校媒体传播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高校教育的途径,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校园媒体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的主阵地。正处在青春期,有着积极主动的审美意识的大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事物有着热烈的追求和渴望。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文化这个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审美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