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与文明互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建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全球智库研究所副所长兼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美院特聘教授,农工党中央专委会委员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没有差异性,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走向消亡。文化的差异陸,反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对待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态度;选择走什么道路和运行制度,形成对待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实践,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生命力的底色。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而恰恰是“差异”在推动着交流的需求,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特征性,文明互鉴“融合”并不是消弥其“差异”,而足以和谐方式去促进人类文明层次的提升,形成命运共同的认识。每一个人,好似一棵大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会相同,保存着“差异”,千姿百态,吸收着天地之气,又反哺着大树,深深地输入在树根下,鲜生出树叶透绿透绿的生命,且让大树绽放出生气勃勃的生命力。
  我们不难从树身、树枝和树叶的关系中,悟出一个浅显性的道理,即整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差异性并不是引起冲突的根源,乃是人类社会活力发展的动力。
  事物之间,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差异,才是人类世界生存的根基。
  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事物间的差异,世界才呈现多样化,丰富化和和谐化的境地。
  以中国书画艺术而论,其评论体系总不离书画同源,讲究线条的变化性,然书与画是两种艺术,其技艺表达方式理应存在着“差异”,就书法而言,讲究线条的干枯浓淡、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等变化,然以绘画而言,虽需有线条的笔墨,但也不能缺失墨块的韵化,色彩的融合。
  书与画是同源,书与画之意境也可一致,但不能抹去书与画是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差异”。
  在绘画艺术评论界里,常有些权威人士,站在为中国传统艺术“保驾护航”的高地,认为中国绘画唯有水墨形式才是中国的,这种狭隘的思维观念,导致了如今中国绘画发展缓慢,也影响了人们欣赏艺术水平的上升,忽视了书与画两种艺术的差异化的存在。固守中国绘画的水墨传统不能丢,彩墨出现,就被认为是“西化了”,失去了中国绘画的韵味,其实质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表现。
  正因为有了“差异”的存在,才体现“融合”的时代,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
  在面临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里,中华文化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核心,有着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强大基因,包容开放地承接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特征和实践性原理,融合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能。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总有
  群文化守望者,开创者,已经习惯了如杂草般野蛮生长,就算是放进残酷的市场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自觉。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也守持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勇气。从中国绘画史上寻找,明代的大写意画家徐渭。开创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画先河,清代的山水畫大师石涛,以“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而留芳百世……当代的浙派人物奠基者方增和当代中国心象艺术开创者柴祖舜,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邓国源和李向阳等等。
  此两代艺术家共同的特征,都接受过严格的西画技法训练,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文化实践上的自觉践行者,但他们在视觉表达上,已力排前人模式,在融合中西技法上,又深深地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精神。他们从再现跨越到表现的路径,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槃”的过程,是走向“涅槃重生”的自由。
其他文献
