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前生今世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想写一条路,它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记忆里的一条充满颗粒感的纽带,甚至我把它唤作:这是一条回家的路。每次看到它,脑海里总会出现它的不同身世,以及情感历程。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是在离家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离家走的是这条路,回家走的也是这条路。
  它多次出现在我的诗句里,我曾这样写过:我努力地张开掌纹//寻找那条与生命线叠在一起的这条路//它看起来//多像一把昏黄的蜡烛//散发着命运的呓语……
  也这样写过:这个世界有很多路//只有它经过我唯一的家乡//就像那么多女人,只有妈妈怀着我的昨天//每次在外乡的路标上看到它//有如见到亲切的家人//看见家的方向家的气息……
  这条路就是国道324线,它呈东西走向,横穿过漳州市区、龙海、漳浦、云霄、诏安、广东、广西、直至昆明,是国家主干级公路。它其中的150多公里在漳州,是漳州最重要的一条公路。
  解放后,国家实行公路军管,那时国道324就是一条透着南方酸性土壤特有的红色或黄色的沙土路,桥是石拱桥或是木桥。那时见山开山,开不了就绕。我们家族的一些长辈就以记工分的形式参加了诏安凤山岭国道建设。以前凤山岭国道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沿着凤山往内蜿蜒而去。兜兜转转一大丢,再绕着凤山往外,在外凤才恢复往漳州原来的方向。那时如果是步行要走上半天。
  所以才有了一处叫公子店的地方。傳说诏安县的读书人要去州府考秀才或是举人,只能走凤山这条土路。凤山优美,沿途多寺庙:金山寺、报国寺……读书人有雅兴,也有诚心,总想为前途占一下卜,于是见寺拜寺,见庙诣庙,甚至登高赋诗抒怀。早早地从县城出来,在翻凤山时又花去半天,下山再走一小程,天就黑下来,再往前就是风烟苍茫的四都与远方。于是大都在如今的金星乡政府处驻足,仆人会建议:公子,在这里歇一晚再走吧,明天就出县境了。久而久之,这里成为公子歇息的地方,公子店便成为一个地名,被传叫开来,从此成为国道上的一个地标。如今公子店在高德地图里,离县城只有16公里,抚思追远,让人感慨万端。
  漳浦与云霄之间的盘陀岭、龙海的九龙岭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记工分的形式造出来的公路。山再绕也绕不过劳动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热情,再高也高不过公路人贡献国家的情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道324上升为省垂直管理,成立公路局来管理道路养护与建设。从此公路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土路开始硬化,用薄薄的柏油来作路面。黑色的柏油路满载着我童年的记忆,至今它黝黑粗糙的样子还在我的梦里挥之不去,我常常梦见自己赤着脚丫在它嶙峋的额头上自由地奔跑,不断踢到露出来的石牙。
  从诏安到漳州需要一个白天的时间。那时我五六岁,随父亲去漳州,要早早地起床,早雾还未散时就动身,赶上县城唯一的那班去市区的班车。一张车票只有两个手指宽,白色纸片很薄,如今在记忆里却是沉甸甸的样子。它有一个专用词,叫票根,很贴切。上车时车站的人会给车票打上两个窟窿。那时很慢,真的很慢,汽车出站后,像老人一样慢慢地走,路况不是很好,跌跌撞撞。凤山岭已经改造完毕,上一会儿坡,再往下就出了凤山。而盘陀岭还是老样子,要在山上一直绕。山高林密,阴天容易起雾。如果山上雾大,还要等,等雾消散开来才能继续行程。我第一次出门坐车,被所有一切都硬梆梆的“远征”牌客车给绕得头晕脑胀,吐得一塌糊涂。
  养路工人在盘陀岭上有驻点,在大雾天或是大雨天,他们会出来巡查。那时汽车抛锚是常事,而养路工人的驻点俨然成了乘客之家。养路工人是那时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旅途中最可爱的朋友。
  曾听过一个关于一对养路工人夫妻的感人故事。夫妻俩都是盘陀岭上的养路工人,生一个小孩子,带在身边。遇到下雨天或起雾,两个人都要去巡路,就把小孩子给放到一个山洞里,洞口用石头堵住,防小孩子爬出来,也防野兽进去。巡完几十公里的路,再原路回去把小孩子带出山洞。那小孩子的幼年果真如闽南童谣所唱“无人伴,山猫伴;无人亲,山鸟亲”。而那个山洞,三四岁的光景爬不出来,但到了七八岁,有了力气就关不住了。有一回他真的就爬出来,在盘陀岭公路上乱逛,幸好遇到一辆客车,司机认出小孩子,把他带回去。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路不好走,养路工人以路为业,以站为家,默默地辛苦地付出,就像黑夜里的霓虹灯,照亮了远方,唯独没有照亮自己。
  我们是在旅途,山上常起大雾,偶尔经历一两次很新鲜,而养路工人却是天天如是。多少人的青春,也随着每一次大雾一起消散。再看到他或她时,已是白发斑斑的老人。
  诏安汾水关素有闽粤第一关之称,出了汾水关就是广东。广东是沿海经济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要致富,先修路”,也得益于经济,他们很早就修起了四车道的水泥路,而一过汾水关,福建这边却是依旧颠簸的柏油路。所以过往的乘客会开玩笑说:屁股一颠,就知道已来到福建。
  “输人不输阵”,从1992年起,市里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开始斥资,举全市之力建设“先行工程”,也就是主要道路路面水泥化工程。而试点就是从接广东的汾水关这段国道开始,以四车道水泥硬化路面对接广东。
