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白桦(主持人语)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在书柜里翻找了一会儿,找到了白桦的长篇小说《妈妈呀,妈妈!》《远方有个女儿国》,收入“诗人丛书”的诗集《情思》和《白桦剧作选》。记得自己还有白桦的诗集《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和一本短篇小说集《边疆的声音》,急匆匆的,竟然没有找到。倒是《今夜星光灿烂》《吴王金戈越王剑》《苦恋》《孔雀公主》等文学剧本,在几本过往的刊物上格外醒目。20世纪80、90年代的“白桦”,亭亭玉立于改革开放最为前沿、最为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坛,栉风沐雨,独领风骚。白桦1978年11月1日创作的长诗《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发表之际,我读大二中文系,同學之间竞相传颂,激情演绎,有的甚至背诵出了大部分章节。
  《鸭绿江》所走过的74年道路,有过诸多精彩瞬间或曰光辉一页,之一即是在《鸭绿江》的“东北文学”时期——1954年3月号刊发的白桦长诗《把边江畔的朴陶和姑娘》。诗人1952年春天写于云南“哀牢山丛中”,这是22岁的“白桦”的初心之作,也是白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创作员身份对边疆生活的一次文化丈量。每一片草叶、每一朵春花、每一抹霞彩、每一声鸟鸣都渲染出浓浓的诗意。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绿色复绿色,青春复青春,惟妙惟肖的抒情笔调把姑娘和战士的内心走势水乳呈现,把云南和东北的地域特征符号几笔带过。爱与美的生命主题,如同把边江的流水,清澈而舒缓。
  《鸭绿江》有着悠久而璀璨的诗歌传统,从她创刊的那一天起,数十年来刊载了一大批像白桦一样有着非凡创作成就的诗人们的作品,我们如数家珍:公木、昌耀、蔡其矫、严阵、梁上泉、孙静轩、周良沛、张志民、沙鸥、顾工、田间、孙友田、严辰、邹荻帆、李季、闻捷、阮章兢、刘章、郭小川、李瑛、余光中、洛夫、痖弦、张默……同时也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量级诗人:刘文玉、胡昭、满锐、王维洲、王书怀、晓凡、刘镇、霍满生等。在此,谨向《鸭绿江》老一代已故诗歌编辑厉风、阿红、路地、于宗信、陈秀庭等前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他们为著名诗人,这也是《鸭绿江》诗歌版面常年不衰的缘由。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高翔的小说《七月,养蜂人》又一次让人看到了以东北为底色的青年文学的新景观。小说讲述的是成年人在跨向真正成熟与世俗临界点时的纠葛故事,它不是回忆青春的怅然所得或所失的反思文学,更不是青春燃烧的激情表达。作者似乎在自觉不自觉地用青春时期特有的阴郁与哀伤,在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中,表达了他对于面对成人世界的恐慌与年少时光的苦涩留恋。  小说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部微型电影,回映了两位主人公的高中与大学故事。但
期刊
时隔多年,重读闻捷的诗歌,我们仍能被一种青春的蓬勃所打动。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或许很难再从诗艺的角度探讨那些建国初期一体化表达语境下的诗歌了,但正如闻捷当时的创作就呈现出迥异于李季、阮章竞、李瑛等诗人的风格一样,至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给他带来极大辨识度的气息,而这种气息的核心是一种青年精神。一如“生活,生活在召唤啊!我漫游沸腾的绿洲和草原”(《天山牧歌》序诗),抑或“苏丽亚伫立的地方,山丹花开得更
期刊
当轮到苔丝狄蒙娜歌唱的时候,  生命对于她已所剩不多,  她哭泣,看不见爱的星光,  眼前只有垂柳,随风摆过。  ——帕斯捷尔纳克《英语课》  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大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尽管它疆域广阔,雄踞北方,遗迹昭昭,但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文学书写,都多少有点边缘化的味道。以历史小说为例,有关辽代的长篇虽然不乏佳构力作,但整体上还是显得不入主流,反响寥寥。与之相比,人们似乎更津津乐道于武侠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从张勇利的《园艺师》说起,希望进一步触及小说的故事、叙事和精神叙事的关联这一话题。事实上,我还真的是看着《园艺师》一步步修改过来的。《园艺师》最初我看到的那一版,感觉这个作品很有潜力,但似乎还是缺少了一点东西。当时我和张勇利兄有了一些交流,我的说法是,小说叙述上看上去很复杂,但它表达的东西却有点简单。后来跟陈昌平老师交流,他的说法很有趣,他说勇利藏的功夫不错,但是我们跟着作者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先从林为攀的新作《方寸》说起。《方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呈现了一个80后女作家工作中与90后同事的格格不入、家庭中对丈夫儿子的咄咄逼人。当然,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有所反省。我好奇的是,作为一个90后的男性作家,怎么会想到用80后女作家的视角来写作呢?创作这篇小说的缘起是什么?  林为攀:女性视角我一直很感兴趣,这些年也在小说中多有尝试,比如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梧桐栖
期刊
邓友梅是一位颇具胆识的作家。半个多世纪前,他因在“悬崖”之上跳舞而被铐上沉重的枷锁,历史已然陈旧,但其思想与胆识并未倒下或褪色。时过境迁,以今日之视角回溯历史,记忆与思想重新发酵,这朵“重放的鲜花”或许会呈现出不同的维度与底色。  于是,我回到了那个敏感的历史节点,重返历史现场。我试图同充满矛盾性的“我”一起站在“悬崖”边上,“我”在朴质传统的妻子和浪漫现代的加丽亚两位女性之间徘徊,此刻,我真真切
期刊
主持人语:  “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还没有续上。”读过浩然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的,这开篇的第一句叙述几乎都能记住,经典得如同《变形记》《百年孤独》首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雷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还有《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
期刊
汤成难的小说,源于“建筑”的冲动,甚或是一个建筑师的本能,“是一种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忘记的渴望”,而石头、树木、沙,钢材、砖块、混凝土,棉花、麻绳、布匹,既是材料和装饰,也是语言和张力,正如汤成难自己所说:“可你并不喜欢这种主旨先行的方式,你更倾向于搜集材料过程中,面对一块石头的诚意。而这些真诚、天真、诚恳的部分,正是你当初从事小说创作的原动力。”(见本期汤成难《一个
期刊
读同龄人的小说总是很有意思。相似的成长经验常常让我们更容易对小说中的某些描写感同身受。同时,同龄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就像一面镜子,与自己的平日的阅读和观察互为印证,甚至能启发新的学术思考。  梁宝星的小说《海边别墅》,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派的气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两大思潮。尽管在此名目下的流派林林总总,对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读者和学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一个基本的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从梁鼐的小说《哈布特格与公牛角》談起。这个小说很有意思,特别是它跟余华《鲜血梅花》之间所构成的互文性关系。梁鼐的叙事语言非常老练圆熟,看得出你对余华的钟情。不过,年轻作家在上辈作家的后面写作都努力摆脱“影响的焦虑”,不愿让人看出“影响”,希望另辟蹊径、别开新境。所以,你这篇小说的构思和写作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梁鼐:很高兴能与两位老师对谈,感谢《鸭绿江》给我这次机会。陈老师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