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几点做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在学科教育中的体现显得更重要。本文着重阐述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凸现人文精神,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产人才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学校也由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但同时我们学校各专业都还有部分初中起点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和以前的学生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差别:文化课基础差,很多学生中考成绩很不好,还有的是“分流生”,即经过初中毕业考试就进入中职学校,而未参加升学考试,而且有些学生初中毕业成绩也很不理想;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淡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标准模糊,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尊重,自控能力差:上课打手机,老师制止还不服气;遇事不能冷静思考,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都要以武力解决;缺乏责任感:对于自身现阶段的任务缺乏正确认识,对个人、集体,都认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与义务;阅读能力低于该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他们喜欢的是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风花雪月席上,而且,读小说不读经典,读武侠不读金庸,读言情不读琼瑶,喜欢校园鬼故事,满嘴是“死吧”、“我靠”、“酷毙了”、“帅呆了”;课余时间最爱做的事是上网,他们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甚至是挣钱,很少有人利用网络增长知识、丰富阅历……至于《简爱》、《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为何方神灵却一无所知,对必要的科普读物自然也更不会光顾了。总之,纵观我校近年来的学生可以说是群体素质低落,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用“每况愈下”四字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到近年学生人文素质的滑坡,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必将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围绕此目标,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职校特色语文教学
  
  在每学期开学初,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各年级的学习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增补,编撰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语文教材,以利于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学理工科的学生,就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小品文和说明文,像《景泰蓝的制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洲际导弹的自述》等和各种技术性能要求不太高的说明性的文章,同时也要求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文章和杂志如《现代交际》、《演讲与口才》、余秋雨的《霜冷长河》。而学人文类的学生,针对他们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的特点,应多选些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和富有哲理性的散文、伦理性的杂文,诸子百家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还有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也不可不看。另外,音乐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有较强的表演欲,教师可在上戏剧、小说课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编成课本剧。如教材中的《包身工》、《雷雨》、《窦娥冤》等课文,主要情节可以分组准备,让学生自编自导,既完成了课文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在阅读、剧本改编、写作、表演等方面的创造能力。又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解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雨中登泰山》、《威尼斯》、《黄山记》等课文,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学习时可以训练学生把文中的景色内容写成解说词,并以导游的身份向全班同学解说,这样既了解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熏陶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挚爱之情,又是对专业课很好的实践。职业学校开设大量专业课、实践课,这是普通高中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与每个专业都有联系,有一定的横向性和渗透性。又如美术装潢专业的语文教学应结合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淡化说教,突出教材选文中的人文精神
  
  有人概括中国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体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如果说数理化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则主要由语文教学来完成。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是人性的体现,还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选入了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目的便是要让学生同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大师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生命精神、文化意识、人伦情怀、人性感受。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做人的准则,儒家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仍可作为我们今天个人修养道德的借鉴,而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把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巅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些不断求索,为国为民的人的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石钟山记》),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而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无不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语文教学如果注重这些人文瑰宝,既强调知识,又注重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使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从而使广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个性,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在文字出现之前,诗歌便已存在着,她是最早形成并成熟起来的文体 。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以东方智慧、东方美学的意蕴和神韵,彪炳于世界诗歌宝库。是诗歌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所谓古诗文诵读,就是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更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这里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诵读的基本方法。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有利于增强记忆力;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周振甫先生在《论诵读》一文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1)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与文中的情势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2)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3)就读了字句妥贴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出现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4)熟读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能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发处,只要能诵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得了。
  学习古诗文,就是要让学生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理的精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激发道德修养的要求,做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我们学校前些年即中师时期,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词曲、散文、名句格言、中外名著,分别提出背诵、熟读、学记、阅读要求,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诗文诵读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各项学生工作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如今我们的学生仍是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的青年人,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期,应当抓紧这一黄金时机引导他们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陶冶学生人格
  
  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学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坛颇有影响的情感派教学正是有力的见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借助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首先,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其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职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学生手中的“常客”。
  为此,我们可以举办讲座、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结语
  
  职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而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容可结合其他学科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表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条件(刺激)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就是表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以表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
期刊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面对新课改,作为起着承上起下作用的基层教研员,应该如何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新课改精神呢?    一、 教研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三种怪现象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研究方面倡导
期刊
初中物理新课程在我县施教近一年了。新课程打破了传统上的按力、热、电磁、光、原子这一学科的逻辑安排,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在配套练习中,有些题目在讲授新课时若不添加知识点,简直无法解答,甚至感觉老教材物理知识点分布更合理,施教时循序渐进、得心应手,具有比较多的优越性。其实不然,新课程的编排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大块来安排教学内容,观念的层次提升了,
期刊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当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西天如来佛祖面前时,孙悟空并不想封什么佛,而是请求观音菩萨念松箍咒,取下头上的紧箍,观音菩萨说紧箍已经消失了,孙悟空一摸,果然没有了。   孙悟空的紧箍真的没有了吗?其实,它还在那里,只是从有形变成无形,从肉体束缚变成了思想束缚。这可以比喻为企业制度被员工认同的过程,也揭示了个人价值观被组织价值观同化的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的
期刊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渐变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逐渐出现某些“偏差或偏激”行为习惯,再进一步“习惯成自然”,直至发展演变成“犯罪”。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家庭方面表现为不听从父母教育与劝说,对父母的“苦口婆心”极为反感,甚至公开反驳父母,在日常生活如服装、饮食、生活起居等细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叛逆倾向,稍有不顺即产生“独自关在房间或离家出走”等偏激行为。家长因
期刊
【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问题。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学生积极学习、健康成才的主要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建立全面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组织,确立灵活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会正确评价学生,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师既重要又新颖的研究课题,它是一个具有时代性、长远性的深刻问题,它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教育中都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本文针对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远意义诸多课题作以探讨,为素质教育的继续开展和不断深化提供一点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分散
期刊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挑战。我们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不断地探讨新的教育途径。在此,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生
期刊
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制度文化建设作保障,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成分诸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布局、艺术景点、
期刊
在许多学校,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在课堂、办公室、楼道,老师厉声斥责,被批评的学生灰溜溜地低着头。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恨铁不成钢,上演的批评场面就更加多了。说实在的,我们谁也不是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是会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包括学识和人格,学生更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不足,更加优化自己。有时候也许学生已经尽力了,还是不能如班主任所愿,作为班主任,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