  我的一些叔叔辈就曾亲身参加这段路的改造。当时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从部队退伍后,就直接安置进入国道改造工程队。那时候提倡“人人都是铺路石”精神,资金不足汗水补,誓将路修到底。于是挖来河滩草绿化公路的两侧,一个锄头一个锄头地挖出排水沟来……
  盘陀岭也改道了,修了一条隧道,从山前直通山后,“天堑变通途”。从此绕来绕去的盘陀岭终于成为历史,被敢于打拼、奋起直追的漳州人给勇敢地翻了过去。也许这也是这条国道在水泥路之前的那几世,留给我们份量最重的路段。每忆及,或抚摸“盘陀”这两字的来由,多少让人嘘唏不已。
  国道也进入了水泥路的这一世。这一世,多了五个象征市场经济的收费站,以费养路,市场经济也像这一条国道一样进入提速时期,臻至深水领域。   我开始出去读大学,频繁出现在这条路上。这条水泥路见证了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从读大学再到就业,再到结婚生子,再到如今四十而不惑,它果真饱含了我们的思想变迁与情感历程。
  那时还没有高速路,县里去漳州的车次很多,而且有了一家叫闽南快运的客运公司。收费站更是以市场经济的样子横落在路上,无论你从哪里来,去哪里,都要交费。漳州这边总共有五个收费站,大约每走个二十分钟,车子就要慢慢停下来:前方五百米处是收费站,请减速行驶。
  直到2009年,国家取消二级公路的收费,撤站改税,五个收费站才被撤除掉。
  其间,国道水泥路也经历一次改造,在原有的水泥路面上再追加一层水泥。我正好常去市里,于是又仿佛回到从前的慢与颠簸,每一次出门都苦不堪言。
  2010年我有了自己的小车,出门更加方便。自己开车上路,才知道道路安全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只要在路上,家里人都很挂念。到了目的地,先要报一声平安。再想到以前,如果是土路,或到处是石牙子的柏油路,那真的让人很担心。
  这几年国道324一直在大力提高安全设施。先是路灯工程,做到天黑无暗角,其次是中间的护栏,几乎全线都有设置,又增加了一些限速的电子警察监控。
  2016年开始,国道324开始进行“白改黑”,又换了另一种身世,进入沥青时代。同时九龙岭进行改造,打通了两个隧道,从此不用再盘绕九龙岭,行车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水泥路面的平稳性,与沥青路面真的没法比。以前水泥路面,汽车常有异响,因为路面有伸缩缝,中间要留有缝隙,防止热胀冷缩时路面拱起来。沥青路面没有那么硬,是柔性路面,整个是用压路机压出来的,行车于上,几乎如行云流水,让人顿感自驾的乐趣,却无舟马劳顿之苦。
  由土路发展到沥青,国道324历经四种身世,每一次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一条路,足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这几年道路的快速发展,是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离不开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付出。从以前发扬“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的养路精神,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发扬公路人的主人翁精神,筚路蓝缕,舍小家为大家,敢为我先,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了一條繁忙公路的运行。全市公路部门总共有31人荣获全国、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
  新时代,他们坚持路况优先的发展理念,举全系统之力积极推进路面改造工作,路况水平持续提升,实施预防性养护487公里,建成262公里生态示范路段,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前列。
  如果以时间为坐标,国道324铺就的就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历程;如果以路为坐标,那么这几十年公路人的精心付出就是这条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其他文献
[摘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游历于藏区东缘嘉绒地区的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动植物学家和驻华领事官员络绎不绝于途,并且留下了不少考察观光型文字资料,较少为学界所知。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比较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不少相关区域的有价值的资料,加深我们对汉藏边缘嘉绒藏区经济、政治、风俗、语言、宗教与族群认同的了解。当然,在使用这些游记资料时,还需做比较阅读,避免单个游记在知识上的局限。  [关键词]嘉绒
期刊
[摘要]承德地景结构一直被看作是理解清代宗教-政治格局的关键问题,历史学相关论述已经非常丰富。作为一项人类学研究,本文以对承德地景建构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为基础,与宗教人类学中对城市格局与宇宙观之间的对应关系展开对话,证明承德的地景并非对某一具体宇宙观的展演,而是对当时清王朝内部诸种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的表达。  [关键词]承德;“新清史”;地景;多元宇宙观;多元一体格局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
