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并逐渐成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高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许多国家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树立市场信心,提高经济活力的途径。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这四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有特点,本文对这四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评价它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治理结构 自主创新 绩效
引言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的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它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成为企业持续发展、高速成长的重要保证。许多国家把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树立市场信息、提高经济活力的途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国的公司之所以活跃在全球经济的前端,这与它们先进的公司治理机构是密不可分的。
一、三种治理结构特点比较
1. 美英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美英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被称作市场导向型结构或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股东高度分散、流动性强,使得这些股东高度关注股票收益率的升降而非公司经营状况,简而言之,美英公司的股东用简便的“用脚投票”取代费心费力的“用手投票”。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股价的波动性得以实现。这种治理结构要求有一个庞大、发达、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入中红利的比例较大,资金回流到市场以维持股价。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很大。
2.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日本是一个后起并成功赶超的发达国家,其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法人持股、相互持股
日本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主要控制在法人手中,一般为金融机构与实业公司,并且这些法人相互持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通过这种集团企业内部的公司与公司之间、银行与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方式,整个集团形成了一个大股东会。
(2)间接融资和银行直接持股
作为后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没有像英美那样发达的证券市场,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日本的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日本所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银行,即在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居第一位的银行。一旦公司发生危机,主银行一般都采取救助措施。
(3)经营者掌权和银行监督
在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下,日本公司中经理人员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使得股东的影响力在集团内部相互抵消,互相之间达成互不干涉的默契。
由于个人持股较少,公司经营者主要来自主银行的监督。主银行既是公司的持股者又是主要贷款者,所以银行主要通过企业的贷款交易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金融交易来获得长期收益并保证投资安全,银行不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但在企业绩效恶化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来更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3.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要作用
法人间交叉持股也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德国股票市场只是小而非资本主义化的股票市场,因而大多数公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财务支持。银行拥有公司的股份占总市值的10%,虽然比重不高,但银行还是其他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通过接受个人和法人股东的委托托管,实际控制着高达50%的股票投票权。银行实际上是德国公司的核心股东。按照德国习惯,拥有10%股权的股东在监事会中享有一席之地,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所有者,同时是监事会成员,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司经营不善时,往往是由银行大股东出面对公司加以干涉并改组董事会。所以德国银行具有与日本银行类似的作用,也存在与之相类似的主持银行。
(2)职工参与决定制度
德国职工参与制度的范围非常广,从公司的高层领导层到中下级领导层,都有职工参与,而且职工、职员、高级经理人员分别选举的代表进入监事会,使得公司的决策比较公开,有利于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二、三种治理结构绩效与自主创新影响比较
美英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存在着对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续的外部威胁。有效的资本市场降低了投资者监控的信息成本,在美国、英国这样信息有效率的市场里,能够真实反映投资价值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有关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经理的监督成本。这种股价机制给经理人员以压力,使其努力工作,用良好的经营业绩维持股票的价格。这种市场机制对公司的控制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股东的最优利益,而且有利于整个公司的良性发展,绩效水平是十分高的。但它也存在着潜在不足:一是短期行为的威胁,即经理人员可能因过分关注短期有利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保持企业长期绩效所需的基础投资的重要性。公司经营者在股东追求短期利润和高分红率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以满足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短期目标更为注重,从而可能损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频繁易手的公司股权使得美国、英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差。因为股东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的预期势必导致股份不断转手,这不仅使公司的长期发展没有稳定的资产结构的保障,而且很容易形成企业兼并接管的动荡。现行管理者为阻止企业被接管,可能采取一些不友好的抵制方法,将注意力不放在有效管理企业的主要任务上。
从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这种公司治理模式能够从两国的证券市场吸收数额庞大的资金,有利于解决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庞大资金,美英公司技术水平得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能进行较多的原创性、基础性创新研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而占据技术高地。但是,由于公司高管层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短期股价的波动,高管层的决定必须建立在短期盈利的前提之下。所以,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持续性与结果预期是不确定的,存在一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高管层的决定。
日德两国在股权相对集中、交叉持股及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极其相似,所以理论界又把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统称为网络导向型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在减少股东信息不对称,保持利益各方的长期合作方面具有优势,通常能提高交易的有效性。由于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占支配地位的银行和财团,因而公司治理更重要的依靠债务约束、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公司非常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投资者的股权相对集中,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对经理层实施直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通过战略投资者(大股东)干预而起作用的紧密的直接控制机制。这样,管理上的失误可以不改变所有权而在组织内部加以纠正。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也不至于像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中那样严重,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在相互持股的情况下,敌意接管很少发生,经理人员由此可以从长计议,投资长期项目。日本德国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复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大型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所带来的高绩效。目前日本德国纷纷建立大规模、科研力量强大、投入巨大的科研机构,通过这样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形成了规模效应,大集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种治理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由于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另外,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证券资本的流动性不够强,以及外部投资者比起战略资本供给者更缺乏信息优势等,都可能造成企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兼并收购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
三、启示
如前所述,各种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很难说一种治理结构优于另一种治理结构,因为实践证明,上述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既定的环境中都是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规制与公司治理有着内在的联系,股权结构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的路径。目前,我国正在尝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时需要总结国内外,特别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化公司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免出现失误。鉴于以上对四个国家三种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自主创新和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公司改造需要注意: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转需要恰当的所有权结构,恰当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这对于我国在21世纪信息技术经济时代的崛起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柳红译.吴敬琏校.OECD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问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第5期.
[2]张金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效率的国际比较.中国经贸导刊,2003,第19期.
[3]缪仁炳.比较公司治理演化趋势及其意义.改革,2000,第1期.
[4]鲁桐主编.公司治理改革:中国与世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高欢迎,高晓璐.中西方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差异分析与公司治理.经济问题探索,2001,第12期.