晚清的江南诞生了大量艺术造诣极高的工笔仕女画家,如大家熟知的费丹旭、黄公寿和改琦等。早期海派工笔人物画家名家众多,而“清末三绝”(潘振镛、沙馥和吴友如)各有千秋,传承着明代以来工笔人物的传统,并为后来海派创新,起到了逐渐演进并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末三绝”作品见藏于国家级、省市级各大博物院。虽然其在拍卖价格,远难追吴昌硕、任伯年动辄千万元的价格,但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史上的地位而言,精明的藏家
期刊
杜宁的工作室,在广州市区老美院附近。  进门在厅中便看到一个健身的拳击靶,落座交谈的茶座外,是一个种满了植物的空中花园。园中郁郁葱葱,颇有几分野气,一动一静的组合,体现了杜宁在生活和创作中的风格。  弱冠南下,结缘岭南  翻开杜宁的花鸟作品集《风从北边来》,先看到的是方楚雄教授为弟子题的序《我说杜宁》。  弟子杜宁,弱冠南下。从余学画。凡十数年,少年初成。  我说杜宁,阳光正气,敦厚憨朴。尊师重道
期刊
年初的一场疫情,让国人开始反思“没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中式围餐是否合理。其实,“合食制”的传统在中国并不古老,仅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之前采用的都是分餐制;宋代开始“分合”皆有,重要场合也是分餐居多。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一下中餐中漫长的“分食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老故事,大家都熟悉,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却不一定人人都品到——分食制。想想如果鸿门宴的敌对双方都围坐一桌,以舞剑的长半径,
期刊
头一回真正意义上关注画框,还是数年前拎起一幅书画走入一家画框店,在被征询要装裱何种材质、何种风格的画框时,面对墙上一排排直角画框样板,瞬间陷入“选择困难”的茫然,最后只好提出最低要求:材质、样式不限,但一定要有现代感。经此遭遇,后来在参观展览、艺术工作室时,每每见到与画作相得益彰的精美画框,总是迷恋不已。中国古语“三分画,七分裱”所言非虚,更深刻认识到画框装裱实为一门艺术。也常暗自琢磨,新时代的画
期刊
对钟庆的画,一见钟隋,很自然地就会去寻找自己内心与作品的切合之处,不自觉地遨游物外。丰富色彩的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恰似一帘幽梦,这无疑是画家钟庆,借造物主之手,绘广袤天地之无穷。仿佛他便是画中那个白衣人,看起来无关左右, “置身事外”,其实想要穿透中西古今,看清其中绵延的道理与承续的可能。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或许,钟庆是带着“心远地自偏”的心态,甘愿追寻那物外之地。  重彩是情
期刊
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具备机巧、灵性特征,并是生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文人墨客们一直以鼠为趣,鼠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之中。元代葛淑英以画松鼠得名;晚清虚谷以后,以鼠入画的画家渐多,现代齐白石、于非閤、王雪涛都画有老鼠、松鼠题材作品问世。尤以齐白石先生笔下之鼠最为人称道,其气韵生动、形神兼具,极尽鼠类机敏伶俐的特点,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给大众无比的亲和力。而多子多孙、招财进宝、
期刊
谢海:1970年出生于淮阴。曾先后毕业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学者、中国画学会理事,《美术天地》总策划,《艺术地带》主编。现居杭州、上海。  特别怀念2004年到2006年的那三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井喷,只要是画,就能换钱,大画家有饭吃,小画家有汤喝,大画家住豪宅、开名车,小画家出入高档社交圈、与各种掮客称兄道弟。过来人都知道,那个“黄金时代”不会再来了。  “黄金时代”的那个时期,
期刊
近些年,当代纸艺术在世界各国可说是发展迅速,原因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可塑性也很高,是极佳的艺术创作素材。比如瑞士的阿洛伊斯拉瑟尔用瓦楞纸做的“扶手椅”;荷兰纸建筑师、艺术家英格丽Siliakus的作品《思考》等,都预示着纸艺术向着更广泛的领域进发。除了这些形式运用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纸质材料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或者单独去专研纸艺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止人耳目一新的纸
期刊
仍记得数年前,听闻在某商业中心举行西方大师作品展,顿感机遇难得,花去一百多元门票钱,不曾想收获的却是一场失望。通观展览,未见一件大师原作绘画,大部分只是复制性版画,唯一能称之为原作的是艺术家的手稿。如此“标题党”式的做法,只能无奈叹息:“不会再有下次。”但当这类展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商业机构甚至进入学术机构时,则不免开始担忧起来,也意识到这值得业界警惕,因为这已不仅涉及消费者的权益,更关系艺术界
期刊
各大机构还在整理消化2019年的成交数据,市场已经迫不及待地踏入2020年。有人说,曾经在“波浪式”前行中延续了20年之久的牛市行情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在精英阶层不再成为市场交易主引擎的时代,行业的未来又将由谁来主导?站在岁末年初的十字路口,笔者也不禁对2020年行业走向发出了五声感慨。  第一声感慨是拍卖成交的行业风向标意义将继续走弱。大多数市场研究人員都习惯依据上一年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来研判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