期刊
到学校的操场上,在一群学生中脱口而出:“宝宝”。孩子转头,一看是我,咧嘴笑了。其他孩子也跟着笑了,说原来你的名字叫宝宝啊!被这么一说,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了。  从出生到上学,一直习惯称呼孩子为“宝宝”。这是打心里的一种宠爱。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被放在无菌保温室里观察一周,产后的痛感让我比当母亲的幸福感来得更猛烈些,来不及多看几眼的小小婴儿,就这样被无情地隔离了。磕磕碰碰带娃的那几年,所有的
期刊
在美丽广褒的漳州大地上,一条条公路蜿蜒盘旋,绵延不绝。车行路上,仿佛游于画中,闽南古韵尽收眼底。当你染一路花香,看一路美景,你是否想到,有一群人,他们一直都在,于你看得见于你看不见处。他们就像一抹旭日东升的朝阳,用匠心筑通途,给人予阳光,以橙黄送温暖,给人予美好。  仲春的一个下午,坐在漳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办公室里,翻阅着厚厚的几大本公路史,我深深被感动。这些书朴实,厚重,字里行间写满了“忠诚”
期刊
主持人彭文斌:物质文化研究是近一、二十年来人类学界新开启的领域,对物质性(materiality)的认知涉及了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以及具像与意识形态、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性。本期物质文化研究,以历史与田野经验回顾为聚焦点,推出了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雅各布·伊弗斯(Jacob Eyferth)先生和国内相关学者的新近研究成果,涵盖了传统技术与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服饰与族群认同,
期刊
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金庆,还有连续26次被评为省市公路系统“先进生产者”“优秀养护工”的荣誉。谈及从1980年参加公路养护至今四十一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历程,陈金庆笑容朴实,说:“再几个月也就退休了,做了半辈子公路养护,心里真是有些舍不得。”知道要采写他的事迹,他连连摆手说:“多写写年轻人,公路系统是个温暖团结互助的大家庭,很多优秀的人才勤劳肯干、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交通的发达,是判断一方富裕程度的标志。古时的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记录了人们互通有无的商贸交往,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从历史走到今天,公路的畅通,依然是地方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要有长远的发展,往往是先从修路开始的。这些年,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那些在公路战线上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期刊
那些四通八达的公路,曲中取直,书写着城市的宏大与细节;那些大大小小的公路像毛细血管,滋养着城市生生不息,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所有向往。不管是开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还是迈着碎步在绿道上“压马路”,你一定遇见过公路养护人身上那一抹亮丽的橙色。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其实,不只在今天,中国自古就有养护道路的优良传统。西周时期就设“司空”,负责按季节整平道路,并规定“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期刊
[摘要]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集中搬迁而来的,此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耕地面积不足、基本口粮难以解决。政府民主决策,实施了朗赛岭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工程以解决耕地和住房问题,并且,进行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基础,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农户的生产扶持也纳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自村民搬迁至德吉新村,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期刊
一条公路,就像是大地上的一根琴弦;条条公路,根根琴弦,在大地上穿梭,伴随来来往往的车流,伴随欢快的汽笛声声,奏响和谐欢快的协奏曲,如同天籁一般,唱着喜悦向着幸福出发。  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穿行在绿水青山之间,公路两旁的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吐露出大自然的芬芳;成荫的绿树,迎风招展,仿佛在频频向你招手致意。  在省道318南靖公路(原山梅线)、国道358华安二宜楼公路的行走之中,并不宽阔、弯弯绕绕的
期刊