[6]马连福.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中国的实践与日本的经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治理结构 自主创新 绩效
引言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的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它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成为企业持续发展、高速成长的重要保证。许多国家把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树立市场信息、提高经济活力的途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国的公司之所以活跃在全球经济的前端,这与它们先进的公司治理机构是密不可分的。
一、三种治理结构特点比较
1. 美英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美英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被称作市场导向型结构或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股东高度分散、流动性强,使得这些股东高度关注股票收益率的升降而非公司经营状况,简而言之,美英公司的股东用简便的“用脚投票”取代费心费力的“用手投票”。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股价的波动性得以实现。这种治理结构要求有一个庞大、发达、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入中红利的比例较大,资金回流到市场以维持股价。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很大。
2.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日本是一个后起并成功赶超的发达国家,其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法人持股、相互持股
日本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主要控制在法人手中,一般为金融机构与实业公司,并且这些法人相互持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通过这种集团企业内部的公司与公司之间、银行与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方式,整个集团形成了一个大股东会。
(2)间接融资和银行直接持股
作为后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没有像英美那样发达的证券市场,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日本的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日本所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银行,即在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居第一位的银行。一旦公司发生危机,主银行一般都采取救助措施。
(3)经营者掌权和银行监督
在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下,日本公司中经理人员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使得股东的影响力在集团内部相互抵消,互相之间达成互不干涉的默契。
由于个人持股较少,公司经营者主要来自主银行的监督。主银行既是公司的持股者又是主要贷款者,所以银行主要通过企业的贷款交易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金融交易来获得长期收益并保证投资安全,银行不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但在企业绩效恶化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来更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3.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要作用
法人间交叉持股也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德国股票市场只是小而非资本主义化的股票市场,因而大多数公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财务支持。银行拥有公司的股份占总市值的10%,虽然比重不高,但银行还是其他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通过接受个人和法人股东的委托托管,实际控制着高达50%的股票投票权。银行实际上是德国公司的核心股东。按照德国习惯,拥有10%股权的股东在监事会中享有一席之地,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所有者,同时是监事会成员,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司经营不善时,往往是由银行大股东出面对公司加以干涉并改组董事会。所以德国银行具有与日本银行类似的作用,也存在与之相类似的主持银行。
(2)职工参与决定制度
德国职工参与制度的范围非常广,从公司的高层领导层到中下级领导层,都有职工参与,而且职工、职员、高级经理人员分别选举的代表进入监事会,使得公司的决策比较公开,有利于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二、三种治理结构绩效与自主创新影响比较
美英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存在着对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续的外部威胁。有效的资本市场降低了投资者监控的信息成本,在美国、英国这样信息有效率的市场里,能够真实反映投资价值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有关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经理的监督成本。这种股价机制给经理人员以压力,使其努力工作,用良好的经营业绩维持股票的价格。这种市场机制对公司的控制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股东的最优利益,而且有利于整个公司的良性发展,绩效水平是十分高的。但它也存在着潜在不足:一是短期行为的威胁,即经理人员可能因过分关注短期有利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保持企业长期绩效所需的基础投资的重要性。公司经营者在股东追求短期利润和高分红率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以满足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短期目标更为注重,从而可能损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频繁易手的公司股权使得美国、英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差。因为股东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的预期势必导致股份不断转手,这不仅使公司的长期发展没有稳定的资产结构的保障,而且很容易形成企业兼并接管的动荡。现行管理者为阻止企业被接管,可能采取一些不友好的抵制方法,将注意力不放在有效管理企业的主要任务上。
从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这种公司治理模式能够从两国的证券市场吸收数额庞大的资金,有利于解决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庞大资金,美英公司技术水平得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能进行较多的原创性、基础性创新研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而占据技术高地。但是,由于公司高管层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短期股价的波动,高管层的决定必须建立在短期盈利的前提之下。所以,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持续性与结果预期是不确定的,存在一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高管层的决定。
日德两国在股权相对集中、交叉持股及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极其相似,所以理论界又把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统称为网络导向型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在减少股东信息不对称,保持利益各方的长期合作方面具有优势,通常能提高交易的有效性。由于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占支配地位的银行和财团,因而公司治理更重要的依靠债务约束、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公司非常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投资者的股权相对集中,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对经理层实施直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通过战略投资者(大股东)干预而起作用的紧密的直接控制机制。这样,管理上的失误可以不改变所有权而在组织内部加以纠正。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也不至于像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中那样严重,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在相互持股的情况下,敌意接管很少发生,经理人员由此可以从长计议,投资长期项目。日本德国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复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大型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所带来的高绩效。目前日本德国纷纷建立大规模、科研力量强大、投入巨大的科研机构,通过这样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形成了规模效应,大集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种治理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由于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另外,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证券资本的流动性不够强,以及外部投资者比起战略资本供给者更缺乏信息优势等,都可能造成企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兼并收购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
三、启示
如前所述,各种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很难说一种治理结构优于另一种治理结构,因为实践证明,上述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既定的环境中都是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规制与公司治理有着内在的联系,股权结构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的路径。目前,我国正在尝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时需要总结国内外,特别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化公司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免出现失误。鉴于以上对四个国家三种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自主创新和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公司改造需要注意: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转需要恰当的所有权结构,恰当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这对于我国在21世纪信息技术经济时代的崛起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柳红译.吴敬琏校.OECD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问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第5期.
[2]张金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效率的国际比较.中国经贸导刊,2003,第19期.
[3]缪仁炳.比较公司治理演化趋势及其意义.改革,2000,第1期.
[4]鲁桐主编.公司治理改革:中国与世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高欢迎,高晓璐.中西方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差异分析与公司治理.经济问题探索,2001,第12期.
[6]马连福.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中国的实践与日本的经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