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代企业来说,具有不同的理财观念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业绩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目前的效益欠佳,这固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但企业理财观念及理财方法存在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误区一: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上,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任何筹资渠道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某种心态。
误区二:举债经营有利无弊
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许多企业虽然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似乎认为负债越多,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事实上,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而且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
误区三:资本扩张总是好事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连续几年跌破配股的及格线,丧失了直接融资的资格,将自己逼到了绝境。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是过度扩张。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误区四: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
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的需要,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风险。
误区五: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
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总有一些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业绩直接关乎到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乎到职工的福利待遇,这就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该核销的坏账不核销,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
摘自《牛津管理评论》
财务年报重点看哪里?
当一份厚厚的上市公司年报摆在你面前时,应该从哪里下手才能掌握公司真实经营情况、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呢?按照审计专家的建议,关注者应重点抓住三个方面:利润、资金和税收。
利润分析
分析利润指标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利润的结构。企业利润来自于经营还是非经营是分析利润结构时的重点。非经营利润对企业利润总额带来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例如,减值损失的计提问题、公允价值变动问题等。这些往往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方面。
二是销售收入质量。可以对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对比分析销售收入的质量,如:将销售收入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进行对比观察其现金的流量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可以将销售收入增减与资产负债表应收、预收等项目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判断销售收入的质量。
三是营业成本质量。可以从营业成本率的变化着手,分析其变化趋势,也可以将营业成本与资产负债表计提折旧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成本质量的指标。
四是重点关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外收入及其支出的变化对利润带来的影响。
资金分析
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资金的去向,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也能反映企业的理财的动向或管理水平。如果企业的存货增加较多,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增加较多,则说明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出现一定问题。但是,这其中不排除因虚假销售收入而虚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
税收分析
分析企业税收时,重点应抓好两个主体税种:一是流转税,二是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应通过利润表或相关的会计附注资料来进行分析。而分析企业所得税则可以通过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的比例,并结合资产负债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来着手进行,通过所得税实际税负与法定税率之间的差异,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摘自中国会计报
误区一: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上,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任何筹资渠道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某种心态。
误区二:举债经营有利无弊
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许多企业虽然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似乎认为负债越多,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事实上,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而且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
误区三:资本扩张总是好事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连续几年跌破配股的及格线,丧失了直接融资的资格,将自己逼到了绝境。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是过度扩张。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误区四: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
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的需要,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风险。
误区五: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
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总有一些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业绩直接关乎到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乎到职工的福利待遇,这就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该核销的坏账不核销,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
摘自《牛津管理评论》
财务年报重点看哪里?
当一份厚厚的上市公司年报摆在你面前时,应该从哪里下手才能掌握公司真实经营情况、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呢?按照审计专家的建议,关注者应重点抓住三个方面:利润、资金和税收。
利润分析
分析利润指标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利润的结构。企业利润来自于经营还是非经营是分析利润结构时的重点。非经营利润对企业利润总额带来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例如,减值损失的计提问题、公允价值变动问题等。这些往往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方面。
二是销售收入质量。可以对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对比分析销售收入的质量,如:将销售收入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进行对比观察其现金的流量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可以将销售收入增减与资产负债表应收、预收等项目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判断销售收入的质量。
三是营业成本质量。可以从营业成本率的变化着手,分析其变化趋势,也可以将营业成本与资产负债表计提折旧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成本质量的指标。
四是重点关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外收入及其支出的变化对利润带来的影响。
资金分析
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资金的去向,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也能反映企业的理财的动向或管理水平。如果企业的存货增加较多,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增加较多,则说明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出现一定问题。但是,这其中不排除因虚假销售收入而虚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
税收分析
分析企业税收时,重点应抓好两个主体税种:一是流转税,二是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应通过利润表或相关的会计附注资料来进行分析。而分析企业所得税则可以通过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的比例,并结合资产负债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来着手进行,通过所得税实际税负与法定税率之间的差异,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摘自中国会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